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九 (18)
卷第三十九 (18)
1. 百病第十七
蟲氣,酒下二錢。霍亂,橘皮湯下三錢。熱腫,熱酒空心下三錢。卒腹痛,水研半錢。蜘蛛咬,唾和塗。狗咬、蚍蜉瘡、蛇咬並水研敷。
《聖惠》治兒百病,變蒸、客忤、驚癇、壯熱不解,,龍膽草散,。喘促痰結,胸中滿悶。
虎睛仁(炙,一對),犀角,吳藍,赤芍藥,牽牛子(炒),牡蠣(燒),鱉甲(酥炙,淨。各半兩),巴豆霜(半分),真珠,牛黃,桔梗,漢防己,杏仁(麩炒。各一分)
羅末,煉蜜和,搗五百杵,丸如綠豆,湯下二丸,量加。
《靈苑》,萬病散,一名,無憂散,。諸風瘡腫疥癬,臟腑積冷壅滯,結為風勞;膀胱宿冷,臟腑衰敗,面黃癥癖氣塊,疳、蛔攻心痛,中寒腦痛,狀如山嵐時疫:急服宣轉,三五行瘥。或中風口喎語謇,睡後涎出,十日一服,三服永瘥。久患腰膝疼痛,拜跪艱難,坐食不安,進一兩服。
兒疳、痢、脫肛量與。男女久泄氣痢,狀似休息,一服搜出冷痰一、二升。此藥並不困倦,不妨行步服藥一兩,日後便覺身輕目明,腰下減重,頓思飲食。婦人久患血癆,痿黃無力亦宜。孕婦或遇廢晦勿服,服後疾未除,將息三、四日再服。
黃耆,木通,桑白皮,陳皮,白朮,木香,胡椒(各半兩,作一服,別研置),牽牛子(微炒,勿周熱,頭末一兩),
黃耆散二錢,牽牛末二錢,天色晴明五更薑湯小半盞調藥頓服,更以湯送。平明宣三兩行,下多不妨,應臟腑百病悉出,轉後吃一日白粥補。
養生神麯治兒諸疾,丙日作曲,丁日治藥,名,丙丁膏
天南星,烏蛇肉(各三錢),麻黃(去節),天麻(各半兩),大附子(炮,淨,一枚),蠍(分半),白附子(三錢半),白殭蠶(四錢)
末,水一升,浸三日,捩滓,寒食曲一斗和踏曲,楮葉罨七日,紙袋懸十四日。治兒吐瀉後精神困頓,不乳多睡,入龍麝湯服。變癇鴉聲,面青黃、瘛瘲、咽中不利,硃砂、龍麝、曲服。又滑痢,曲末蜜丸雞頭大,湯化。又曲一兩,入硃砂、雄黃少許,琥珀、甘草末各二錢,蜜丸雞頭大,名太一丹。
《嬰孺》治八痞、積聚、留飲、伏熱、宿食不化、裡急腹痛、往來寒熱、羸瘦骨立、飲食不為、氣力多厭、翕翕短氣、魂神不守、邪鬼往來、恍惚不定,醫不能治,太乙決疑,牛黃雙丸
牛黃(棗大),馬目毒公(二個),附子(一枚),巴豆(炒,四十枚),雄黃,丹砂,真珠,甘草,牡蠣(煆),蜀椒(汗),白蜜(各一兩),杏仁(炒,淨,五十粒)
研末,杵杏仁千下次,入巴豆,次牛黃、真珠並杵,又銅器煎蜜熱,灌臼中,下諸藥,杵千下,丸如桐子飲服一丸,一宿當和。大便出勿復與藥。兒一歲內寒熱在脅結痛,哺乳吐下劇者,瘛瘲及背不著席,手足皆舉,目青嘔沫,名風癇,為腹癖。以小豆大二丸,平旦服,日中、臨臥各服二丸至十二丸。
白話文:
百病
- 蟲氣:喝二錢的酒。
- 霍亂:喝三錢的橘皮湯。
- 熱腫:空腹喝三錢熱酒。
- 突然腹痛:用水調和半錢藥粉服用。
- 蜘蛛咬傷:用口水混合塗抹。
- 狗咬、蚍蜉瘡、蛇咬:用水調和藥粉塗抹。
《聖惠》治療小孩多種疾病:如發燒、受驚嚇、癲癇、高燒不退等,使用龍膽草散。也治喘氣、痰多、胸悶。
- 藥方組成:虎睛仁(烤過,一對)、犀角、吳藍、赤芍藥、牽牛子(炒過)、牡蠣(燒過)、鱉甲(用酥油烤過,去雜質,各半兩)、巴豆霜(半分)、珍珠、牛黃、桔梗、漢防己、杏仁(用麩皮炒過,各一分)。
- 製法與服用:將藥材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搗五百下,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湯送服二丸,可根據情況增加用量。
《靈苑》萬病散,又名無憂散:能治各種風瘡腫痛、疥癬、內臟積寒、氣血阻塞導致的風勞病;膀胱虛寒、內臟衰弱、面色發黃、癥瘕積塊、疳病、蛔蟲導致的心痛、中寒引起的頭痛,類似瘴氣流行的疾病。緊急服用能使氣血流通,三五次便會痊癒。對於中風導致的口歪眼斜、說話困難、睡後流口水,每十天服一次,服三次便可痊癒。對於長期腰膝疼痛、跪拜困難、坐立不安的人,服用一兩即可見效。
-
兒童的疳疾、痢疾、脫肛:可以根據情況給藥。
-
男女長期腹瀉、痢疾,類似休息痢:服用一次就能排出大量冷痰。此藥不使人困倦,不妨礙行走。服用一兩後,會感到身體輕快、眼睛明亮、腰部減輕重量,並且食慾大增。婦女長期患有血癆、身體虛弱也適合服用。孕婦或遇到不祥的日子不要服用。服用後如果疾病未除,休息三四天再服用。
-
藥方組成(另一個藥方):黃耆、木通、桑白皮、陳皮、白朮、木香、胡椒(各半兩,配製成一份,另外研磨備用)、牽牛子(微微炒過,不要過熱,磨成粉一兩)。
-
服用方法:用黃耆散二錢、牽牛子末二錢,在晴朗的早晨,用少量薑湯調服,再用湯送服。服藥後會排泄三兩次,排泄次數多也沒關係,能使內臟各種疾病都排出,之後吃一天白粥進補。
養生神麯治療兒童各種疾病:在丙日製作麴,丁日製作藥物,名為丙丁膏。
- 藥方組成:天南星、烏蛇肉(各三錢)、麻黃(去節)、天麻(各半兩)、大附子(炮製過,去雜質,一枚)、蠍子(半個)、白附子(三錢半)、白殭蠶(四錢)。
- 製法與服用:將藥材磨成粉,用水一升浸泡三天,擠出藥渣,再將藥汁與一斗寒食麴混合,踩踏製成麴,用楮葉包裹七天,再懸掛在紙袋中十四天。用於治療兒童吐瀉後精神不振、不願吃奶、嗜睡,可加入龍麝湯服用。也能治療驚風、發出像鴉叫的聲音、面色青黃、抽搐、咽喉不適,可與硃砂、龍麝、麴同服。對於滑痢,可將麴末與蜜調成雞頭大小的丸子,用湯化開服用。還有一種做法,取麴一兩,加入少量硃砂、雄黃,琥珀、甘草末各二錢,用蜜調成雞頭大小的丸子,名為太一丹。
《嬰孺》治療八種痞塊、積聚、宿食不化、裡急腹痛、往來寒熱、身體消瘦、不思飲食、精神不振、呼吸短促、心神不寧、邪鬼作祟、恍惚不定等醫治無效的疾病,稱為太乙決疑,用牛黃雙丸。
- 藥方組成:牛黃(棗子大小)、馬目毒公(兩個)、附子(一枚)、巴豆(炒過,四十枚)、雄黃、丹砂、珍珠、甘草、牡蠣(煅燒過)、蜀椒(出汗)、白蜜(各一兩)、杏仁(炒過,去雜質,五十粒)。
- 製法與服用:將藥材磨成粉,搗杏仁一千下,再加入巴豆、牛黃、珍珠繼續搗,然後用銅器加熱蜂蜜,倒入臼中,加入所有藥材,搗一千下,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飲服一丸,一宿即可見效。大便排出後就不要再服藥。對於一歲以內的兒童,出現寒熱在脅下結痛,吃奶時吐瀉嚴重,抽搐、背部不能挨著席子、手腳上舉、眼睛發青、嘔吐白沫,稱為風癇,也叫腹癖。可用小豆大小的藥丸,早晨、中午、睡前各服二丸,最多可服十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