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4)

1. 瘡疹初出第四

《聖惠》:小兒未與疏轉,急服,紫草飲子方,。

白話文:

《聖惠》:小兒尚未通便,應立即服用紫草飲子。

上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沃,便以物合定,勿令紫草氣出。量兒大小,溫溫服半合至一合。

服此藥瘡子雖出,亦當輕爾。(諸方書莫不以服紫草為先。)

白話文:

取紫草二兩,搗成碎末。用1大杯100℃沸騰水沖泡,然後用東西封住,不要讓紫草的氣味溢出。根據孩子的大小,溫熱後服用半杯至一杯。

《聖惠》治小兒疹痘欲令速出。宜用胡荽酒方。(《疹痘論》、《萬全方》、董汲法同。)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了治療小兒疹痘的方法,希望疹痘能夠快速發出。可以使用胡荽酒方。(《疹痘論》、《萬全方》,董汲的方法相同。)

上用胡荽三兩,細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頂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於面。錢乙用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四兩,再煎。又云: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闢去汗氣,瘡疹出快。瘡疹忌外人及穢濁之物,雖不可受風冷,然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並虛涼處坐臥。

白話文:

  1. 將胡荽三兩切細,加入二大盞酒,煮沸後,將胡荽浸入酒中,並用器皿蓋住,不要讓氣味散發出來。等湯汁冷卻後,去掉渣滓。

  2. 用勺子將湯汁從頭頂以下噴灑到背部、腰部、雙腿和胸腹,但不要噴到臉上。

  3. 錢乙的做法是:用二盞好酒煮沸一兩次,然後放入四兩胡荽,繼續煮沸。

  4. 另外,錢乙還說:病人在左右兩側常備有胡荽,可以去除汗味,使瘡疹快速出現。

  5. 瘡疹患者應避免接觸外人及穢濁之物,雖然不宜受風冷,但也不可過度捂住,應保持衣物適中,並在通風涼爽的地方坐臥。

《聖惠》治小兒臟腑伏於熱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干立,或時額多微熱。宜服生油方。《疹痘論》及《萬全方》同。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臟腑伏於熱毒,尚未形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幹立,或時額多微熱。宜服用生油方。《疹痘論》及《萬全方》同。

《聖惠》記載,用於治療小兒臟腑伏熱、未成疹痘的疾病。症狀表現為四肢微覺有熱、食慾不振、頭髮幹立、額頭微熱等。此時應服用生油方。在《疹痘論》和《萬全方》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白話文:

《聖惠》書中提到,用來治療小孩因為內臟有伏火、尚未發出疹子或痘子的病症。症狀包括四肢稍微感到發熱、沒有胃口吃東西、頭髮豎立、額頭微微發熱等。這時應該服用生油方。《疹痘論》和《萬全方》兩本書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上用生油一小盞,以人體熟水一小盞,旋旋傾熟水入油盞內,不住手以杖子打攪,(《疹痘論》云:以楊柳枝攪。)直候入熟水盡,更打令勻如蜜即止。夜臥時,三歲前至百日及一晬內,每服二蜆殼。五歲至七歲,每服三蜆殼。十五歲以前,每服三大蜆殼至半合。直至大人,每服一合至二合。

白話文:

  1. 首先,將生油倒入一個小油燈裡,再加入少量人體剛排出的新鮮尿液。

  2. 一邊用楊柳枝攪拌,一邊慢慢地將人體尿液倒入油燈內。

  3. 不停地攪拌,直到人體尿液完全融入油中,且混合物變得像蜂蜜一樣均勻。

  4. 在睡覺前,根據年齡不同,服用不同劑量的混合物:

  • 三歲以下至百日齡嬰兒:每次服用兩枚蜆殼大小的劑量。
  • 五歲至七歲兒童:每次服用三枚蜆殼大小的劑量。
  • 十五歲以下青少年:每次服用三枚大蜆殼至半合的劑量。
  • 成年人:每次服用一合至二合的劑量。

量大小增減與服之。服後良久,令臥少時。服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疹痘不生也。《萬全方》云:扁鵲論可先以油劑服之,行解;四肢熱極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熱毒太盛。

白話文:

根據病情的輕重,加減藥量,服藥後再臥牀休息一會兒。連續服用三到五次藥,大便、小便通暢,四肢退燒,疹痘就不會生成。《萬全方》裡說:扁鵲認為可以先服用油劑藥物,以促進病情緩解,如果四肢發燒嚴重或疹痘已經出現,就不能服用油劑了。應該服用平和的湯藥治療肝臟,消除敗熱,以免熱毒過盛。

2. 瘡疹已出未出第五

宋秦,承祖方,治瘡疹漸作,身熱似傷寒候,只耳尖腳稍冷,或腹痛者,是瘡疹。

白話文:

宋朝秦承祖的方子,治療瘡疹逐漸發作,身體發熱像是傷風感冒的症狀,只是耳朵尖端和腳趾稍微冷,或者有腹痛的情況,這是瘡疹。

上用蟬蛻二十一個,洗去泥,為末。用水一盞,慢火煎至七分,去滓,量大小溫服。如覺瘡疹已出,便依前服三、五次。若冷服,即有瘡痕。若不是瘡疹候,誤服無害。

白話文:

把蟬蛻二十一隻,洗掉泥土後,磨成粉末。加入一杯水,用小火煮到剩七分之一,濾掉渣滓,根據患者體質的大小服下。如果覺得瘡疹已經出來了,就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用三到五次。如果在感冒時服用,就會留下瘡痕。如果不是得了瘡疹,誤服後也沒有害處。

晉中書令王珉治傷寒時氣熱毒。豌豆瘡方

上用樺皮木銼,煎汁溫服取安。

《千金》治發豌豆瘡方。

上以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仙人水鑑》治豌豆瘡方。

白話文:

晉中書令王珉治療因時疫引起的熱毒瘡疹的處方。 樺木皮煮水溫服,取其安神效果。

乾漆,人中白,尾松灰(各少許),牙硝(一分)

白話文:

這些藥材包括:少許的乾漆、人中白和尾松灰,還有一分的牙硝。

上同研令細。空心冷漿水調下半錢,以吐為度,再服一錢,得利三兩行,其瘡自除。神效。

《仙人水鑑》:小兒患豌豆瘡,眾醫不瘥,服者神妙。

白話文:

將上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空心的竹筒盛水將藥粉攪勻,服半錢的劑量,喝到想吐為止,再服用一錢的劑量,服用三次後就會通便三至四次,瘡口自然消失。效果非常好。

天麻,甘草(各一寸),發灰,黃丹(熬。各一分),馬牙硝(三分),五色豆(各七粒),黃鹽(一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

白話文:

天麻、甘草(各一寸),發灰、黃丹(熬製。各一分),馬牙硝(三分),五色豆(各七粒),黃鹽(一分。陶隱居說:北海的黃鹽,草粒粗糙,多用於醃魚和做醃菜)。

上一十一味搗為散。空心取一錢,冷水調服。利下,瘡隙瘥。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上用發灰飲汁服三錢匕。

《藥性論》:去小兒豌豆瘡方。

上用臘月兔肉作醬食。

《藥性論》又方

上用臘月兔毛煎湯,洗豌豆瘡,及以毛敷,甚良。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出後,咳逆脅痛,吃食不下。赤茯苓散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空腹時取一錢,用冷開水調勻服用。可以促進排便,使瘡口癒合。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斑瘡、豌豆瘡的方法。

使用「髮灰飲」的汁液,每次服用三錢。

《藥性論》記載去除小兒豌豆瘡的方子。

使用臘月的兔肉製成醬食用。

《藥性論》另記載一方

使用臘月的兔毛煎煮成湯,用來清洗豌豆瘡,以及將兔毛敷在患處,效果非常好。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疹痘瘡痊癒後出現的咳嗽、胸脅疼痛、食慾不振的方子,即「赤茯苓散」。

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大青,川升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白話文: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治療水腫、脾虛、食慾不振等症狀。

  • 甘草(炙微赤,銼):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大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 川升麻:具有升陽舉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氣虛、脫肛、跌打損傷等症狀。

  •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的功效,可治療胸悶、食積、胃脹等症狀。

  • 梔子仁(一分):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苦竹葉一七片,豉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三服,日三、四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用粗網篩成粉末。每次服藥一錢,加入一小杯水,放入苦竹葉十七片,大豆三十粒,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去除藥渣。分成三份服用,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質酌情加減藥量。

犀角,川大黃(銼碎,微炒),桑根白皮(銼),鈞藤,甘草(炙微赤,銼),麻黃(去根節。各一分),龍膽(去蘆頭,半分),石膏,栝蔞瓤,黃耆(銼。各半兩)

白話文:

犀角、川大黃(搗成碎片,微炒)、桑白皮(搗成碎片)、鈞藤、甘草(炙微赤,搗成碎片)、麻黃(去除根和節,各一分)、龍膽(去除蘆頭,半分)、石膏、栝蔞瓤、黃耆(搗成碎片,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瘡子退後,

濃磨犀角水塗之更良。錢乙附方同治瘡疹太盛,令不入眼,名調肝散。

《博濟方》:治瘡疱將出,未能勻遍,透肌解毒。必勝散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碗,煎至剩三分之一,濾去渣滓,分三次溫服。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瘡癤消退後,可用濃磨的犀角水外敷效果更好。錢乙附加的方子同樣用於治療瘡疹過多,防止蔓延至眼睛,此方稱為調肝散。

《博濟方》記載:治療瘡皰即將出現,未能均勻分布,能透皮解毒的方子,名為必勝散。

上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杵為細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與服。如瘡疹已出,更與服,亦妙。(《疹痘論》必勝散同。)

白話文:

用不限量的牛蒡子,炒熟後搗成細末。每次服藥一錢,加入兩穗荊芥,一盞水,一起煎煮到只剩七分,待溫度適中後服用。如果疹子已經出現,再服用此藥,效果也很好。(同《疹痘論》中的必勝散。)

《靈苑》治時行豌豆瘡及赤瘡、疹子。未發令內消,已發者解利毒氣,令不太盛。玳瑁湯方

白話文:

《靈苑》記載了治療時行豌豆瘡、赤瘡和疹子的方法。在瘡疹未發作之前,服用此方可以讓瘡疹在體內自行消退。若是瘡疹已經發作,服用此方則可以解毒祛邪,防止瘡疹病情加重。

玳瑁湯方:

玳瑁:二兩

甘草:二兩

黃連:二兩

川連:三兩

冬凌:三兩

荊芥:三兩

炒帛消:三兩

薄荷:三兩

蘆根:三兩

桑葉:三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完。

生玳瑁,生犀(各以冷水磨濃汁二合)

上同攪令勻。每服半合,微溫服,一日四、五服為佳。

白話文:

取生玳瑁、生犀角(各自用冷水磨成濃汁二合)

將上述材料混合攪勻。每次服用半合,稍微溫熱後服用,一天最好服四到五次。

《養生必用》:小兒瘡疹始作與傷寒相類,頭痛憎寒壯熱。疑似之間,先與解肌湯。已發未發皆可服。又名,升麻湯

升麻,白芍藥,乾葛,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養生必用》:小兒瘡疹剛開始的時候,常與傷寒的症狀很相似,都可能有頭痛、怕冷、發熱的症狀。所以在懷疑是瘡疹的時候,先給他服用解肌湯。無論是已經發病的還是還沒有發病的都可以服用。解肌湯也叫做升麻湯。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甚即連夜服。貧家緩急亦可湯點眼。身心煩熱,即溫服。寒多即熱服(《必用方》、《疹痘論》、《活人書》、《全生指迷論》、董汲方皆同。)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粉末,每次取兩錢,加水一杯,煎煮到剩下七分,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日三次,病勢嚴重時可連續服用整夜。貧困家庭在緊急情況下,也可將藥湯點入眼睛。如果出現煩熱不適的症狀,則溫服。如果寒症較多,則熱服。(《必用方》、《疹痘論》、《活人書》、《全生指迷論》、《董汲方》等方書均有記載。)

茅先生:小兒發疹痘。獨勝散

牛蒡子(半兩),白殭蠶(一分)

白話文:

茅先生說:小孩出疹子或痘。使用獨勝散方:

牛蒡子(半兩),白僵蠶(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六分盞,紫草二七寸同煎四分。連進三服,其痘便出。妙。

茅先生:小兒麻痘方。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物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的量,加入六分水和二七寸長度的紫草一起煎煮,煮到剩下四分之一的量。連續服用三次,痘瘡就會發出來。這個方法很靈驗。

上用荊芥少許,爛研。以新井水,將布帛裂過,入一滴許麻油,打勻,令飲之,便不亂悶。麻痘已出,用黃蠟煎青膠水,飲即安。(青膠乃牛皮膠是也。)

張渙,安斑散,調理瘡疹方。

白話文:

在患病初期,使用少許荊芥,研磨成碎末。取用新打井水,把布帛撕碎投入水中,再滴入一滴麻油,攪拌均勻,讓病人飲用,即可緩解煩悶。等到麻疹已經發出,使用黃蠟煎熬青膠水,服用後即可安穩。(青膠是牛皮膠。)

川升麻,赤茯苓,羌活,綿黃耆(銼。各一兩),人參(去蘆須),枳殼(麩炒,去瓤),桔梗,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川升麻、赤茯苓、羌活、綿黃耆(各一兩,切碎),人參(去掉蘆鬚),枳殼(用麩皮炒過,去瓤),桔梗,甘草(炙烤過的,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紫草、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紅子湯,平調瘡疹方。

白話文:

將上文中的材料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一杯水,加入少許紫草和薄荷,煎煮五分鍾,去除渣滓,放溫後服用。根據兒童的大小適當增減劑量。

紅花子,紫草茸(各一兩),麻黃(去根節),川升麻(各半兩)

白話文:

紅花子、紫草茸(各一兩),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川升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薄荷湯,入酒一滴,同調下。

張渙,快斑散,平調瘡疹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薄荷湯煎煮,加入一滴酒,一同調勻服用。

張渙的「快斑散」,是用來調理瘡疹的方劑。

貫眾(揀淨,洗,焙乾),赤芍藥(各一兩),甘草(炮),川升麻,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白話文:

貫眾(仔細挑選乾淨後清洗,焙烤至乾),赤芍藥(各一兩),甘草(炮製過),川升麻,枳殼(用麩皮炒過要去掉果核,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一小杯水,加入七片竹葉,煎煮至藥液濃縮為原來的五分之一,除去藥渣,溫熱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張渙瘡疹初出,急服紫草如聖湯方。吃乳嬰兒與乳母兼服之。四、五歲以外只令兒服。

紫草(揀淨,二兩),陳橘皮(去白,烤乾,一兩)

白話文:

張渙說:瘡疹初起時,趕快服用紫草如聖湯。如果患兒是吃母乳的嬰兒,母親也同時服用此藥。四、五歲以上的兒童,只要讓患兒服用即可。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蔥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把上列藥物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次服藥一大錢重,加水一杯,放入三寸長的蔥白,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的藥液,過濾沉澱物,溫熱後服用。根據兒童的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疹痘論》,薄荷散方

家薄荷葉(一兩),麻黃(去節),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棗二枚,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服。日三、四次服。

《疹痘論》,調中散方

白茯苓,人參,紫河車,甘草(炙)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六分,溫溫作三、兩次服。

白話文:

《疹痘論》,薄荷散方

家用薄荷葉(一兩),麻黃(去節),甘草(炒過。各半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上兩顆棗子,三片薑,一同煎煮到剩六分滿,濾掉渣滓,待溫暖時服用。每日服用三到四次。

《疹痘論》,調中散方

白茯苓,人參,紫河車,甘草(炒過)

以上材料各取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上三片薑,兩顆棗子,煎煮到剩六分滿,溫暖時分三到兩次服用。

《疹痘論》:天行熱氣,欲發痘瘡,作熱疼者。宜服解肌出汗,葛根散方

白話文:

《疹痘論》中記載:當流行熱氣時,容易引發痘瘡,患者會出現發熱、疼痛的症狀。此時,宜服「解肌出汗」,發汗藥「葛根散方」,以緩解症狀。

乾葛,麻黃(各一兩),石膏(二兩),黃芩,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乾葛、麻黃各一兩,石膏兩兩,黃芩、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取少時出汗,若先自出汗者,即去麻黃。

白話文:

這劑藥是上工的銼散。每服藥四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溫服。服用後一陣子就會出汗,如果在服用之前就已經出汗了,則去掉麻黃。

《全生指迷》,荊芥湯方

荊芥穗,薄荷葉,牛蒡子(炒),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

《全生指迷》,小柴胡湯方

白話文:

《全生指迷》中的荊芥湯方內容如下:

材料:荊芥穗、薄荷葉、牛蒡子(炒過)、甘草(炙製)各取一兩。

做法:將上述四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粉末,加入二盞水中,煮沸後再熬至一盞,最後過濾掉渣,溫熱服用即可。服用時間不限。

此外,《全生指迷》中的小柴胡湯方內容如下:

材料:柴胡、黃芩、半夏、乾薑、甘草、生薑、大棗各取一定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加入適量水中,煮沸後小火慢燉,直至湯汁濃厚。分次服用,每日根據病情適量調整。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三兩),半夏(二兩半)

白話文:

柴胡(四百公克),人參,黃芩,甘草(經過烘焙後。各一百五十公克),半夏(一百二十五公克)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二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嗽者,加五味子二兩。

《全生指迷》,竹葉湯方

白話文:

方法很簡單粗略。每次服五錢藥,加水兩碗,薑兩片,棗子一個,煎到剩下一碗水,濾去渣滓,溫熱後服用。如果是咳嗽,加五味子二兩。

石膏(四兩),知母(二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石膏(160公克),知母(80公克),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40公克)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一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全生指迷》,犀角飲子

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譚氏療小兒豌豆瘡方。

上用肉爛者,取汁洗之。干脯亦得。

《活人書》,化毒湯,治小兒瘡痘。已出未出,並可服之。

紫草(嫩者),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使用五錢,加兩碗水,一把竹葉,煎煮到剩下七分滿,濾去殘渣後溫熱服用。

《全生指迷》中的犀角飲子配方如下: 犀角(稱量),甘草(炒制。各半兩),防風(兩兩),黃芩(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去除殘渣後溫熱服用。

譚氏治療小兒豌豆瘡的方法如下: 使用熟爛的肉,取其汁液清洗患處。乾燥的肉片也可以使用。

《活人書》中的化毒湯,用於治療小兒瘡痘,無論是已經出現還是尚未出現,都可以服用。

所需藥材為:紫草(選取嫩的部分),升麻,甘草(炒制。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溫分服。《劉氏家傳》云:麩痘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盞即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日頭焦,只三服,瘥。

白話文:

將殤蠶切碎成像麻豆那麼大。用兩碗水和五十顆糯米一起煎煮,直到水只剩下一碗,然後濾去渣滓,趁溫熱時分次服用。根據《劉氏家傳》記載:當麩瘡即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全身發熱、不想飲食的症狀,如果此時服下一碗這種藥液,就可以讓內部的火氣消退。如果已經有一兩顆膿瘡出現,服用後就可以使之消散一半;如果膿瘡全部出現,這天就會頭部發紅發焦,只需服用三劑藥,就能痊癒。

《活人書》,紫草木通湯,治小兒瘡疹。

木通,紫草,人參,茯苓,糯米(各等分),甘草(炙,半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萬全方》治小兒發豌豆瘡。

上用豬膽和朴硝塗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中的紫草木通湯,用於治療小兒瘡疹。

使用木通、紫草、人參、茯苓、糯米(各取相同份量),以及炙甘草(取半份)。

將藥材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服。

《萬全方》中提到治療小兒發豌豆瘡的方法。

使用豬膽與朴硝混合塗抹患處。

董汲治小兒一切風熱、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發溫壯,睡中驚,牛蒡不寧,脈洪數;頭痛嘔吐,小便赤黃。抱龍丸

白話文:

董汲治療小兒各種風熱感冒、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嗜睡咳嗽、口水多、臉色潮紅、手腳冰冷、發燒、溫壯、睡中驚醒、煩躁不安,脈搏洪數;頭痛嘔吐、小便赤黃。治療方法是用抱龍丸。

天南星(銼開里白者,生為末,臘月內取黃牛膽汁和為劑,卻入膽內陰乾再為末,半斤),天竺黃(二兩),硃砂(二錢,研,水飛),雄黃(半兩,水飛),麝香(好者,一錢),牛黃(一字)

上同研極細。滴水和丸雞頭大。每二歲兒,竹葉或薄荷湯化下一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天南星(切開裡面白色者,生曬成細末,在臘月內取黃牛膽汁拌和封入膽中陰乾後再磨成細末,半斤),天竺黃(二兩),硃砂(二錢,磨研,水飛),雄黃(半兩,水飛),麝香(好的,一錢),牛黃(一字)

董汲白虎湯,治小兒痘疱、麩疹、斑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並溫熱病、中暑氣煩躁熱渴方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炙,三分),人參(半兩)

白話文:

董汲白虎湯,用於治療小兒痘瘡、麩疹、斑疹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以及溫熱病、中暑氣煩躁熱渴。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候。小兒減半服。春冬秋寒有證亦服,但加棗煎,並乳母亦令服之。

白話文:

煎服藥液。每次服用二錢藥材,加入一杯水,以及二十粒粳米,一起煎熬至只剩下七分之一,將渣滓過濾掉。溫熱服用,不限於特定時間。小兒減半服用。春秋冬三季,有病狀時也可以服用,但要加紅棗同煎,並且讓哺乳的母親也服用。

《玉訣》,牛蒡散,涼風解毒。

上用牛蒡,不以多少,炒為末。水煎一錢服。

白話文:

《玉訣》中的牛蒡散,用於涼風解毒。

使用牛蒡,不限量,炒後研成粉末。每次用水煎煮一錢服用。

《惠眼觀證》,天麻散,治傷寒及疹痘。一名紅綿散。

天麻,荊芥穗(各一分),甘草(炙,二錢),麻黃(去節,半兩),乾蠍(全者,七個)

白話文:

《惠眼觀證》記載的「天麻散」,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和疹痘。天麻散也有一個別名,叫做「紅綿散」。

上為末,令勻。每服一錢,水半盞,薄荷二、三葉,酒四、五滴,煎至二、三沸,帶熱服。如疹子未出,再進一服,相次又服。若得是傷風,服亦不妨。

白話文:

將上藥碾成細末,均勻攪拌。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加半盞水,再加入兩、三片薄荷葉,以及四、五滴酒,煎煮至沸騰兩、三次之後,趁熱服用。如果疹子仍然沒有出現,再服用一劑,依序服用。即使是傷風感冒,服用此藥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劉氏家傳》,消毒犀角飲子,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腮項結核,癰腫毒聚,遍身風疹,癉毒赤㿔;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消毒犀角飲子」可以治療大人和小孩體內蘊藏邪熱、咽喉腫痛、痰液壅塞、咳嗽、眼睛發紅、腮腺或淋巴結腫大、膿瘡腫毒、全身風疹、瘡毒赤腫等疾病。對於已經發作或即將發作的瘡疹,如果遲遲不能痊癒,也可以用此方來治療。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小兒疹痘欲出及已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快透肌消毒,應手神效。(方見攻咽痛門中《活人書》鼠黏子湯同。

白話文:

每次藥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藥量剩下的七分,過濾掉渣滓。小兒疹子或痘痘即將發出或已經發出,熱度還未解除,趕快服用此藥三、四次,就能快速透入肌肉,消毒殺菌,馬上就能見效(此方在《活人書》的「攻咽痛門」中提到,與「鼠黏子湯」相同)。

《張氏家傳》小兒斑瘡一出,,控心散

全蠍(二十四個),雄黃,麻黃(去節。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用園荽以酒煎,令溫調下。

《張氏家傳》小兒風壅作瘡子,解熱散毒。羌活散

白話文:

《張氏家傳》提到,小兒若出現斑瘡,可用「控心散」:

取全蠍二十四個,雄黃、麻黃(需去掉節)各一分,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使用園荽以酒煎煮,待溫後調服。

《張氏家傳》還記載了,小兒因風壅而生瘡,可用「羌活散」來解熱散毒。

羌活,獨活,川芎,桔梗,蟬殼,地骨皮,前胡,甘草(炙),柴胡(去蘆),栝蔞根,天麻(炙),荊芥,防風(以上淨洗。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川芎、桔梗、蟬殼、地骨皮、前胡、甘草(炒過的)、柴胡(去掉蘆頭)、栝蔞根、天麻(炒過的)、荊芥、防風(以上都要清洗乾淨。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三分,薄荷二葉,盞子內煎二分,通口服。大小加減藥水。

《張氏家傳》,奪命散,治孩兒、小兒瘡麻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升麻,糯米,紫草,甘草(以上各半兩),木通(二錢半)

上件銼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七分,煎四分,去滓溫服。六歲、五歲以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熱退瘡疹。黃耆散方

黃耆,柴胡,乾葛,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三葉,水五分,煎至三分,約三呷,空心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麻痘已出未出,便服此藥即稀。

牛蒡子(一兩,用麥麩炒令黃色,去麩),甘草(一錢,炮)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二字,用園荽煎湯下。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要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三分,加上兩片薄荷,在碗裡煎煮到剩兩分,然後喝下去。根據病人的年齡大小來調整藥量和水量。

《張氏家傳》中的「奪命散」,用於治療孩童和小兒的疹子,無論疹子是否已經發出,都可以服用。

升麻、糯米、紫草、甘草(各半兩),木通(二錢半)。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水七分煎煮至四分,去渣後溫服。六歲、五歲以下的小孩,根據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治療小兒熱退後的疹子的方法,即「黃耆散」的配方如下:

黃耆、柴胡、乾葛、甘草(炒過的。各一錢半)。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上三片薄荷,用水五分煎煮至三分,約三口的量,在空腹時服用。

長沙的醫生鄭愈還傳授了一個方法,用於治療小兒的麻疹或痘疹,無論是否已經發出,服用此藥可以讓疹子變得稀疏:

牛蒡子(一兩,用麥麩炒至黃色,去除麥麩),甘草(一錢,炒過的)。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少量,用芫荽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