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22)

1. 白膿痢第六

《嬰童寶鑑》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顱囟經》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方。

青木香(一分),黃連(半兩)

上末,以蜜丸如梧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熟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不宜多服,忌生冷。《聖惠》收治冷熱痢,二物等分。

《葛氏肘後》,雞子餅,療小兒秋夏暴冷熱,腹脹,乍寒乍熱,白帶下方。

上用雞子一枚,胡粉一丸,碎,絹篩,合雞子黃白共搗、研,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丸,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脂附丸方

大附子(一枚)

上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碾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大人如梧子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方。

訶子皮,青木香(各等分)

上件併為末,以粳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㽲痛,,附子散方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龍骨,赤石脂(各半兩),密陀僧,黃丹,胡粉(炒),烏賊魚骨(燒灰),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白話文:

《嬰童寶鑑》中提到,小孩子因為腸胃虛寒,會拉出白色膿液,並伴隨肚子疼痛。

《顱囟經》記載了一個治療孩子因寒毒引起的疳痢(長期腹瀉),症狀是拉白色膿液,身體日漸消瘦、不肯吃飯、腹痛的藥方。

藥方內容是:青木香一分,黃連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一歲以上的孩子,在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一丸。三歲、五歲的孩子服用二丸。此藥藥性偏熱,不宜多服,並忌食生冷食物。《聖惠方》也記載了用這兩種藥材等分,可以治療冷熱痢疾。

《葛氏肘後方》中記載了一個雞蛋餅的作法,可以治療小孩子在秋天或夏天突然受寒或受熱引起的腹脹、忽冷忽熱、拉白色分泌物的症狀。

做法是:用一個雞蛋,將胡粉一丸搗碎,用細絹篩過,將雞蛋黃和蛋白混合攪拌,然後煎熟,像平常做的雞蛋餅一樣。一歲的小孩一次吃半個餅,一天最多吃兩個餅就會好轉。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按比例增加藥量做成藥丸。身體虛弱的孩子不適合吃藥,可以吃這種雞蛋餅。

《王氏手集》記載了一個治療大人、小孩單純拉白色膿液的痢疾的藥方,效果非常好。藥方名稱是脂附丸。

藥方內容是:大附子一枚。

做法是:先用豬油將附子浸泡,使附子產生裂痕,撈出放冷後,削去外皮和頂端,磨成細粉,再用棗肉混合製成藥丸。大人服用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小孩服用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十五到二十丸,用米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

《朱氏家傳》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孩子拉白色膿液的寒性痢疾,並伴隨肚臍下絞痛的藥方。

藥方內容是:訶子皮、青木香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粳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五丸。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流傳一個治療小孩子疳痢,並伴隨白色膿液、肚子內部疼痛的藥方,名為附子散。

藥方內容是: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尖)一枚,龍骨、赤石脂各半兩,密陀僧、黃丹、炒過的胡粉、燒成灰的烏賊魚骨、赤芍藥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2. 純血痢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痢如膏血候: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謂痢如膏血也。

《聖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於腸則成血痢也。

《嬰童寶鑑》: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仙人水鑑》小兒血痢方。

甘草(炙,一寸),大腹(一個),人參,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白石脂(各一分)

上並搗為散,漿水二合煎取一合,米一錢匕服之,立驗。

《外臺》:《廣濟》療小兒熱毒痢方。

犀角(十分),地榆(六分),蜜(三分),地麥草(五合)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外臺》:《廣濟》又方

蔥白(三兩),香豉(三合),梔子(綿裹,七枚),黃連(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臺》:《廣濟》又療下鮮血方。

上用梔子仁燒灰末,水和一錢匕服。量其大小,加減服之

《外臺》:《古今錄驗》痢下落血,療小兒痢。犀角櫸皮煎方

梁州櫸皮(二十分,炙,切),犀角(十二分,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服之神良。崔氏同。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蠱毒、血痢。蘘荷湯

蘘荷根,犀角(屑),地榆,桔梗(各二分)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服一合,至再服。

《外臺》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黃柏,黃連,黃芩(各六分),馬藺子(二分),茜根(一兩),生薑(三分)

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

上並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木犀也。

《食醫心鑑》治小兒血痢方。

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乾,腹痛。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白蘘荷根,黃芩,蔓菁根,吳藍(各一兩),白頭翁(三分),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體熱心煩,腹痛口乾,不欲飲食,四肢羸瘦。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地榆(微炙,銼),吳藍,黃連(去須,微炒),黃芩,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茜根(銼。各半兩),亦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茜根散方

茜根(銼,一兩),地榆(微炙,銼),馬藺子(微炒),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黃芩,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白話文:

純血痢第七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拉痢像膏血,是因為赤痢導致腸道極度虛弱,腸道內的脂肪和血液都一起排出,所以才說拉出來像膏血一樣。

《聖惠方》認為,小兒血痢是因為熱毒侵襲血液,血液進入大腸造成的。血液在氣的帶動下在經絡中循環,通行臟腑,正常情況下不會停滯。但如果被毒熱侵襲,遇到腸道虛弱,血液滲入腸道就會形成血痢。

《嬰童寶鑑》說,小兒腸道有熱,就會拉出鮮血,情況跟腸風類似。

《仙人水鑑》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血痢的藥方:

甘草(炙烤過,一寸),大腹(一個),人參,黃鹽(陶隱居說:北海鹽黃色,顆粒粗,用來醃魚和鹹菜),白石脂(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用兩合漿水煎煮至一合,加入一錢匕米飯服用,效果立竿見影。

《外臺秘要》和《廣濟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熱毒痢的藥方:

犀角(十分),地榆(六分),蜂蜜(三分),地麥草(五合)。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至二升,去除藥渣,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服用。

《外臺秘要》和《廣濟方》中還有一個藥方:

蔥白(三兩),香豉(三合),梔子(用棉布包好,七枚),黃連(一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用水二升煮至九合,去除藥渣,分次服用。

《外臺秘要》和《廣濟方》還有一個治療拉鮮血的藥方:

將梔子仁燒成灰末,用水調和,服用一錢匕,根據小孩體型大小增減用量。

《外臺秘要》和《古今錄驗》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痢疾下血的藥方,叫做犀角櫸皮煎:

梁州的櫸樹皮(二十分,炙烤過,切碎),犀角(十二分,磨成粉末)。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煮至一升,根據小孩體型大小服用,效果很好。崔氏也用這個方子。

《外臺秘要》和《古今錄驗》中還有一個治療小兒蠱毒、血痢的藥方,叫做蘘荷湯:

蘘荷根,犀角(磨成粉末),地榆,桔梗(各二分)。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用水二升煮至九合,去除藥渣,服用一合,最多服用兩次。

《外臺秘要》劉氏的治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黃柏,黃連,黃芩(各六分),馬藺子(二分),茜草根(一兩),生薑(三分)。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用水二升煮至一升,分次服用,根據小孩體型大小,每次服用一合到二合。

陳藏器說,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可以用犀草根汁服用,效果更好。生長在水中的犀草又名木犀。

《食醫心鑑》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血痢的藥方:

取新鮮馬齒莧絞汁一合,加入一匙蜂蜜,空腹飲用。

《聖惠方》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血痢,伴隨煩熱口乾、腹痛的藥方,叫做黃連散:

黃連(去除須根,稍微炒過),犀角(磨成粉末),白蘘荷根,黃芩,蔓菁根,吳藍(各一兩),白頭翁(三分),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當歸(切碎,稍微炒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服用,根據小孩體型大小酌情減量。

《聖惠方》還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血痢,伴隨發熱心煩、腹痛口乾、不思飲食、四肢消瘦的藥方,叫做羚羊角散:

羚羊角(磨成粉末),地榆(稍微炙烤過,切碎),吳藍,黃連(去除須根,稍微炒過),黃芩,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當歸(切碎,稍微炒過),阿膠(搗碎,炒至黃色乾燥),茜草根(切碎,各半兩),亦石脂(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服用,根據小孩體型大小酌情減量。

《聖惠方》還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血痢不止、身體黃瘦、腹痛、不能進食的藥方,叫做茜根散:

茜草根(切碎,一兩),地榆(稍微炙烤過,切碎),馬藺子(稍微炒過),黃連(去除須根,稍微炒過),黃柏(稍微炙烤過,切碎),黃芩,當歸(切碎,稍微炒過。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