《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三 (13)
卷第二十三 (13)
1. 風疳第五
(亦名肝疳。風疳生核附)
《聖惠》云:小兒風疳者,由肝臟壅熱,乳食不調之所致也。是以孩子十旬之內,三歲之間,氣血未調,骨木輕軟,凡為動靜,易為所傷。若乳母昧於寒暄,失於調適,滋味不節,喜怒無常,或外中風寒,內懷驚怒,便即乳兒,邪氣未除,傷兒臟腑,致成風疳也。其狀搖頭揉目,眼赤多睡,腦熱發焦,百脈拘急,漸漸黃瘦者,是其候也。
《聖惠》治小兒風疳,日漸羸瘦,多睡壯熱,面色青黃,或時吐乳。龍腦散方
腦麝,牛黃,雄黃,硃砂(各細研),熊膽,蚺蛇膽(並研),黃連(去須),蛜𧌴(微炒),天麻,蝸牛(炒令微黃),藍葉,川大黃(銼,微炒),五靈脂,馬兜鈴(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疳,剜鼻揉眼,不知癢處。胡黃連丸方
胡黃連,人參(去蘆頭),地龍(微炒),代赭(細研),赤石脂(各半兩),蝸牛肉(二枚),豬牙皂莢(二挺,去黑皮,塗酥炙焦黃,去子),大蜣螂(五枚,去翅足,微炒),青黛,蟾酥(並研入),木香,檳榔,黃連(去須),天麻,當歸(銼,微炒),犀角(屑),乾蠍,蟬殼(各微炒),羌活,使君子,白蕪荑,驢胎耳(炙令焦黃),蛤蚧(頭尾全者,塗酥、炙微黃),硃砂,麝香,蘆薈,牛黃(並細研。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獖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於空心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一切風疳、搐搦。牛黃丸方
牛黃,硃砂,雄黃,龍腦(各細研),黃連(去須),桂心,白附子(炮裂),川大黃(銼,微炒),膩粉(研入),人參(去蘆頭),茯神,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栝蔞瓤和丸如綠豆大。濃煎蔥白湯下三丸,取下惡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肝肺風熱,心脾壅滯,體瘦壯熱,致成風疳。宜常服解風熱,,殺疳蘆薈丸方
蘆薈,天竺黃,青黛,硃砂(各細研),蚺蛇膽(研入),胡黃連,蛇蛻皮(灰),使君子,天麻,丁香,黃連(去須),木香(以上各一分),白龍腦,牛黃(各細研,一錢),蟬殼(微炒),麝香(細研。各半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及近晚,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一切風疳,日漸羸瘦,體熱心驚,搖頭揉鼻,四肢煩躁,皮膚黃黑,毛髮乾枯,日久不瘥。
蟬殼丸方
蟬殼(微炒),硃砂,麝香,雄黃(各細研),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乾蠍(微炒),龍腦,牛黃(炒,細研。各半分),青黛(半兩,細研),蜣螂(五枚,去翅足,炒微黃),膩粉(一錢,研入),蟾頭(一枚,塗酥炙微黃),烏蛇(三分,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風疳第五
(又名肝疳。風疳會長出像核一樣的東西)
《聖惠方》說:小兒風疳,是因為肝臟積熱,加上餵養不當所導致的。小孩子在出生十個月內到三歲之間,氣血尚未調和,骨骼肌肉也還很柔軟脆弱,所以一舉一動都容易受傷。如果乳母不注意天氣變化,沒有好好調養身體,飲食沒有節制,情緒容易波動,或是外感風寒,內心驚恐憤怒,接著又馬上哺乳,這樣邪氣沒有清除,就會傷害到小孩的內臟,因而形成風疳。患病時會出現搖頭揉眼睛,眼睛發紅,嗜睡,頭部發熱發燙,全身脈絡繃緊,慢慢變黃變瘦等症狀,這就是風疳的表現。
《聖惠方》治療小兒風疳,症狀是日益消瘦,嗜睡且發高燒,臉色青黃,有時會吐奶。
龍腦散
將腦麝、牛黃、雄黃、硃砂(都研磨成細粉),熊膽、蚺蛇膽(研磨),黃連(去除鬚根),蛜𧌴(稍微炒過),天麻,蝸牛(炒至微黃),藍葉,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五靈脂,馬兜鈴(以上各取一份)等藥材搗碎,再磨成細粉,和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每次用溫水調服半錢,劑量可依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
《聖惠方》治療小兒風疳,會挖鼻孔、揉眼睛,卻不知道哪裡癢。
胡黃連丸
將胡黃連、人參(去除蘆頭)、地龍(稍微炒過)、代赭(研磨成細粉)、赤石脂(各半兩)、蝸牛肉(兩枚)、豬牙皂莢(兩挺,去除黑皮,塗上酥油炙烤至焦黃,去除種子)、大蜣螂(五枚,去除翅膀和腳,稍微炒過)、青黛、蟾酥(一起研磨混合),木香、檳榔、黃連(去除鬚根)、天麻、當歸(切碎,稍微炒過)、犀角(屑)、乾蠍、蟬殼(各稍微炒過)、羌活、使君子、白蕪荑、驢胎耳(炙烤至焦黃)、蛤蚧(頭尾完整,塗上酥油稍微炙烤),硃砂、麝香、蘆薈、牛黃(都研磨成細粉,各一份)等藥材搗碎,再磨成細粉,和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用公豬膽汁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以稀粥送服三丸,劑量可依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
《聖惠方》治療小兒各種風疳、抽搐。
牛黃丸
將牛黃、硃砂、雄黃、龍腦(都研磨成細粉),黃連(去除鬚根),桂心,白附子(炮裂),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膩粉(研磨加入),人參(去除蘆頭),茯神,巴豆(二十枚,去除皮和中心,研磨,用紙包住擠出油脂)等藥材搗碎,再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栝蔞瓤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用濃煎的蔥白湯送服三丸,直到排出髒東西為止。劑量可依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
《聖惠方》治療小兒肝肺風熱,心脾積滯,身體消瘦且發高燒,導致形成風疳。適合長期服用解風熱、殺疳的藥丸。
蘆薈丸
將蘆薈、天竺黃、青黛、硃砂(都研磨成細粉),蚺蛇膽(研磨加入),胡黃連,蛇蛻皮(燒成灰),使君子,天麻,丁香,黃連(去除鬚根),木香(以上各一份),白龍腦、牛黃(各研磨成細粉,一錢),蟬殼(稍微炒過),麝香(研磨成細粉,各半分)等藥材搗碎,再磨成細粉,和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用煉過的蜂蜜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或傍晚,用稀粥送服三丸,劑量可依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
《聖惠方》治療小兒各種風疳,症狀是日益消瘦,身體發熱,心悸,搖頭揉鼻子,四肢煩躁不安,皮膚黃黑,毛髮乾枯,久病不癒。
蟬殼丸
將蟬殼(稍微炒過)、硃砂、麝香、雄黃(都研磨成細粉),甜葶藶(隔紙炒至紫色,各一份),乾蠍(稍微炒過),龍腦、牛黃(炒過,研磨成細粉,各半分),青黛(半兩,研磨成細粉),蜣螂(五枚,去除翅膀和腳,炒至微黃),膩粉(一錢,研磨加入),蟾頭(一枚,塗上酥油炙烤至微黃),烏蛇(三分,用酒浸泡,去除皮骨,炙烤至微黃),巴豆(十枚,去除皮和中心,研磨,用紙包住擠出油脂)等藥材搗碎,再磨成細粉,和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