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6)

1. 軟癤第六

《聖惠》治小兒軟癤,乳香膏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軟腫,使用乳香膏的方子。

乳香,黃蠟(各半兩),膩粉,密陀僧(細研),松脂(各一分),油(一兩)

白話文:

乳香,黃蠟(各25克),膩粉,密陀僧(研細),松脂(各6.3克),油(50克)

上件藥先取油煎蠟,松脂、乳香烊後下粉密陀僧,調和成膏。看癤大小,攤膏於故帛上貼之。

白話文:

首先將藥物中的蠟、松脂、乳香煎熬,熔化後加入細研磨的密陀僧,調和成膏狀。依照癤的大小,將藥膏均勻塗抹在舊布上,然後敷貼在癤上。

《聖惠》治小兒軟癤赤腫疼痛不可忍方。

天靈蓋(一枚,塗酥炙黃),麻鞋底(一雙,多年故者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使以油調塗之。

《聖惠》治小兒軟癤雖出膿水熱毒不止方。

赤小豆(四十九粒),乳香(半分),膩粉(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先去膿水後,摻散藥於瘡上,立效。

《聖惠》又方

上以油麻子炒熱爛嚼敷之。譚氏方云:焦炒乘熱嚼敷之。

《聖惠》治小兒軟癤有膿不空,宜用此方。

巴豆(一粒),豆豉(五十粒),蔥白(一寸)

上件藥同研令爛。塗在癤上,別以醋麵糊封之。

《聖惠》治小兒軟癤立效方。

石灰,乾薑(生用。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和捏作碗子罨在癤上立瘥。

《聖惠》又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軟癤赤腫疼痛難忍的方子。 天靈蓋(一片,塗上酥油烤至金黃),舊麻鞋底(一雙,多年不用的燒成灰)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使用時,以油調勻塗抹。 《聖惠》治療小兒軟癤雖然排出膿水但熱毒未止的方子。 赤小豆(四十九粒),乳香(半分),膩粉(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先清理膿水後,撒藥粉於患處,立即見效。 《聖惠》另一方子 用炒熱的油麻子嚼爛敷於患處。根據譚氏方子,應趁熱嚼爛敷上。 《聖惠》治療小兒軟癤有膿不消的方子。 巴豆(一粒),豆豉(五十粒),蔥白(一寸) 將上述藥材一同研磨成泥。塗抹於軟癤上,再以醋和麵糊封住。 《聖惠》治療小兒軟癤立即見效的方子。 石灰,乾薑(生用。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以生油調和捏成碗狀覆蓋於軟癤上,立即痊癒。 《聖惠》另一方子

百草霜,鹽花,寒食麵(各半兩),黃柏(銼),乳香(各一分)

白話文:

將百草霜、鹽花、寒食麵各取半兩,黃柏切碎,乳香取一分,混合在一起。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以醋和塗於故帛上貼之。

《聖惠》又方

豆豉,鹽(各半兩),蔥白(七莖,細切)

上件藥都搗作餅子。可瘡貼之,如瘡大,即以大艾炷灸之效。

《聖惠》又方

生椒(七),面,伏龍肝(各等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以醋和封之,干即易之效。

《聖惠》又方

狗頭骨(炙令黃),蕓薹子(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塗之。

茅先生治小兒軟癤不生髮及不穿破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使用時,以醋調和塗抹在舊布上,然後貼敷。 《聖惠》另有一方 豆豉、鹽(各半兩),蔥白(七莖,細切) 將上述藥材全部搗成餅狀。可用來貼敷瘡口,如果瘡口較大,則用大艾炷灸治,效果佳。 生椒(七粒),麵粉,伏龍肝(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以醋調和封敷,乾了就更換,效果好。 狗頭骨(烤至微黃),蕓薹子(等量)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以醋調和塗抹。 茅先生治療小兒軟癤不生髮及不易穿破的方法。

上地骨皮不以多少燒灰,入輕粉,用生麻油調塗之。

《莊氏家傳》小兒軟癤方。

白話文:

將骨碎補根皮不論多少,焚燒為灰燼後,加入輕粉,用生的麻油調和後塗抹於患處。

上用海螵蛸生碾為末,雞子白調敷。(海螵蛸,烏賊魚骨也。)

《莊氏家傳》又方

上用白角屑燒灰油調敷之。

安師傳小兒軟癤經年不破方。

白話文:

將海螵蛸生末,用雞蛋清調敷。(海螵蛸,就是烏賊魚骨。)

南行豬糞(一塊),鹽罨褊黃魚頭(一個,浙江鯗魚中自有呼黃魚者,邊海處亦多有之)

白話文:

豬糞(一塊),用鹽醃的半乾黃魚頭(一個,浙江的鹹魚中有一種叫做黃魚的,沿海地區也很多)。

上二物於荒僻處,先生炭火少許,燒二物成炭,取研細末,凡此末二錢入輕粉一錢,生油調塗癤上,少頃膿汁自出,項上先以故帛纏定等待,再以藥塗癤,使汁盡平復,癤須再出,只用此藥塗,方痊可。

白話文:

把前面兩種物品放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先準備一點炭火,把這兩種物品燒成灰炭,並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兩錢的藥末混合一錢的輕粉,用生油調勻塗抹在癤子上。沒多久後就會有膿汁流出來,先用舊布纏住頸部等待膿汁流淨後,再用藥物塗抹癤子,使膿汁完全流盡平復。如果癤子再次出現,只要用這個藥方塗抹治療,即可痊癒。

2. 惡核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惡核候: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者也。

《聖惠》治小兒風熱,項邊生惡核,寒熱腫痛。五香散方

白話文:

《巢氏病源》所記載的兒童惡核症候:惡核,是指風熱毒氣與血氣互相搏擊而結成核狀的腫塊,長在頸邊,又因為受到風寒的侵襲,所以不消散也不破潰,這就是所謂的惡核。

木香,麝香(細研),薰陸香,雞舌香,麻黃(去根節),海藻(洗去鹹味),射干(各一分),沉香,黃芩,連翹,枳實(麩炒微黃),川升麻(各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 木香:具有理氣、止痛、化痰的作用。

  • 麝香(細研):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作用。

  • 薰陸香:具有理氣、止痛、溫經止血的作用。

  • 雞舌香: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的作用。

  • 麻黃(去根節):具有發汗、宣肺、平喘的作用。

  • 海藻(洗去鹹味):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作用。

  • 射干(各一分):具有清熱、化痰、利尿的作用。

  • 沉香: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的作用。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的作用。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 枳實(麩炒微黃):具有行氣、消積、導滯的作用。

  • 川升麻(各半兩):具有升陽、舉陷、託毒的作用。

  •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具有瀉熱、通便、清瘀的作用。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文所列的藥材,搗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水量減少為五分之一,去渣,再加入半合的竹瀝,繼續煎煮一兩次,根據孩子的體質和年齡調整用量,溫熱服用。

《聖惠》治小兒風熱,項腋下有惡核不消,大便多秘,心神煩熱。丹參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治療小兒風熱病,脖子和腋下有惡核不消,大便多數便祕,心神煩熱。丹參散藥方如下:

丹參一兩(30克),黃連半兩(15克),赤芍藥半兩(15克),龜板一兩(30克),生地黃一兩(30克),元參一兩(30克),青皮一兩(30克),川貝母一兩(30克),玄參一兩(30克),木通一兩(30克),川芎半兩(15克),牛蒡子半兩(15克),浙貝母半兩(15克),板藍根一兩(30克),甘草半兩(15克),胖大海半兩(15克)。

研末。每服二錢(6克),溫水調服。每日一劑,連服五至七劑。

丹參,川升麻,防風(去蘆頭),牛蒡子(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耆(銼),連翹(各半兩),露蜂房(一分,微炙),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1. 丹參:丹參是一味中藥,以其根或根莖入藥。

  2. 川升麻:川升麻是一種中藥,以其根入藥,產於四川。

  3. 防風(去蘆頭):防風是一種中藥,以其根、莖、葉入藥。蘆頭指的是防風的根莖的頂部,常會被去除。

  4. 牛蒡子(微炒):牛蒡子是一種中藥,以其帶刺的果實入藥。微炒意指將牛蒡子炒至微微焦黃。

  5. 甘草(炙微赤,銼):甘草是一種中藥,以其根或根莖入藥。炙微赤是指將甘草切碎,微火炒至微紅色。銼是指將甘草切成小段。

  6. 川大黃(銼碎,微炒):川大黃是一種中藥,以其根莖入藥,產於四川。銼碎是指將川大黃切碎,微炒意指將川大黃炒至微微焦黃。

  7. 黃耆(銼):黃耆是一種中藥,以其根入藥。銼是指將黃耆切成小段。

  8. 連翹(各半兩):連翹是一種中藥,以其花蕾入藥。各半兩是指連翹的用量為半兩。

  9. 露蜂房(一分,微炙):露蜂房是一種中藥,以其蜂房入藥。一分是指露蜂房的用量為一分。微炙是指將露蜂房稍微加熱。

  10.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枳殼是一種中藥,以其果皮入藥。三分是指枳殼的用量為三分。麩炒微黃是指將枳殼與麩皮一起炒至微黃。去瓤是指去除枳殼中的瓤(內部果肉)。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項生惡核,壯熱不止。升麻散方

川升麻,射干,連翹,犀角(屑),川大黃(銼碎,微炒),川朴硝(各半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忽寒熱,項頸生惡核,肩背拘急。連翹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五分滿,濾去藥渣,待藥液溫熱時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頸部出現惡性腫塊,高燒不退的方子,名為升麻散。 使用川升麻、射乾、連翹、犀角(研成粉末)、川大黃(切碎,輕微炒制)、川朴硝(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五分滿,濾去藥渣,待藥液溫熱時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適當調整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突然發冷發熱,頸項出現惡性腫塊,肩背緊繃不適的方子,名為連翹散。

連翹(三分),海藻(洗去鹹味),榆白皮(銼),牡丹,桂心,白頭翁,防風(去蘆頭),黃柏(銼),香豉,獨活,秦艽(去苗。各半兩)

白話文:

連翹(三分),海藻(洗滌後去除鹹味),榆白皮(挫成粉末),牡丹皮,桂枝心,白頭翁,防風(去除蘆頭),黃柏(挫成粉末),香豉,獨活,秦艽(去除根苗,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治小兒胸間積熱毒風氣不散,連項生惡核,煩熱不已。元參丸方

白話文:

上方搗碎,篩成細末,用煉蜜調和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溫水送下五粒,每日三次。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適量增減。 《聖惠》治療小兒胸間積熱毒風氣不散,頸部連接處長出惡性腫塊,煩熱不止的病症,使用元參丸的方子。

元參,漢防己,羌活,木香,梔子仁,赤芍藥,牛蒡子(微炒),川升麻(各半兩),連翹(三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元參、漢防己、羌活、木香、梔子仁、赤芍藥、牛蒡子(微炒)、川升麻(各半兩)、連翹(三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米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治小兒熱毒風腫生惡核令內消,,赤小豆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羅篩成細末,加入蜂蜜和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以米湯送服,每日服用三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服用量。

赤小豆,豬牙皂莢,硝石,黃藥,木鱉子(各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赤小豆、豬牙皁莢、硝石、黃藥、木鱉子(各半兩),川大黃(一兩,切碎,稍微炒一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雞子清調塗,日三、四用之。

《劉氏家傳》,連翹煎,治小兒無寒熱,強健如故,身體結核瘰癧及心脅腹背內有堅核不通,名為結風氣腫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使用雞蛋清調勻後外敷,每日使用三到四次。 《劉氏家傳》中的連翹煎,用於治療小兒沒有發燒或畏寒症狀,身體依然強壯,但出現了結節或瘰癧,以及心、肋、腹部或背部內部有硬塊阻塞不通的情況,此症稱為結風氣腫。

連翹,白芨,白頭翁,牡丹皮,防風(去蘆),黃柏,羌活(去蘆),秦艽(去土),豉(炒,以上各秤四分),海藻(洗淨焙乾),桂(去皮。各秤二分)

上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米飲下五粒至十粒,五歲以上以意加之,熟水下。

白話文:

連翹:四分

白芨:四分

白頭翁:四分

牡丹皮:四分

防風:四分(去掉蘆頭)

黃柏:四分

羌活:四分(去掉蘆頭)

秦艽:四分(去掉泥土)

豉:四分(炒熟)

海藻:二分(洗淨,焙乾)

桂枝:二分(去掉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