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13)
卷第十四 (13)
1. 溫病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下利候:溫病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於溫熱之病,熱氣入於腸胃,與水穀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鼻衄候:溫病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血,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結胸候: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裡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仲景論冬傷於寒,春為溫病。
太醫局,柴胡石膏散,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黏方。
柴胡(去苗),石膏,前胡(去苗),乾葛(銼),赤芍藥(各五十兩),黃芩,桑根白皮(銼),荊芥穗(去土。各三十七兩半),升麻(二十五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太醫局,人參羌活散,治小兒寒邪溫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實咳嗽方。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並去苗),芎藭,枳殼(去瓤,麩炒黃),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兩),前胡(去蘆頭),桔梗,地骨皮(去土),天麻(酒浸,炙。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太醫局,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方,與傷寒錢乙方同。
《三十六種》夜熱晝涼溫病候,用,除溫散方,。
大黃,朴硝(研。各一分),牽牛粉(半兩),檳榔(二個)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黃芩湯調下,臨臥時服。
《莊氏家傳》:春間疫氣欲作,為先氣壅畏風,痰嗽頭昏,鼻寒困悶,是其疾也。當先以甘桂湯理之,凡春氣動,先以此湯驅之,無問大人、小兒也。此方趙彥祖朝散傳之杜順甫中散,余與杜季子、季楊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惡而易名為,甘桂湯,。
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
白話文:
溫病第四
《巢氏病源》說:小孩子得溫病,是因為冬天太冷,人受到寒氣侵襲。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馬上發作,等到春天變暖的時候才發作,就會出現頭痛、發高燒的症狀,這就是溫病。另外,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種反常的氣候也會傷害人,使人出現頭痛、發高燒,這就叫做冬溫病。所有邪氣侵襲人體,都是因為受到外邪侵犯。小孩子雖然不會自己去冒風寒,但照顧他們的乳母抱著他們的時候,沒有注意避開風邪、冷熱的氣候,所以才會生病。
《巢氏病源》談到小兒溫病腹瀉的情況:溫病腹瀉,是因為腸胃本來就虛弱,又感染了溫熱的病邪。熱氣進入腸胃,和水穀混合在一起,腸胃虛弱就會導致腹瀉。
《巢氏病源》談到小兒溫病流鼻血的情況:溫病流鼻血,是熱邪乘著氣進入了血液。肺主管身體的皮毛,主導氣,鼻是肺的竅門。溫病時,邪氣先侵襲皮膚,再攻擊氣,積聚成熱,熱再侵入血液,血液遇到熱就會流散。從鼻子出來,就成了流鼻血。一般來說,發熱的病,鼻子要流鼻血,如果多次發汗,卻不出汗,或是從生病開始就沒出過汗,而且鼻子乾燥、呼吸急促、鼻息有聲音,這樣的話,就一定會流鼻血。小孩子流鼻血,如果流到一升數合,熱氣就會消退;如果流到一斗數升,就會死亡。
《巢氏病源》談到小兒溫病結胸的情況:一般溫熱的病,在四五天之後,熱邪深入到體內,出現內熱腹脹的情況,應該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熱邪還沒有深入體內,就過早地使用瀉下藥,會導致體內虛弱、氣機逆亂,熱邪就會積聚在胸部,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這就叫做結胸。
仲景認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就會變成溫病。
太醫局的柴胡石膏散,可以用來治療時行溫疫,出現高燒、怕風、頭痛、身體疼痛、鼻塞、咽喉乾燥、心胸煩悶、忽冷忽熱、痰多咳嗽、鼻涕濃稠等症狀。藥方包括:柴胡(去除根苗)、石膏、前胡(去除根苗)、乾葛(切碎)、赤芍藥(各五十兩),黃芩、桑根白皮(切碎)、荊芥穗(去除泥土。各三十七兩半),升麻(二十五兩)。以上藥材混合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三片,豆豉十幾粒,一起煎煮到七分,去渣,稍微溫熱服用。小孩子可以分成三次服用。可以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不限服用時間。
太醫局的人參羌活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感受寒邪引起的溫病、時疫瘡疹,出現頭痛、身體疼痛、高燒、嗜睡,以及潮熱、煩渴、痰多咳嗽等症狀。藥方包括: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均去除根苗)、川芎、枳殼(去除瓤,用麩皮炒黃)、白茯苓(去除皮)、甘草(炙。各一兩),前胡(去除蘆頭)、桔梗、地骨皮(去除泥土)、天麻(用酒浸泡後炙。各半兩)。以上藥材混合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七分水,加入少許薄荷,煎煮到五分,去渣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太醫局的升麻葛根湯,可以用來治療大人、小兒的時氣溫疫,和治療傷寒的錢乙方藥方相同。
《三十六種》說,對於夜晚發熱、白天退熱的溫病,可以用除溫散藥方。藥方包括:大黃、朴硝(研磨。各一分),牽牛粉(半兩),檳榔(兩個)。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黃芩湯調服,臨睡前服用。
《莊氏家傳》說:春天疫氣快要發作的時候,會先出現氣機壅塞、怕風、咳嗽、頭昏、鼻塞、困倦等症狀,這就是疾病的徵兆。應當先用甘桂湯來調理,凡是春氣萌動,都要先用這個湯來驅散邪氣,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這個藥方是趙彥祖朝散傳給杜順甫中散的,我與杜季子、季楊一同在尉氏做官,因此求得了這個藥方。原本叫做五胡,我嫌棄這個名字不好,就改名為甘桂湯。藥方包括: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五片,煎煮到七分,去渣溫服。可以用煎過的藥渣再加水煎一次服用。政和二年壬辰年,我在澧陽,那年春天疫病大流行,很多小孩子服用這個藥都倖免於難。
《王氏手集》的防風散,可以解時疫溫病,出現咳嗽氣喘、煩渴、頭痛、身體疼痛、眼睛乾澀、嗜睡、肌肉跳動、痰逆、心悸等症狀。藥方包括:防風、川芎、甘草(炙)、香白芷(各二兩),菊花(一兩)。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荊芥湯調服,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