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4)
卷第二十八 (4)
1. 一切泄瀉第一
《張氏家傳》:小兒冷熱不調,作泄瀉,腹痛作痢。香連丸,方
木香,黃連(去毛),訶子,阿膠(炒焦)
上等分細末,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陳米飲吞下,空心服。忌生冷、油膩、面。
《張氏家傳》,橘皮膏,治小兒瀉痢,和氣方。
丁香(一分),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炮),訶子(炮,去瓤。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皂大,煎生薑湯化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虛風胃風湯,方
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朮,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製,去臍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粟米煎七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瀉方。
百草霜,屋梁塵(各二錢),硇砂(半字)
上細研,用蠟為丸如綠豆大。溫水吞下三丸。
《莊氏家傳》治瀉方。
兒烏頭(一個半兩大,炮,去皮),黃丹(二錢,火煅,取焦為度)
上件藥為末,麵糊丸如青豆大。每服小兒三丸,大人五丸,如瀉,用井華水吞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神驗。
《莊氏家傳》,干瀉散,治小兒脾癖方。
黑三稜(去皮),神麯(炒),鱉甲(生用),蓬莪朮,陳橘皮,蝸牛殼(自乾死者,於牆壁上尋)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熱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孔氏家傳》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分利水道。茯苓丸方
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三分)
上為末,以燒粟飯和丸如綠豆大。粟米飲下二十丸。
《孔氏家傳》,吳婆散,治小兒疳熱冷瀉,腹肚虛脹,皮肉消瘦,唯存骸骨,瀉利不止方。
宣連(去須),白茯苓,真阿膠(炙),人參,黃柏(蜜炙令赤),丁香(以上各一分),訶黎勒皮(煨,去核,二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緊實者)
上併為細散。每服一、二字,白米泔調下。不拘時候,與良方不同。
《王氏手集》,妙應散,治腸虛受風,身體壯熱,洞泄下痢,穀食不化,冷熱相搏,腹痛,下利五色,脫肛後重,煩渴羸瘦,全不思食方。
黑附子(炮),甘草(燒黑),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朮,陳皮,乾薑(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木賊(燒灰),刺芥(燒灰。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兒小一字、半錢,米飲調下。
《王氏手集》,木香治中丸,勻冷熱,止泄瀉,利胸膈,消脹滿,除腹痛,止嘔逆,散痞氣,進乳食方。
甘松,蓬莪朮,甘草,青皮(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入檀香一兩,名香橘丸。如綠豆大。每服隨小大,五、七丸至十丸,食前溫生薑湯下。
《王氏手集》,白朮散,和中益胃,散風濕,治腸鳴泄瀉,米穀不化,利下青白,腹痛嘔逆,脅肋脹滿,氣痞不散,體熱多睡,全不思食方。
白話文:
[一切泄瀉第一]
《張氏家傳》的香連丸, 用於治療小孩因冷熱不調引起的腹瀉,腹痛和痢疾。
藥方:木香、黃連(去除毛鬚)、訶子、阿膠(炒至焦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米飯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米湯送服,空腹服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和麵食。
《張氏家傳》的橘皮膏, 用於治療小孩腹瀉痢疾,能調和腸胃之氣。
藥方:丁香(少量)、陳皮(去除白色內膜)、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瓤)、甘草(炮製過)、訶子(炮製過,去除瓤,各取相同份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膏狀。每次服用如一顆皂角般大小,用煎好的生薑湯化開後服用。
《莊氏家傳》的虛風胃風湯, 用於治療小孩因風寒侵入腸胃引起的腹痛腹瀉。
藥方:人參(去除蘆頭)、肉桂(去除外皮)、白朮、川芎、天麻(選肥大且呈白色的)、大附子(炮製過,去除臍部和外皮,各取相同份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碗,加入小米同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
《莊氏家傳》的治瀉方。
藥方:百草霜、屋梁上的灰塵(各二錢)、硇砂(少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蠟做成如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吞服三丸。
《莊氏家傳》的治瀉方。
藥方:兒烏頭(約一個半兩大,炮製過,去除外皮)、黃丹(二錢,用火煅燒至焦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如青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小孩三丸,大人五丸。如為一般腹瀉,用井水送服;如為紅痢疾,用甘草湯送服;如為白痢疾,用乾薑湯送服。效果顯著。
《莊氏家傳》的干瀉散, 用於治療小孩脾虛引起的積食。
藥方:黑三稜(去除外皮)、神曲(炒過)、鱉甲(生用)、蓬莪朮、陳橘皮、蝸牛殼(自然風乾,從牆壁上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熱米湯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
《孔氏家傳》的茯苓丸, 用於治療小孩不論是新發或舊疾的腹瀉,不論是冷性或熱性,都能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
藥方: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過,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熟的米飯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二十丸。
《孔氏家傳》的吳婆散, 用於治療小孩因疳熱引起的冷性腹瀉,腹部虛脹,身體消瘦,只剩骨架,腹瀉不止。
藥方:宣黃連(去除鬚根)、白茯苓、真阿膠(炙烤過)、人參、黃柏(用蜂蜜炙烤至紅色)、丁香(以上各一分)、訶黎勒皮(煨烤過,去除核,兩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選緊實的)。
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細散。每次服用一到二個「字」(古代用量單位,約一小撮),用米湯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與其他藥方用法不同。
《王氏手集》的妙應散, 用於治療因腸胃虛弱受風引起的身體發熱,腹瀉不止,食物無法消化,冷熱交替,腹痛,排出各種顏色的糞便,脫肛,裡急後重,口渴消瘦,完全沒有食慾。
藥方:黑附子(炮製過)、甘草(燒至焦黑)、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朮、陳皮、乾薑(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木賊(燒成灰)、刺芥(燒成灰,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小孩服用半錢或少量,用米湯調和後服用。
《王氏手集》的木香治中丸, 能調和體內寒熱,止瀉,疏通胸膈,消除脹滿,解除腹痛,止嘔吐,散開痞塊,增進食慾。
藥方:甘松、蓬莪朮、甘草、青皮(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加入檀香一兩,稱為香橘丸。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依照小孩體型大小,服用五到七丸,甚至十丸,飯前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
《王氏手集》的白朮散, 能調和腸胃,增強食慾,驅散風濕,治療腸鳴腹瀉,食物無法消化,排出青白色的糞便,腹痛嘔吐,胸脅脹滿,氣滯不散,身體發熱嗜睡,完全沒有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