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2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28)

1. 膿血相雜痢第八

黃連(去須,一兩半),白茯苓,白芍,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以上各半兩)

上三物為細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於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嬰孺》治腸澼水膿血,白石脂散方

白石脂(二分,燒赤),桂心(一分)

上為末,百日兒方三分匕,著乳頭哺。

《嬰孺》治腸澼下膿血,燔發散方

白石脂(一分),發(燒),甘草(炙。各二分)

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嬰孺》治少小痢不止,或赤白滯下。結腸丸方

當歸,乾薑(各三兩),烏頭(半兩),女萎,黃連,桂心,雞骨,雲實,附子(炮。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二丸,先食服,日再。禁不得熱者,少飲冷水。

《嬰孺》治小兒諸注下,及膿血寒熱不絕。蠟蜜丸方

鹽豉(八十粒,炒香),巴豆(十四粒,去皮心、膜,出油),大豆(一雞子大,炒),黃連(三方寸),芫花(一方寸),硝石(一方寸),白蠟(一雞子黃大)

上為末,研合,煉蠟丸之。四十日兒,服黍大一丸。一百日兒,二丸。二百日,麻子大二丸。一歲,胡豆大一丸,日進一服。腸中病下,日中藥力盡,至暮不止者,復服一丸。夜半病下,雞鳴藥力盡不止者,明早復服一丸。謂下赤白也,極者不過三服。大人下病,如大豆三丸。

張渙,建胃丹,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白礬(一分,枯,令汁盡),烏梅肉(炒),龍骨,白石脂,神麯(炒),乾薑(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醋煮麵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青橘丹方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乾薑(各一兩),厚朴(生薑制),肉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赤石脂丸,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頻數無度,腸胃虛弱,煩渴多睡,腹痛後重,身體壯熱,不思乳食方。

赤石脂,乾薑

上等分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訶梨勒丸,治冷熱相搏,時發腹痛,下痢青黃,乳食不化,腹脅脹滿,及下痢膿血方。

訶梨勒(去核,一分),青皮,薑黃(各一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王兌傳,通神丸,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裡急腰重,臍腹疼痛方。

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壓出油)

白話文:

膿血相雜痢第八

這個方子用黃連(去除鬚根,一兩半)、白茯苓、白芍、阿膠(搗碎,用慢火炒成白色珠子狀,再搗成細末。以上各半兩)。將前三味藥磨成細末,加入適量的米醋熬製,等阿膠完全融化後,攪拌均勻,放入臼中搗萬下,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從二十丸開始,最多吃到五十丸。飯前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二到三次,以病癒為度。如果沒見效,可以增加藥量,將丸子搓成像黃米粒一樣大小,給小孩服用。

《嬰孺》治腸澼水膿血,白石脂散方

這個方子用白石脂(二分,燒紅)和桂心(一分)磨成細末。對於一百天的嬰兒,每次用三分勺,塗在乳頭上餵食。

《嬰孺》治腸澼下膿血,燔發散方

這個方子用白石脂(一分),燒過的頭髮,甘草(炙過,各二分),磨成細末。用米湯調和二刀圭(古代量詞,約為一匙)的藥粉,每天服用兩次。

《嬰孺》治少小痢不止,或赤白滯下。結腸丸方

這個方子用當歸、乾薑(各三兩),烏頭(半兩),女萎、黃連、桂心、雞骨、雲實、附子(炮製過,各二兩)磨成細末,用蜂蜜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兩丸,飯前服用,每天兩次。服用期間忌吃熱食,可以少量飲用冷水。

《嬰孺》治小兒諸注下,及膿血寒熱不絕。蠟蜜丸方

這個方子用炒香的鹽豉(八十粒)、去除皮、心、膜並榨出油的巴豆(十四粒)、炒過的大豆(一雞蛋大小)、黃連(三方寸)、芫花(一方寸)、硝石(一方寸)、白蠟(一雞蛋黃大小)。將以上各味藥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煉過的白蠟搓成丸子。四十天的嬰兒,每次服用黍米大小的一丸;一百天的嬰兒,每次服用兩丸;二百天的嬰兒,每次服用麻子大小的兩丸;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胡豆大小的一丸,每天服用一次。如果在腸胃病發作時服藥,藥效到傍晚就消失,病情依然沒有停止,則再次服用一丸。如果是在半夜病發,藥效到雞鳴時消失,病情依然沒有停止,則第二天早上再次服用一丸。這種情況是指拉出赤白痢,如果病情嚴重,最多服用三次。大人患病,每次服用如大豆大小的三丸。

張渙,建胃丹,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方

這個方子用黃連(一兩,去除鬚根,稍微炒過)、枯礬(一分,燒乾,使其汁液耗盡)、炒過的烏梅肉、龍骨、白石脂、炒過的麵粉發酵物(神麯)、乾薑(各半兩)。將以上各味藥搗碎,過篩成細末,用醋煮麵糊將藥末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小孩的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張渙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青橘丹方

這個方子用開水浸泡並去除白瓤,烘乾的青橘皮、開水洗過並烘乾的當歸、黃連、乾薑(各一兩)、用生薑炮製過的厚朴、肉豆蔻(各半兩)。將以上各味藥搗碎,過篩成細末,用白麵將藥末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飯前用米湯送服。

《王氏手集》,赤石脂丸,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頻數無度,腸胃虛弱,煩渴多睡,腹痛後重,身體壯熱,不思乳食方。

這個方子用赤石脂和乾薑等份磨成細末,用麵糊將藥末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或十五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王氏手集》,訶梨勒丸,治冷熱相搏,時發腹痛,下痢青黃,乳食不化,腹脅脹滿,及下痢膿血方。

這個方子用去除核的訶梨勒(一分)、青皮、薑黃(各一錢)磨成細末,用麵糊將藥末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根據小孩的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長沙醫者王兌傳,通神丸,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裡急腰重,臍腹疼痛方。

這個方子用研磨成細末並炒過的沒藥、五靈脂、乳香(各一錢),以及去除皮、心、膜並榨出油的巴豆(七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