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 (14)

1. 瘧後引飲第二十

《巢氏病源》小兒瘧後內熱渴引飲候:瘧病者,是夏傷於暑,熱客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成瘧。凡瘧發欲解則汗,汗則津液減耗,又熱成於臟,臟虛燥,其瘧瘥之後,腑臟未和,津液未復,故內猶熱,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癖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瘧疾後的內熱口渴引飲症狀:瘧疾患者,是夏天受到暑熱的侵襲,暑熱滯留於皮膚,到了秋天又被風寒邪氣所折擊,陰陽交爭,因此發作寒熱成為瘧疾。凡是瘧疾發作想要緩解,就會出汗,出汗就會導致津液消耗,體內又產生了熱,臟腑虛弱乾燥,瘧疾痊癒之後,臟腑尚未協調,津液尚未恢復,因此體內仍然燥熱,口渴而引發飲水。如果飲水不止,小便不通暢,則會演變成癖病。

《嬰童寶鑑》小兒瘧後渴並有塊歌:

瘧瘥因何渴,皆因臟腑虛;熱存猶飲水,結塊腹中居。

《聖惠》治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烏梅散方

白話文:

小兒瘧疾痊癒後為什麼會口渴?這都是因為臟腑虛弱;體內還殘留熱氣所以想喝水,並且腹部有硬塊。 《聖惠》中提到治療小兒瘧疾病情不穩定,經常感到口渴和心煩的烏梅散配方。

烏梅肉(半兩,微炒),常山(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 烏梅肉:半兩,微炒

  • 常山:一兩

  •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小麥三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與服。

《聖惠》治小兒七、八歲患瘧,發歇寒熱,心煩或渴。乾漆散方

白話文:

請將底下的藥材磨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上七片淡竹葉和三十粒小麥一起煮。煮至藥水剩下五分之一時,把殘渣濾掉,以溫熱的狀態服用,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加減劑量服用。

乾漆(搗碎,炒令煙出),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常山,石膏(一兩,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乾漆(搗成碎末,炒到冒煙),川大黃(切碎,微炒。各一份),常山,石膏(一兩,研磨成粉),甘草(半兩,烤成微紅色,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發前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以上藥物搗碎,用粗羅布過濾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和小麥三十粒,煎至水量減少五分之一。把藥渣去掉後,等藥湯放溫後,在發病之前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2. 瘧後脅內結硬第二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瘧後脅內結硬候:瘧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其病正發寒熱交爭之時,熱氣乘臟,臟則燥而渴,渴而引飲;飲停成癖,結於脅下。故瘥之後脅內結硬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兒童患瘧疾後脅肋內出現硬塊的病因:瘧疾是夏季因暑熱而導致疾病,暑熱邪氣客居於皮膚,到了秋天又遭受風邪侵襲,導致陰陽相互交爭,因此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患瘧疾時,正值寒熱交爭之際,暑熱之氣乘虛侵犯臟腑,使臟腑燥熱而口渴,口渴而大量飲水;飲水停留在體內形成癖飲,積結在脅肋之下,因此瘧疾治癒後脅肋內就會出現結硬的現象。

《葛氏肘後》治小兒六、七歲心腹堅痞,時時寒熱如瘧,服紫丸六十日吐下,疹仍堅,以雞子湯一劑,去惡物數升遂愈。用之神效。

白話文:

《葛氏肘後備急方》記載,治療小兒六、七歲,肚子中間有硬塊,時常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服用紫丸六十天會嘔吐腹瀉,硬塊仍舊沒有消除。用雞子湯一劑藥,排泄出很多壞東西後,就痊癒了。這個方劑效果非常好。

甘遂(七銖),甘草(炙),黃芩(各五錢)

白話文:

甘遂七銖、甘草(炙)與黃芩各五錢。

上用水二升半,雞子一枚,少扣開出白投水中,熟攪吹出去滓。內藥煮取一升,隨小兒大小,計可得下,合數與之。藥無毒下疹,疹未盡更合。若堅實多者,加黃芩、細辛一兩,大效。

白話文:

用兩升半的水,加入一個雞蛋,稍微敲開雞蛋取出蛋白,放入水中,煮沸後攪拌,再用布過濾掉沉澱物。把藥材煮成一升,根據小孩子的年齡和體質,決定合適的服用劑量。藥效無毒,能夠幫助出疹,如果疹子還沒出完,可以再次服用。如果疹子很多且堅硬,可以加入黃芩和細辛各一兩,效果更佳。

《嬰孺》治小兒瘧經時不斷,斷已復發;脅下有痞堅如手者方。

芫花(炒),硃砂(各二分)

白話文:

治療小兒瘧疾,症狀為疾病時斷時續,停止後又會復發;兩側肋骨下方有堅硬的痞塊,大小約同手掌。 所需藥材:炒過的芫花、硃砂各二分。

上為末,蜜丸。二百日兒黍米大丸,日二。不知稍加之。

《嬰孺》治少小瘧有痞,堅滿癖疾,除熱下氣。知母丸方

白話文:

把它搗碎成粉末,用蜜做成丸劑。兩百天大的嬰兒服綠豆大小的丸劑,每天服用兩次。不知道的人可以稍微加一點。

知母,甘草(炙),常山(各一兩),麻黃(二兩,去節)

白話文:

知母:苦寒,清熱潤肺,滋陰降火,用於肺熱咳嗽、口乾咽燥、熱病傷陰。

甘草(炙):甘溫,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

常山:苦溫,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用於痰多咳嗽、氣喘胸悶、咳痰喘促。

麻黃(二兩,去節):辛溫,發汗解表的良藥,用於風寒感冒、鼻塞頭痛、四肢痠痛、咳嗽氣喘。

上為末,用蜜和丸如小豆大。一服五丸,日進三服。比至欲發,三服畢。非發日亦可服。若加大黃一兩,能治骨間熱、臥不安。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一次服用五丸,一天服用三次。症狀發作前,三劑服完。沒有發作的日子也可以服用。如果再加入一兩大黃,就能治療骨間熱、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