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 (11)

1. 瘧疾熱多於寒第十五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後熱,或先熱而後寒,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發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於冬中風寒之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後與邪氣相合而發。熱多者,宜解之,與常山湯、栝蔞湯。

(方在後。)

《全生指迷》,常山湯

白話文:

《全生指迷》中說:寒熱病,有時寒症已經好了,熱症又來了;有時熱症好了,寒症又來了。如果寒熱交替發作,頭痛欲裂,身體僵硬拘急,頻打哈欠、口渴想喝冷飲。還有些是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在下午發作,或隔日發作,到了發作時間就發作,發作後又和平常一樣,這就是瘧疾。瘧疾病人的脈搏大多弦脈,弦脈數說明熱症較重;弦脈遲說明寒症較重。這些都是冬天風寒之氣侵入人體,藏於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不能自行排出,遇到暑熱,邪氣與暑熱相合而發作。熱症較重的,應該服用解暑藥物,如常山湯、栝蔞湯。

常山,知母,甘草(炙。各三兩),麻黃(去節,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為度。

《全生指迷》,栝蔞湯

白話文:

常山、知母、甘草(炙,各三兩),麻黃(去節,一兩)。

栝蔞根(四兩),柴胡(去苗,八兩),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個掰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栝樓根(四兩),柴胡(去苗,八兩),人參,黃芩,甘草(炙烤過,各三兩)

2. 瘧疾寒多於熱第十六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後熱,或先熱而後寒,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發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於冬中風寒之氣,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得自出,因遇大暑,而後與邪氣相合而發。寒多者,宜溫之,與薑桂湯(方在後)。

《全生指迷》,薑桂湯方

白話文:

《全生指迷》這部書上說:寒熱症狀的疾病,有的是先感覺寒冷然後又感覺發熱,有的是先發熱然後感覺寒冷。如果感覺寒冷並發抖、頭痛欲裂、身體僵硬、頻頻呵欠、口渴想喝冷飲。有時是先寒後熱,有時是先熱後寒,有時是下午發作,有時是間隔一天發作,到了發作時間就會出現症狀,發作完後就恢復正常,這種疾病就叫做瘧疾。瘧疾病人的脈象總是緊而細,緊而快多半是發熱,緊而慢多半是寒冷。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冬天感染風寒之氣,寒氣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大發,邪氣無法自行排出,碰上大暑天的時候,便和邪氣結合而發作。寒氣多的人,應該使用溫暖的方法治療,並服用薑桂湯(處方如下)。

乾薑,牡蠣(火煆通赤),甘草(炙。各二兩),桂(去皮取心,三兩),柴胡(八兩,去苗),栝簍根(四兩),黃芩(二兩,酒炙盡,用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幹姜、牡蠣(用火燒至通紅)、甘草(烘乾。各兩)、桂皮(去皮取芯,三兩)、柴胡(八兩,去除嫩芽)、栝簍根(四兩)、黃芩(二兩,用酒烘乾至乾,用三兩)

《活人書》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衛州書云: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宜柴胡、桂、薑也。祛邪丸方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治療瘧疾時,脈象浮大,寒熱往來,可用此方吐之。衛州書中說:瘧疾寒症多熱症少的,是痰多的原因。然而寒症多熱症少且脈象浮,那麼痰的病因無疑了,就可以吐之。如果脈象遲緩微弱的,是惡寒瘧疾,應該用柴胡、桂枝、生薑。

麻黃(四兩,去節,湯泡一、二沸,焙乾,秤),常山,甘草(炙),大黃,知母(各三兩)

白話文:

麻黃(四兩,去掉節,用湯煮一、二次,烘乾,稱重),常山,甘草(經過炙烤處理),大黃,知母(每樣各三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東清淨水吞下。(與寒而後熱門中《千金》常山丸。味數同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先把藥材攪碎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十五丸,用清淨水向東方吞嚥。(和用於治療寒症後變熱症的《千金方》中的常山丸。味道和數量相同,但是藥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