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21)

1. 冷熱痢第五

上件為末,用熔黃蠟丸。大人、小兒隨年服。赤痢艾湯下。白痢甘草湯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乳香丸,治小兒赤白痢不止,腹痛,不思食,及水瀉方。

乳香(一錢),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二錢)

上同入一罐子內,炭火燒過為末,酒蠟為丸。每服十丸,用白姜甘草湯下。水瀉冷水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平胃散,治大人、小兒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可傳成赤白痢,羸瘦,時復腹痛不可忍方。

丁皮(炒,五錢半),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三錢半),白姜(炮,一分),肉桂(不見火,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沸湯入鹽點,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王兊傳,銀珠丸,治小兒、大人赤白痢,裡急後重,腹痛,服諸藥不瘥。此藥孕婦亦可服。

海附子(捶碎,研,兩個),密陀僧(研),定粉(研。各一兩),罌粟子(御米是,銼、焙、碾、羅,十個)

上四味為細末,糯米粽子角七個,研爛如膏,和為丸。大人服豌豆大,小兒服黍米大,煎蘇木湯吞下兩丸,不拘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赤龍丹,治冷熱痢方。

大宣連(用巴豆同炒過,焦香為度),吳茱萸(炒過,去梗葉。各一兩)

上為末,醋麵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白薑湯下。水瀉痢陳米飲下。

《聖惠》灸法: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冷熱痢第五]

把上一個方劑磨成粉末,用融化的黃蠟做成藥丸。大人和小孩都按照年齡大小服用。如果是赤痢,用艾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用甘草湯送服。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授的乳香丸, 可以治療小兒赤白痢不止、腹痛、食慾不振以及水瀉。

配方:乳香(一錢)、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二錢)。

將以上藥材放入罐子中,用炭火燒過後磨成粉末,用酒和蠟做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白薑甘草湯送服。如果是水瀉,用冷水送服。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授的平胃散, 可以治療大人和小孩因胃氣虛弱引起的水瀉,食慾減退,可能發展成赤白痢,導致身體消瘦,時常腹痛難忍。

配方:丁皮(炒過,五錢半)、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甘草(炙烤過,各三錢半)、白薑(炮製過,一分)、肉桂(不見火,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小錢,用沸水加鹽沖泡,根據大小調整用量。

長沙的醫生王兊傳授的銀珠丸, 可以治療小孩和大人赤白痢,裡急後重,腹痛,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孕婦也可以服用此藥。

配方:海附子(搗碎研磨,兩個)、密陀僧(研磨)、定粉(研磨,各一兩)、罌粟子(即御米,切碎、焙乾、碾磨、過篩,十個)。

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細末,加入七個研爛如膏的糯米粽子角,和勻製成藥丸。大人服用像豌豆大小的藥丸,小孩服用像黍米大小的藥丸,用煎過的蘇木湯送服兩丸,不拘時間。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的赤龍丹, 可以治療冷熱痢。

配方:大宣連(用巴豆一起炒過,炒至焦香)、吳茱萸(炒過,去掉梗和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黃丹包裹。每次服用一丸。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白薑湯送服,水瀉痢用陳米湯送服。

《聖惠》記載的灸法: 小孩痢疾拉出紅白色,秋季末期脫肛,每次上廁所都腹痛難忍,可以灸第十二椎下方的關節間,這個穴位叫接脊穴。灸一壯,艾炷像小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