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六 (12)
卷第二十六 (12)
1. 疳痢第七
龍骨丸,治疳痢日夜無度,羸瘦。
龍骨,橡實(各半兩),雄黃,麝,牛黃,白土(各一錢),硃砂,訶皮(煨),青黛(各一分),蝸牛(炒微黃,二十枚)
羅,麵糊丸如綠豆。粥飲下五丸,日三。
黃連散,治疳痢不止。
黃連(炒),白茯苓,阿膠(炒黃),黃柏(炙),人參,訶皮(微煨),桃白皮(炙。各半兩),丁香(一分),沒食子(煨、二枚)
羅,米飲調半錢,量服。
治疳痢,不食,瘦弱。肉豆蔻丸
肉豆蔻(一枚),木香(半兩),人參,訶皮(煨),硃砂,麝(各一分)
羅,軟飯和丸如麻子。粥飲化三丸,日三四,量服。
丁香丸,治疳痢不止,漸困。
丁香,黃連,橡子,白礬(灰。各一分),巴豆(七枚,醋漿水碗半,煮淨,霜)
羅,麵糊和丸如黍。冷粥飲下三丸,量加,日三。
治疳痢羸瘦,麝香丸
麝(一分),蝦蟆(灰,一枚),鐵粉,黃連,鱉甲(醋炙,淨。各半兩)
羅,軟飯丸如麻子。溫水下五丸,日三,更量。
治疳痢漸瘦,抵聖丸
巴豆霜(五枚),硫黃(一錢),粉霜(半錢),硃砂,沒石子(各一分)
研,糯米飯丸如黃米,冷水下二丸,量服。一無霜、石子,有蟾頭灰,名,硃砂丸
《養生》治脾受濕,泄痢不止,米穀不化,亦治疳氣下痢。若散,一名,戊己丸
吳茱萸,黃連,白芍藥(俱銼如豆。各五兩,同炒赤)
末,煮糊丸如梧子。空腹濃米飲下二十丸,日三,未知加。或散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溫服。忌生冷、油膩。
王氏,使君子丸,治疳痢。
沒石子(去殼),使君子(麵裹煨。各五個),木香,紅芍藥,宣連(煨),蘆薈,麒麟竭,麝(各一分),乾蟾(炙赤),長檳榔(各一個),肉豆蔻(二個)
散,研一、二百,粟米爛飯丸如麻子。不時米飲下二十丸,夏、秋常服。
丁時發水銀丸,疳痢赤白,腹撮痛,時虛汗。
水銀(皂子大),墨,乳香(各少許),百草霜(一分),巴豆(十一粒,醋一盞,煮乾,霜),青黛(錢半),黃明膠(炒),五靈脂,輕粉(各半錢),巴豆(十一粒,醋一盞,煮乾霜)
末,滴水丸如黍,乾柿湯吞三丸。
治五疳瀉痢,蚵蚾丸
蚵蚾(一個,酒半升,炙盡),蕪荑,鶴蝨,川楝子,使君子,黃連(各一兩),夜明砂,硃砂,檳榔,青黛(各半兩)
豬膽汁丸,,湯吞五丸。
《聖惠》:黃帝療疳痢脫肛,體瘦,渴飲,灸尾翠骨上二寸骨陷中,三壯,炷如麥。岐伯云:兼三伏內有桃柳水,浴孩子,午正時,當日灸,用青帛子拭,見疳蟲隨汗出,此法神效。
白話文:
龍骨丸,治療疳痢,不論白天夜晚都腹瀉不止,導致身體消瘦。
藥材:龍骨、橡實(各半兩),雄黃、麝香、牛黃、白土(各一錢),硃砂、訶子皮(煨過)、青黛(各一分),蝸牛(炒至微黃,二十枚)。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稀粥送服五丸,每日三次。
黃連散,治療疳痢不止。
藥材:黃連(炒過)、白茯苓、阿膠(炒至黃色)、黃柏(炙過)、人參、訶子皮(微煨過)、桃白皮(炙過。各半兩),丁香(一分),沒食子(煨過、二枚)。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
用法:用米湯調服半錢,視情況調整用量。
治療疳痢,食慾不佳,身體瘦弱。肉豆蔻丸
藥材:肉豆蔻(一枚),木香(半兩),人參、訶子皮(煨過)、硃砂、麝香(各一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軟飯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稀粥送服三丸,每日三到四次,視情況調整用量。
丁香丸,治療疳痢不止,病情逐漸加重。
藥材:丁香、黃連、橡子、白礬(煅灰。各一分),巴豆(七枚,用半碗醋漿水煮過,去除外殼取霜)。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冷粥送服三丸,可酌情加量,每日三次。
治療疳痢導致身體消瘦,麝香丸
藥材:麝香(一分),蛤蟆(煅灰,一枚),鐵粉、黃連、鱉甲(醋炙過,去除雜質。各半兩)。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軟飯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溫水送服五丸,每日三次,可視情況調整用量。
治療疳痢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抵聖丸
藥材:巴豆霜(五枚),硫黃(一錢),粉霜(半錢),硃砂、沒石子(各一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糯米飯搓成黃米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冷水送服二丸,視情況調整用量。此方若去除粉霜和沒石子,加入蟾蜍頭的灰,則稱為硃砂丸。
《養生》記載,治療脾臟受濕,導致腹瀉不止,消化不良,也治療疳氣引起的腹瀉。如果做成散劑,也稱為戊己丸。
藥材:吳茱萸、黃連、白芍藥(都切成豆粒大小,各五兩,一起炒至赤紅色)。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煮過的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空腹時用濃米湯送服二十丸,每日三次,若無效果可增加劑量。也可將藥粉二錢用水一碗煎至七分,連同藥渣溫服。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王氏的使君子丸,治療疳痢。
藥材:沒食子(去殼)、使君子(用麵包裹後煨過。各五個),木香、紅芍藥、宣連(煨過)、蘆薈、麒麟竭、麝香(各一分),乾蟾蜍(炙至赤色),長檳榔(各一個),肉豆蔻(二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散劑,取一到二百份,用煮爛的粟米飯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隨時可用米湯送服二十丸,夏秋季節可經常服用。
丁時發水銀丸,治療疳痢,有紅色或白色的便血,腹部絞痛,時常出虛汗。
藥材:水銀(如皂莢大小),墨、乳香(各少許),百草霜(一分),巴豆(十一粒,用醋一碗煮乾,取霜),青黛(一錢半),黃明膠(炒過),五靈脂、輕粉(各半錢),巴豆(十一粒,用醋一碗煮乾,取霜)。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滴水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乾柿子湯送服三丸。
治療五種疳病引起的腹瀉,蚵蚾丸。
藥材:蚵蚾(一個,用半升酒炙燒至盡),蕪荑、鶴蝨、川楝子、使君子、黃連(各一兩),夜明砂、硃砂、檳榔、青黛(各半兩)。
用法:用豬膽汁送服五丸。
《聖惠》記載:黃帝治療疳痢脫肛,身體瘦弱,口渴想喝水,可以艾灸尾骶骨上二寸的骨陷處,灸三壯,艾柱如麥粒大小。岐伯說:還可配合在三伏天用桃柳枝水給孩子洗澡,在正午時分當天施灸,用青色絲綢擦拭,可以看到疳蟲隨著汗液排出,此方法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