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7)

1. 語吃第十三

《千金》論: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膈連其舌下後喜,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敷之,血便止。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小兒剛出生的時候,肚子與舌頭會相連,舌下有像石榴子一樣的薄膜與橫膈膜相連,會使小兒舌頭後部動彈受阻,導致孩子不能發出聲音。可以使用小剪刀將它剪斷,稍微出血無妨。如果血流不止,可用頭髮燒成灰末敷上去,血就會停止。

《小兒集驗方》云:小兒語吃,本於心氣不足,舌本無力,故欲有言而舌不能運。又有成於積習而然者,是生而不吃,一旦小兒相較而吃,俗諺所謂:學吃三日,改吃三年是也。心氣不足而舌本無力,可調之以藥。若其積習而成,則初習之時,令詳緩而語,急改之為上。

陳藏器《本草》云:鴝鵒主吃,取炙食之,小兒吃不過一枚瘥也。臘月得者,主老嗽。

白話文:

《小兒集驗方》中說,小孩口吃,根本原因是心氣不足,舌頭無力,所以想說話時舌頭無法轉動。還有一種情況是習慣造成的,孩子可能天生不口吃,但一旦和其他也有口吃的孩子一起玩,也會變得口吃了。俗語說:「學吃三日,改吃三年,」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是心氣不足而導致舌本無力,可以用藥物治療。如果是習慣造成的,則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需要讓孩子仔細說慢一點,慢慢改過來是比較好的做法。

《明堂針灸經》灸翳風二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三會。治耳聾、口眼喎斜,失欠脫頜,口噤不開,吃不能言,頰腫,牙車急痛。

白話文:

《明堂針灸經》中記載的翳風穴,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該穴位會引發耳部疼痛,屬於手足少陽三條經絡的交會穴。具有治療耳聾、口眼歪斜、下巴脫臼、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無法言語、臉頰腫脹、牙齒和麪部疼痛等症狀。

2. 通睛第十四

《龍木論》論小兒通睛外障,此眼初患時,皆因失誤築打著頭面,額角兼倒蹙撲下,令小兒肝受驚風,遂使眼目通睛。宜服牛黃丸、犀角飲子、通頂石南散立效。牛黃丸方

白話文:

《龍木論》中討論小兒眼疾,這種眼疾的初期症狀,都是因為不小心跌倒或碰撞到頭部和額頭,導致小兒肝臟受到驚嚇,進而影響眼睛。建議服用牛黃丸、犀角飲和通頂石南散來治療,效果立竿見影。

牛黃丸的方劑如下:

  • 牛黃:0.6克
  • 麝香:0.3克
  • 硃砂:0.3克
  • 珍珠:0.3克
  • 黃連:1.2克
  • 山梔:1.2克
  • 黃芩:1.2克
  • 山藥:1.2克
  • 茯苓:1.2克
  • 澤瀉:1.2克
  • 車前子:1.2克
  • 茵陳:1.2克
  • 甘草:0.6克
  • 蜂蜜:適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後製成丸狀,每次服用5-10克,每日服用2-3次。

牛黃,白附子,肉桂,乾蠍,芎藭,石膏(各一兩),白芷,藿香(各半兩),硃砂,麝香(各少許)

白話文:

牛黃、白附子、肉桂、乾蠍、芎藭、石膏(各一錢五分),白芷、藿香(各七分半),硃砂、麝香(各一公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臨臥薄荷湯下三丸。乳母忌熱面、豬肉等。小兒化服亦得。

又,犀角飲子,方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睡覺前用薄荷湯送服三丸。哺乳的母親忌食熱性食物,如麵食、豬肉等。小兒服用,以化服亦可。

犀角(一兩),射干,草龍膽(各半兩),鉤藤(三分),黃芩,人參,茯苓,甘草(炙),遠志(各一分)

白話文:

犀牛角(一兩)、射干、草龍膽(各半兩)、鉤藤(三分)、黃芩、人參、茯苓、炙甘草、遠志(各一分)。

上為末,水一盞,散一錢,煎至五分。食後去滓溫服。

通頂石南散

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五、七個)

上為末,每用一粳米許,一日兩度,通頂為妙。

安師傳治小兒通睛眼方。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水一碗,加入一錢的藥粉,煎煮到剩下一半。飯後去掉渣滓,溫熱服用。

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五到七個)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使用約一粒粳米的量,一天使用兩次,直到症狀改善為佳。

這是安師傳下來治療小兒眼睛通紅的方子。

竹葉(四十九片),黑豆(四十九粒),石決明(研極細,一錢)

上三物用水一盞半同煎至半盞,遂旋隨兒大小與溫服少許。令兩日盡,再煎服之。

白話文:

竹葉四十九片、黑豆四十九粒,研磨成極細粉狀的一錢石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