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1)
卷第二十八 (1)
1. 卷第二十八
(泄瀉羸腫),凡十五門
2. 一切泄瀉第一
《養生必用》論下利,謂:古人凡奏圊(圊,圈也)瀉者,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穀不化,謂之米穀利,或言下利清穀(清,冷也)。痢,謂之滯下,言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痢有四種:寒、熱、疳、蠱是也。(白多為寒;赤多為熱,兼以後重;赤白相雜為疳,至蠱則純下血。)隨證用藥,不若今人之妄也。
白話文:
《養生必用》闡述下痢(腹瀉)的病症,指出古人常常以「奏圊瀉」來描述腹瀉的症狀,一般水樣腹瀉稱為「利」,米穀不消化的腹瀉稱為「米穀利」或「下利清穀」,而痢疾則稱為「滯下」,是指排泄物粘稠不暢(如膿血點滴、坐廁時間久,都可稱為滯下)。痢疾有四種:寒痢、熱痢、疳痢和蠱痢。寒痢多為白色稀便;熱痢多為紅色稀便,伴有腹痛;赤白相雜的痢疾為疳痢;蠱痢則為純血便。針對不同的證狀服用藥物,不像現在的人胡亂治療。
茅先生論霍亂、吐瀉、積瀉、驚瀉、疳瀉、渴瀉、傷瀉、冷瀉、熱瀉、諸般瀉,形狀各別,下藥殊等。如調一瀉患,見變眼微視,口內生瘡,鼻口乾燥,瀉久不止,並下黑血,囟門腫陷,不能進食,大渴不止,死候不治。兼看三關脈微,微青黑、腫起亦死。
白話文:
茅先生討論霍亂、嘔吐腹瀉、積食腹瀉、驚嚇腹瀉、疳證腹瀉、口渴腹瀉、損傷腹瀉、寒性腹瀉、熱性腹瀉等各種腹瀉,它們的症狀各異,用藥也不同。如果治療腹瀉的患者,出現眼珠變小,口內生瘡,鼻口乾燥,腹瀉時間長,並且排出黑色血液,囟門腫脹下陷,不能進食,非常口渴,這是死亡的徵兆,無法治癒。同時觀察患者的三關脈搏,如果脈搏微弱,呈青黑色,並且腫脹起來,患者也會死亡。
錢乙論篤病訣安云:黃承務子二歲,病瀉,眾醫止之十餘日,其證便青白,乳物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謂病困篤。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補肺散三服(方見喘咳上氣門中),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微下之(方見吐利門中),與益脾散二服,利止。
白話文:
錢乙在論述篤病的治療方法時說道:黃承務的兒子兩歲,患有腹瀉,眾多醫生為他止瀉十幾天,但症狀卻變成青白,乳食不消化,身體變涼並伴有哽氣,昏睡不醒,醫生們都認為病情危重。錢乙先用益脾散服用三劑(詳見胃氣不和門中),補肺散服用三劑(詳見喘咳上氣門中),三天後,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哽氣消失。之後又用白餅子輕微地瀉下(詳見吐利門中),再與益脾散服用二劑,腹瀉停止。
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大下,揞置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引肺亦虛,補脾肺,病退即身溫,不哽氣是也。有所傷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先下,必大虛,先實脾肺,下之則不虛,而後更補之也。
白話文:
為什麼這樣呢?毛病根本在於脾虛而且有消化不良,一開始不用大劑量瀉藥,放置十天左右,上實下虛,脾氣虛弱,導致肺也虛弱,補脾肺,病情消退後身體就會暖和起來,沒有梗塞感。如果有飲食積滯,仍然將它瀉下去吧,為什麼不先瀉後補呢?因為(先瀉)就會便青,臟腑寒冷才瀉,必然大虛,先補脾肺,然後瀉就不會虛,然後再補。
錢乙附方:驚風或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煎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鑑》洞泄死候:大瀉不止,體熱多困,眼緩溏泄,囟陷不動。
白話文:
錢乙附加的方劑:遇到驚風或泄瀉等各種疾病而感到煩渴的患者,都是津液在體內消耗過度的緣故。不管患者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煎服錢氏白朮散,讓患者盡情飲用,喝得越多越好。(詳細的方劑配方請參閱胃氣不和的條目)
《嬰童寶鑑》:小兒交奶,為乳母有孕,氣血不榮,其乳飲子,則其候發立,腹急時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聚之疾也。
白話文:
《嬰童寶鑑》記載:小兒在喝奶時,如果乳母懷孕,氣血不榮,她的乳汁餵給孩子喝,就會導致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腹痛、腹瀉、胸背發熱、夜裡啼哭、身體消瘦,這些症狀就像積聚的疾病一樣嚴重。
《嬰童寶鑑》:小兒水痢癖者,因飲水時被驚,或啼未住而飲水也。
茅先生小兒諸瀉死候歌:
大瀉應難止,渾身熱困多,緩睛溏泄滑,囟陷見奔波。
《千金》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方。
上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
上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千金》治少小泄注,四物粱米湯,方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蠟(如彈丸大)
白話文:
《嬰童寶鑑》提到:小兒出現水瀉的情況,是因為在喝水時受到驚嚇,或者哭鬧未停就喝水。 茅先生對於小兒各種瀉症預後不佳的描述: 如果大瀉很難停止,全身發熱並且疲憊不堪,眼睛半開、排便稀薄且滑溜,囟門凹陷,這些都是病情危急的表現。 《千金方》治療小兒腹瀉,腹部脹大且堅硬的方法: 取一件舊衣服上帶有較多污垢的部分,切成一升的量,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然後分三次服用。 《千金方》另一個方法: 將白魚放在衣服中,在腹部進行按摩。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陰部腫脹。 《千金方》治療小兒洩瀉,四物粱米湯配方: 使用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以及蠟(大小如同彈丸)。
上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納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效。
《古今錄驗》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白話文:
將前面四種藥材,加上五升水,面向東方爐竈將米煮沸三次,去掉渣滓;然後再用湯汁煮稻米三沸,去掉渣滓;再用湯汁煮黍米三沸,去掉渣滓;用蠟加入湯汁中和均勻。蠟溶化後取出來服用,多次試驗後有效。
上用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白話文:
將五顆連殼的酸石榴搗碎,榨出兩升汁。每次服用五合至二升,吃完後痢疾就會痊癒。小兒可酌情服用二、三合。
太醫局,香連丸,治小兒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裡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方。
白話文:
太醫院的香連丸,專治小兒腸胃功能紊亂,腹瀉、口渴,吃米穀類食物不消化,腹部疼痛和腸鳴,或腹瀉膿血,裡急後重,晚上起來頻繁排便,不想吃奶,肌肉消瘦,逐漸變成疳積的方子。
龍骨,黃連(去須,微炒),白石脂,白礬(燒,令汁盡),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龍骨、黃連 ( 去除鬚,略炒)、白石脂、白礬 ( 燒製,使汁液完全消失)、乾薑 ( 炮製,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服十丸,米飲下,乳食前服。如煩渴,煎人參湯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日三、四服。《聖惠》龍骨丸方同,仍治洞泄。
白話文:
把前文所列的藥物都搗成粉末,再用醋煮熟的麵糊和起來,做成像麻子那麼大的丸藥。每一個一歲大的孩童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在吃奶前服用。如果孩童感到煩躁口渴,可以用煎好的人參湯送服。此外,要根據孩童的大小來酌情增減服用的劑量,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此方和《聖惠》方中的「龍骨丸」相同,都能治療腹瀉。
《譚氏殊聖》治小兒瀉痢方。
上用地榆,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陳米飲調下。
《養生必用》治大人、小兒、老人、虛人,不以冷熱泄瀉神方。
白話文:
《譚氏殊聖》治療小兒腹瀉和痢疾的方子。 使用地榆,稍微炒過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用陳米煮的湯調服。 《養生必用》治療大人、小孩、老人以及體虛者的腹瀉方子,不論是寒性還是熱性的腹瀉都適用。
黃連(去須,銼如豆,若是例大即以新布裹,石上盤之根鬚自別),白芍藥(銼如豆),吳茱萸(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根鬚,切成豆粒大小,如果塊頭太大就用一塊新布包起來,在石頭上研磨,根須會自然分離),白芍藥(切成豆粒大小),吳茱萸(各三兩)
上三味,鐺盆內慢火炒至赤色,取下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若是不喜藥人,大叚嫌苦,即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綠豆、黃米大。小兒並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
白話文:
將甘草、丁香和砂仁這三味藥,放在鐵鍋內用文火慢炒至赤色,取出放涼後,用杵臼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匕,加水一盞半,煎至藥液只剩下原來的八九分,去渣取清汁六分,空腹飯前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到四次。小兒服用量根據年齡酌情減量。如果有人不喜歡吃藥,嫌藥苦,可以用水浸泡蒸餅,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再做成像綠豆、黃米大小的丸子。小兒服用十五丸至二十丸,用溫水送服。
若作散,只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並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
《養生必用》治老人及諸虛人下痢、滑泄,百方治之不效方。
赤石脂(真者別研),乾薑(末研勻。各一兩)
白話文:
如果做成散劑,可以用沸水或者溫熱的米湯來調和服用。對於腹瀉或痢疾的患者來說,如果不忌口生冷食物、魚肉以及油膩的東西,即使吃藥也不會有效。 《養生必用》中提到治療老年人及身體虛弱者出現的腹瀉、滑洩問題時,即使嘗試了上百種方法也沒有效果的情況下使用的一種方子。 需要準備赤石脂(選擇質量好的並單獨研磨)和乾姜(研成細末並且混合均勻。每種各一兩)。
上以面為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溫米飲下。未知,加至三、五十丸。小兒小丸與服。赤石脂,河東陝西有真者,今齊州所出,乃桃花石,不入斷下藥。
白話文:
將表面的膜去除,把藥材做成像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空腹時用溫米湯送服。如果病情不明確,可以增加到三、五十粒。小孩子的藥丸要小一點,服用的劑量也要少一點。赤石脂,真正的產地是河東和陝西,現在齊州所產出的,其實是桃花石,不能用於治療腹痛。
茅先生小兒瀉痢,三聖丸,方
黃連,木香(各細切),茱萸(各一錢)
白話文:
茅先生治療小兒腹瀉的三聖丸配方如下: 黃連、木香(各自細切),茱萸(各一錢)
上用銅銚,先放黃連,炒令色變,便下茱萸同炒,煙起便放木香,三味同炒,一時間取出,放冷,入礬灰二錢,都為末,用醋、麵糊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同蔥飯飲吞下。
茅先生小兒瀉痢,香連丸,方
白話文:
用銅壺,先放黃連,炒到顏色改變,然後加入茱萸一起炒,煙霧升起時,就放木香,三種藥一起炒,一會兒取出,放涼,加入二錢礬灰,全部磨成粉末,用醋和麵糊做成藥丸。
藥丸很大,每次服用 10 顆到 15 顆,與蔥飯一起吞服。
木香,黃連(用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肉豆蔻,訶子(炮,去核。各半兩),阿膠(麵炒),硃砂(各一錢)
白話文:
木香、黃連(用茱萸半兩,一起在容器內炒至有煙冒出,取出茱萸),肉豆蔻、訶子(烘烤過,去核。各半兩),阿膠(麵粉炒過),硃砂(各一錢)
上件為末,飯飲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乳香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飯做成丸狀。每次服用十丸到十四丸,用飯水吞服。如果是小孩服用,可以把藥丸碾碎。 茅先生的小兒瀉痢治療方——乳香散。
乳香(二錢,用荷葉於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碗蓋,別爛研),肉豆蔻,白薑,甘草(炙),草果子(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乳香(二錢,用荷葉包好,在炭火上烘烤至半融,放入碗中蓋上,研碎)
肉豆蔻
白生薑
甘草(炙烤過的)
草果子(以上各一分)
上四味細銼,用醋、面作包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為度,去面為末,入乳香末拌和。每服半錢、一錢,用陳米飯飲調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香連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細細切碎,用醋和麵粉做成一個外包裹,然後放在熱灰燼中煨烤,直到變成紅色後取出,去掉外包裹,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乳香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的藥量,用陳米飯湯送服。
木香(濕紙裹,炮),甘草(炙),橡斗子(去粗皮),五味子(去心內塵),蓮房(細絲),訶子(炮,去核)
白話文:
木香(用濕紙包裹,炮製),甘草(炙烤),橡斗子(去掉粗糙的外皮),五味子(去掉果核內的塵土),蓮房(切成細絲),訶子(炮製,去掉果核)。
上六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用陳米飯煎飲調下。
《嬰孺》治小兒不調適水利,枳殼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味藥材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一小撮,約半錢重,用陳米飯煎煮後調和服用。 《嬰孺》中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或水液代謝失調的方劑為枳殼湯。
枳殼(四分,炙),人參,黃芩(各八分),櫸皮,茯苓(各十分)
白話文:
枳殼(四分,用火烤過),人參,黃芩(各八分),櫸樹皮,茯苓(各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四服,以次量之。
《嬰孺》治小兒及老人一切利及成疳者方。
白龍骨,白石脂(各五分),雞糞礬(炒),黃連,胡粉(炒),茯苓,阿膠(炙。各四分)
上為末,蜜為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日進二服,加至二十丸,瘥。小兒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注下三、四日,,增減水藥皇子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四升水煮至一升二合。兩歲的孩子分成四次服用,根據年齡調整劑量。 《嬰孺》治療小兒及老人各種痢疾和疳積的方子。 白龍骨、白石脂(各五分),雞糞礬(炒過),黃連、胡粉(炒過)、茯苓、阿膠(炙烤過)(各四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五丸,每日兩次,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直到病情好轉。小孩子的用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減。 《嬰孺》治療小兒連續腹瀉三四天的方子,[增減水藥皇子湯]。
龍骨,牡蠣(煅赤。各一兩),人參,乾薑,甘草(炙),赤石脂(各三分),細辛,附子(炮。各二分),黃連(五分)
白話文:
龍骨、牡蠣(煅燒至赤色,各一兩),人參、乾薑、甘草(炙熱處理),赤石脂(各三分),細辛、附子(炮製,各二分),黃連(五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半,為三服,日進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泄痢,黃連丸,方
黃連,茯苓,黃芩,赤石脂(各四分),枳殼(炒,一分),人參(五分),甘草(炙,二分)
上為末,蜜丸。一、二百日兒,麻子大五丸,沾乳上送。一、二歲兒,小豆大十丸,次量加之飲下。
張渙,訶子湯,方,治泄利。
白話文:
用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分成三次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對於小孩,要根據年齡大小適當調整劑量。 《嬰孺》中治療小兒腹瀉的黃連丸配方如下: 黃連、茯苓、黃芩、赤石脂(各取四分),枳殼(炒制,取一分),人參(取五分),甘草(炙烤,取二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丸劑。對於一百到兩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五丸,並將其粘在乳頭上餵服。對於一到兩歲的幼兒,每次服用如小豆大小的十丸,並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劑量並用水送服。 張渙的訶子湯方,用於治療腹瀉。
訶黎勒皮,人參(去蘆頭),木香,白茯苓(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訶黎勒皮、人參(去掉根須)、木香、白茯苓(各一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內皮),甘草(炒過的。各半兩)
張渙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利,面色青白。丁香黃耆散,方
白話文:
張渙治療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經漸漸損傷榮衛之氣,導致身體羸瘦,時常腹瀉,面色青白。使用丁香黃耆散,藥方如下:
綿黃耆(銼),丁香,當歸(洗,焙乾),白朮,鱉甲(塗醋,炙黃,去裙襴),人參(去蘆頭。各一兩),胡黃連,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綿黃芪(切碎),丁香,當歸(洗淨,烘乾),白朮,鱉甲(塗上醋,烤黃,去除邊緣部分),人蔘(去掉鬚根,各一兩),胡黃連,甘草(烤制,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遺方,人參散,治小兒胃氣虛弱,泄瀉不止。
白話文:
將材料搗碎並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杯,加入兩片生薑和兩枚大棗一同煎煮至水量剩一半,濾去殘渣後溫熱服用,在飯前服用。 張渙留下的方劑[人參散],用於治療小兒胃氣虛弱導致的持續性腹瀉。
人參,白茯苓,甘草(炙),枇杷葉(各半兩),丁香(一分),肉豆蔻(二個),藿香,厚朴(薑汁製。各一兩),青皮,當歸(洗),乾薑(炮。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水半盞,生薑一片,煎至三分,溫服。
《嬰童寶鑑》治小兒瀉,日霞丹,方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甘草(用火烤熱的)、枇杷葉(各半兩),丁香(一分)、肉豆蔻(二個)、藿香、厚朴(用薑汁製過的,各一兩),青皮、當歸(洗過的)、乾薑(用火烤熱的,各一分)
白堊,砒霜,黃丹(各末),麝香(各一錢匕)
白話文:
-
白堊:白色的碳酸鈣,具有收斂、止血、止瀉的作用。
-
砒霜:三氧化二砷,有毒,具有殺蟲、殺菌的作用。
-
黃丹:氧化鉛,有毒,具有收斂、止血、止瀉的作用。
-
麝香:雄性麝鹿的香囊分泌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
將白堊、砒霜、黃丹研磨成細末,再加入麝香攪拌均勻。
上件和勻,糯米飲為丸,如芥子大丸。第一丸時,取一口氣於藥上,向下不用,一歲一丸,米飲下。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和勻,用糯米汁做成丸劑,大小像芥菜籽那樣。服第一丸時,深吸一口氣吹在藥丸上,以後便不用吹氣了。嬰兒出生後每年服一丸,用米湯送下。
《惠眼觀證》,斗門散,治瀉方。
橡斗子,訶子(用肉。各六個,並三生三炮),甘草(六寸,半生半熟)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
《惠眼觀證》,溪螺散,治瀉方。
舡底下溪螺(四十九個,先以水浸出泥),乾葛粉(半兩)
上將葛粉摻在螺上,盛在碗內,卻盞子蓋之一宿,來早取螺上粉曬乾。使每服一錢,以退豬湯調下。
《寶童方》治瀉痢,香薑散
黃連(去須),生薑(各半兩)
上細切,同黃連共炒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張氏家傳》調理小孩兒瀉痢,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大訶子肉,青皮,附子(炮,去皮),厚朴(薑製過,炒熟。各半兩)
上件焙乾為末。每服大小加減,粥飲調下,空心服。
《張氏家傳》:小兒冷熱不調,作泄瀉,腹痛作痢。香連丸,方
木香,黃連(去毛),訶子,阿膠(炒焦)
上等分細末,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陳米飲吞下,空心服。忌生冷、油膩、面。
《張氏家傳》,橘皮膏,治小兒瀉痢,和氣方。
白話文:
《惠眼觀證》,鬥門散,治腹瀉方。 橡斗子、訶子(使用果肉。各六個,其中三個生用,三個炮製),甘草(六寸長,一半生用一半熟用)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米湯調服。 《惠眼觀證》,溪螺散,治腹瀉方。 船底下的溪螺(四十九個,先用水浸泡去除泥沙),乾葛粉(半兩) 將葛粉撒在螺上,放在碗內,然後用盞子蓋住一夜。第二天早上取出螺上的粉曬乾。每次服用一錢,用退豬湯調服。 《寶童方》治腹瀉痢疾,香姜散 黃連(去須)、生薑(各半兩) 以上材料切成細片,與黃連一起炒至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米湯送服。 《張氏家傳》調理小孩兒腹瀉痢疾,肉豆蔻散 肉豆蔻、大訶子肉、青皮、附子(炮製後去皮)、厚朴(姜制過,炒熟。各半兩) 上述藥材焙乾後研磨成細末。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調整劑量,用粥湯調服,空腹時服用。 《張氏家傳》:小兒冷熱失調引起腹瀉、腹痛或痢疾。香連丸 木香、黃連(去毛)、訶子、阿膠(炒至焦黃) 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細末,以米飯為丸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陳米湯吞服,空腹時服用。避免食用生冷、油膩及麵食。 《張氏家傳》,橘皮膏,治療小兒腹瀉痢疾,調和氣機方。
丁香(一分),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炮),訶子(炮,去瓤。各半兩)
白話文:
-
丁香(一錢)
-
陳皮(去除白色內皮)
-
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籽)
-
甘草(炮製過)
-
訶子(炮製過,去除籽。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皂大,煎生薑湯化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虛風胃風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膏狀。每次服用量為皂莢大小,用生薑湯溶解後服用。 《莊氏家傳》中提到的這個方法可以治療小兒因風寒侵入腸胃導致的腹痛和洩瀉。對於虛弱引起的風邪,可以使用胃風湯這個方劑。
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朮,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製,去臍皮。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去掉蘆頭)
-
官桂(去掉樹皮)
-
白朮
-
川芎
-
天麻(選擇肥白質佳的)
-
大附子(經過炮製,去掉臍皮)
各味藥材等份。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粟米煎七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瀉方。
百草霜,屋梁塵(各二錢),硇砂(半字)
上細研,用蠟為丸如綠豆大。溫水吞下三丸。
《莊氏家傳》治瀉方。
兒烏頭(一個半兩大,炮,去皮),黃丹(二錢,火煅,取焦為度)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粟米煎至七分,去掉渣滓後溫服。 這是《莊氏家傳》治療小兒腹瀉的方子。 百草霜和屋梁上的灰塵(各取二錢),硇砂(取半字量)。 將上述材料細細研磨,用蠟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溫水吞服三丸。 這是《莊氏家傳》治療腹瀉的方子。 烏頭(選一個重約半兩的大個,炮製後去皮),黃丹(二錢,用火煅燒到焦黑為止)。
上件藥為末,麵糊丸如青豆大。每服小兒三丸,大人五丸,如瀉,用井華水吞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神驗。
《莊氏家傳》,干瀉散,治小兒脾癖方。
白話文:
將上一個藥方中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粉和水做成像青豆那麼大的丸藥。每次小兒服用三丸,大人服用五丸,如果是拉肚子,用井水送服;如果是紅痢疾,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疾,用乾薑湯送服。十分靈驗。
黑三稜(去皮),神麯(炒),鱉甲(生用),蓬莪朮,陳橘皮,蝸牛殼(自乾死者,於牆壁上尋)
白話文:
-
黑三稜(去皮):黑三稜是一種黑色塊狀的中藥材,去除其表面粗糙的皮層後使用。
-
神麯(炒):神麯是一種經過炒製的發酵穀物,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
鱉甲(生用):鱉甲是指鱉的甲殼,直接使用,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
-
蓬莪朮:蓬莪朮是一種塊狀中藥材,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
陳橘皮:陳橘皮是指存放了一段時間的橘子皮,具有理氣化痰的作用。
-
蝸牛殼(自乾死者,於牆壁上尋):蝸牛殼是指自然風乾死亡的蝸牛外殼,通常可以在牆壁上找到。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熱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孔氏家傳》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分利水道。茯苓丸方
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三分)
上為末,以燒粟飯和丸如綠豆大。粟米飲下二十丸。
白話文:
上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熱米湯調服,不限定時間。 《孔氏家傳》中有一個治療小兒長期或新近腹瀉的方子,不論是寒性還是熱性的腹瀉,都能分利水道。這個方子叫做茯苓丸。 配方如下: 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過,三分)。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燒熟的小米飯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以粟米湯送下二十丸。
《孔氏家傳》,吳婆散,治小兒疳熱冷瀉,腹肚虛脹,皮肉消瘦,唯存骸骨,瀉利不止方。
白話文:
《孔氏家傳》記載的吳婆散,可以治療小兒因疳積導致的發熱、腹瀉、腹脹、皮肉消瘦、僅剩骨架,以及腹瀉不止等症狀。
宣連(去須),白茯苓,真阿膠(炙),人參,黃柏(蜜炙令赤),丁香(以上各一分),訶黎勒皮(煨,去核,二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緊實者)
上併為細散。每服一、二字,白米泔調下。不拘時候,與良方不同。
白話文:
宣連(去掉須部),白色的茯苓,原汁阿膠(炙烤過),人參,黃柏(用蜜炙烤至發紅),丁香(以上各一份),訶黎勒皮(煨烤過,去掉果核,二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選擇緊實的)
《王氏手集》,妙應散,治腸虛受風,身體壯熱,洞泄下痢,穀食不化,冷熱相搏,腹痛,下利五色,脫肛後重,煩渴羸瘦,全不思食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妙應散,治療腸胃虛寒受風,身體發熱,腹瀉、排泄食物不消化,冷熱交互刺激,腹痛,五色腹瀉,脫肛、下墜感,口渴、消瘦,完全不想飲食的病症。
黑附子(炮),甘草(燒黑),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朮,陳皮,乾薑(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木賊(燒灰),刺芥(燒灰。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兒小一字、半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炮黑附子、燒黑甘草、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朮、陳皮、乾薑(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燒灰木賊、燒灰刺芥(各三兩)
《王氏手集》,木香治中丸,勻冷熱,止泄瀉,利胸膈,消脹滿,除腹痛,止嘔逆,散痞氣,進乳食方。
甘松,蓬莪朮,甘草,青皮(各一兩)
白話文:
《王氏手集》,木香治中丸,可以調節寒熱,止住腹瀉,利於胸腹,消除脹滿,去除腹痛,止住嘔吐,散去痞氣,促進乳汁分泌。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入檀香一兩,名香橘丸。如綠豆大。每服隨小大,五、七丸至十丸,食前溫生薑湯下。
白話文:
以上列出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再加入檀香一錢,製成名為「香橘丸」的藥丸,外形約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依個人體質,一次服用五到七顆,最多十顆。在飯前,用溫薑湯送服。
《王氏手集》,白朮散,和中益胃,散風濕,治腸鳴泄瀉,米穀不化,利下青白,腹痛嘔逆,脅肋脹滿,氣痞不散,體熱多睡,全不思食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記載的白朮散。此方能調和中氣,補益脾胃,散風祛濕,治療腸鳴腹瀉,米穀不消化,大便排泄青白、腹痛嘔吐、脅肋脹滿、氣滯不散、身體發熱嗜睡、完全沒有食慾的病症。
芍藥,當歸,官桂,人參,白朮,茯苓(各半兩),粟米(炒,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六分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溫胃固腸丸方
肉豆蔻,縮砂仁,丁香,龍骨,訶子皮(炙),赤石脂
上各等分,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飯飲下,量兒小大。
《王氏手集》治小兒臟冷,滑泄不止,腸鳴腹痛。比聖丸方
白話文:
芍藥、當歸、官桂、人參、白朮、茯苓(各半兩),粟米(炒,一兩)。 將上述材料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的量,用水六分盞煎煮至剩三分,去渣後溫熱服用。 《王氏手集》中的溫胃固腸丸方包括:肉豆蔻、砂仁、丁香、龍骨、炙訶子皮、赤石脂。 將這些成分等量混合,用白麵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劑。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質,每次服用一到二十丸,飯後以飲水送服。 《王氏手集》中提到這個比聖丸方可用來治療小兒因臟腑寒冷引起的大便滑洩不止以及腸鳴腹痛。
青州棗(二十五個,去核,黃丹二錢,勻分在棗肉內燒,煙絕用),訶子皮,草豆蔻仁(麵裹,燒麥熟為度,去面。各半兩),肉豆蔻,木香
白話文:
青州棗(25 個,去除棗核,用 2 錢的黃丹均勻分佈在棗肉內,點燃燒盡後即可使用),訶子皮,草豆蔻仁(用麵粉包裹,用麥稈燒熟,去除麵粉,各半兩),肉豆蔻,木香。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王氏手集》,豆蔻調中湯,治臟腑不調方。
白礬,縮砂仁,五倍子(各一錢),黑附子(半兩,去皮臍)
上為細末,用墨水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兒小,五、七丸,食前米飲下。
《趙氏家傳》治瀉痢,二色丸方
黑丸子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煮後與面糊混合製成如小黃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王氏手集》中的豆蔻調中湯,用於調理臟腑不調。 取白礬、縮砂仁和五倍子各一錢,黑附子半兩去皮臍。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使用墨水和面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成人每次服用十五丸,小孩則根據年齡減少至五到七丸,並且在飯前用米湯送服。 《趙氏家傳》中治療瀉痢的二色丸方 [黑丸子]
巴豆(七粒,和皮),杏仁(二七粒,和皮。二物燒存性,同研勻細,燈上溶蠟為膏)
白話文:
巴豆(7粒,連皮一起使用),杏仁(54粒,連皮一起使用。這兩種藥材要燒成灰燼,但要保持其藥性,研磨均勻,在燈火上融化蠟燭使其成膏狀。)
紅丸子
巴豆(七粒,去心膜,研出油),硃砂(一錢,研。二物同研勻,燈上溶蠟為膏)
白話文:
紅丸子 巴豆(七粒,去掉中心的薄膜,研磨出油),朱砂(一錢,研磨。這兩種材料一起研磨均勻,在燈上用蠟熔化製成膏狀)
上二色丸,各令蠟與藥等分用,旋丸如綠豆大。每服紅黑各一丸,瀉新水下。赤痢,甘草湯;白痢,乾薑湯;赤白痢,則各之。
白話文:
將以上兩種顏色的丸藥,分別將蠟與藥材等分使用,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紅色和黑色各一粒,用涼水送服。如果是赤痢,就服用甘草湯;如果是白痢,就服用乾薑湯;如果是赤白痢,就兩種藥方各服一次。
《吉氏家傳》治一切瀉痢方。
厚朴(用蜜炙),白芷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蜜湯下,酒亦得。更量大小。
《吉氏家傳》補小兒虛瀉,調中散方
人參(一兩),白朮(半兩),犀角(屑),桂,藿香,甘草(炙。各一分)
上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秋泄瀉,玉柱丸方
烏頭(一個),舶上茴香(一兩,微炒),肉豆蔻(一個,炮)
白話文:
《吉氏家傳》治療各種腹瀉的方子。 厚朴(用蜜炒),白芷 將上述藥材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蜜水送服,也可以用酒送服。用量根據患者大小調整。 《吉氏家傳》補充小兒虛瀉,調中散方子 人參(一兩),白術(半兩),犀角屑,桂枝,藿香,甘草(炙。各一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棗湯調和後服用。 《吉氏家傳》治療秋季腹瀉,玉柱丸方子 烏頭(一個),舶上茴香(一兩,稍微炒一下),肉豆蔻(一個,炮製)
上件為末,軟飯丸如○此大。水瀉,井水下;疳瀉,米飲下;驚瀉,木香湯下;大腸冷滑,乾薑湯下五丸,速要瘥,加二丸。
《吉氏家傳》,銀白散,治小兒脾胃氣弱泄瀉,不思飲食方。
白話文:
把上一個藥方製成粉末,用軟飯和丸劑,如大豆般大小。如果是水瀉,用井水送服;是疳積導致的腹瀉,用米湯送服;是驚嚇引起的腹瀉,用木香湯送服;如果是大腸寒滑,用乾薑湯送服五丸,很快就痊癒。如欲速效,再加上兩丸。
人參,茯苓,甘草(炙),藿香葉,白扁豆(炒,微生),白朮(麵炒)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固脫,生津止渴。
-
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
甘草(炙):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藿香葉:芳香化濕,解暑清熱,理氣止嘔。
-
白扁豆(炒,微生):健脾益氣,化濕消暑,清熱解毒。
-
白朮(麵炒):健脾燥濕,補氣固表,止瀉止汗。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紫蘇飯飲下。
《朱氏家傳》治脾胃不和,瀉痢。木香散方
木香,白朮(各一分),藿香,益智(各半兩),肉豆蔻(三個,麵裹煨熟)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紫蘇煮的飯湯送服。 《朱氏家傳》中提到的治療脾胃不調、腹瀉痢疾的木香散配方如下: 木香和白朮各一分,藿香和益智仁各半兩,肉豆蔻三個(需用麵包裹後煨熟)。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用木瓜紫蘇湯下。
白話文:
研成末藥粉。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依患者的年齡體質決定。用木瓜紫蘇湯送服。
長沙醫者相漹傳,桑葉散,治小兒泄瀉,虛滑頻數不止方
人參,白茯苓,藿香葉,乾葛(以上各等分。焙)
白話文:
長沙有一位醫生叫相漹,他傳了一個方子叫做桑葉散,用來治療小兒腹瀉、虛弱且頻繁不止的情況。 方子包括:人參、白茯苓、藿香葉、乾葛(以上各藥材等量使用,並且需要烘焙過)。
上為末。每服半錢,濃煎,桑葉湯調下。若大人患瀉,加至一大錢,亦用桑葉煎湯調下。至甚者不過三服。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藥末,用濃煎的桑葉湯送服。如果成年人患有腹瀉,加至一錢藥末,也用桑葉煎湯送服。症狀嚴重的也不過服用三服藥即可。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薑黃散,治小兒泄瀉可思食方。
陳皮(一兩),訶黎勒皮,甘草(炙),青橘皮(去白。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或煎亦得。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下了一個名為薑黃散的方劑,用來治療小兒腹瀉並幫助恢復食慾。 所需材料包括:陳皮(37.5克),訶黎勒皮,炙甘草,青橘皮(去白色部分,每種各18.75克)。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1.5克,可以用米湯調服,或者煎煮後服用也可以。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開胃丸,治小兒乳食不消,冷熱不調,泄瀉頻並,進飲食,止吐逆方。
白話文:
長沙有一位醫師叫丁時發,有一種治療小兒乳食不消、冷熱不調、泄瀉頻繁、進飲食、止吐逆的藥方,叫作開胃丸。
木香,白朮,人參,當歸(各一分),白豆蔻(一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粟米大。麝香、溫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大人、小兒久瀉、赤白痢,及水瀉、瀼瀉,人參散方
人參,五花葉(去毛,炙),白朮,訶子,枳殼(炒,去瓤),肉豆蔻,橡斗子(燒存性。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清米飲冷調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瀉,桃紅散方
白礬(一兩,枯過),赤石脂(二兩),生硫黃(一錢)
上件三味為末。每服,小兒五歲以下一錢,冷米飲湯調下;五歲以上一錢半;大人三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瀉,回陽散方
白話文:
木香、白術、人參、當歸(各一份),白豆蔻(一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面糊製成如粟米大小的丸子。服用時,以麝香和溫熱的米湯送服,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 這是長沙醫生丁時發傳下的方子,用來治療大人和小孩長期腹瀉、紅白痢疾以及水瀉、溏瀉的人參散方。 人參、五花葉(去毛後炙烤)、白術、訶子、枳殼(炒制後去掉內瓤)、肉豆蔻、橡斗子(燒至存性,各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清米湯冷調後服用。 這是長沙醫生鄭愈傳下的治療小兒腹瀉的桃紅散方。 白礬(一兩,經過煅燒處理),赤石脂(二兩),生硫磺(一錢) 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根據年齡不同,每次服用量也不同:五歲以下的小兒服用一錢,用冷米湯調服;五歲以上的小兒服用一錢半;成人則服用三錢。 這是長沙醫生鄭愈傳下的治療腹瀉的回陽散方。
訶子(炮),紫蘇(蒸),青皮(去白),肉桂(不見火。各半兩),神麯,麥檗(各一分半),甘草,陳皮,丁香(不見火。各一分),草豆蔻(一個,生)
白話文:
訶子(炒過),紫蘇(蒸過),青皮(去掉白色的部分),肉桂(不經過明火。各半兩),神曲,麥檗(各一分半),甘草,陳皮,丁香(不經過明火。各一分),草豆蔻(一個,生的)
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虛弱,臟腑滑泄,,健脾丸方
乾薑,良薑,桂,附子(各等分)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大人每服二十丸。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瀉痢方。
黃柏(一兩),膽礬(半兩,為末),生薑(一兩,取汁)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送服。 這是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治療小兒脾胃虛弱、腸胃滑洩的健脾丸配方。 需要乾薑、良薑、桂、附子(每種藥材等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黃米大小的丸劑。小孩每次服用十丸,大人每次服用二十丸,都用米湯送服。 這也是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治療成人和小孩瀉痢的方子。 需要用到黃柏一兩,膽礬半兩(研磨成末),生薑一兩(取汁)。
上二味搽在黃柏上,火炙紫色,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煎艾醋湯,吞下五丸。小兒吐瀉,米飲下五、七丸。
長沙醫者鄭愈傳,豆蔻散,止大人、小兒瀉方。
白話文:
將前面兩種藥物塗在黃柏上,用火烤成紫紅色,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煎製艾醋湯,吞服五粒丸劑。對於兒童嘔吐腹瀉,可以用米湯沖服五到七粒丸劑。
上用肉豆蔻一個,去心,硫黃一塊,入在肉豆蔻內去心處,卻將豆蔻心末面上蓋硫黃,再用麵餅子裹上面,更用濕紙,慢火內燒熟為末。每服半錢,米飲湯調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
準備一個肉豆蔻,去除內核。
-
將一塊硫磺放入肉豆蔻去核的位置。
-
用肉豆蔻碎末覆蓋在硫磺上。
-
再用餅皮將其包覆。
-
最後,用濕紙包覆並以慢火烘烤至熟,待其烘乾後研磨成粉末備用。
-
每次服用半錢粉末,以米湯調服,不限服用時間。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濕毒,冷熱不調,泄瀉,乳食不化,,豆蔻散方
肉豆蔻(三個),草果子(五個),艾葉(五錢),藿香葉(三錢)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了一個治療成人和小孩因濕毒引起的體內冷熱失調、腹瀉以及乳食消化不良的方子,名叫豆蔻散。
- 肉豆蔻(三個)
- 草果子(五個)
- 艾葉(五錢)
- 藿香葉(三錢)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