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四 (8)
卷第二十四 (8)
1. 一切疳第三
《聖惠》:夫小兒疳疾者,其狀多端,雖輕重有殊,形證各異,而細窮根本,主療皆同。由乳哺乖宜,寒溫失節,臟腑受病,血氣不榮,致成疳也。其五臟及諸疳等,今以一方同療之,故謂一切疳也。
錢乙論諸疳云:疳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疳在外,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方見鼻疳門中。)諸瘡,白粉散主之(方見疳瘡門中。)肝疳,白膜遮睛,當補肝地黃丸主之(方見虛寒門。)心疳,面黃頰赤,身壯熱,當補心安神丸主之(方見虛熱門中。
)脾疳,體黃腹大,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骨疳,喜臥冷地,當補腎地黃丸主之。諸疳皆依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
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二方並見病後虛羸中。)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
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硇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令疳瘦。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因亦成疳。
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亦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黃,皮乾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綱紀: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干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利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
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胡黃連丸主之(方見同上。)冷熱之疳尤宜如聖丸。(方見疳瀉門中)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朮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惟多則妙。余見下。
張渙論:小兒百晬以後,形骨輕軟,腸胃細微,乳哺須是合宜,臟腑自然調適。若乳母寒溫失理,動止乖違,飲食無節,甘肥過度,喜怒氣亂,醉飽傷勞便即乳兒,定成疳病。又周晬以後,五歲以前,食物漸多,不擇生冷,恣食肥膩甘酸,並生疳氣。但小兒一切疳病,種類甚多,最為緊急。
白話文:
小兒疳病種類繁多,雖然輕重程度不同、症狀各異,但究其根本,治療方法大致相同。都是因為餵養不當、忽冷忽熱、導致臟腑生病,氣血不足而造成的。針對五臟及各種疳病,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所以稱之為「一切疳」。
錢乙論述各種疳病說:疳病在內,會出現眼睛腫脹、肚子脹大、腹瀉顏色不定,或者拉出青白色泡沫,逐漸消瘦,這屬於寒性證狀。疳病在外,則會出現鼻下發紅潰爛並用手揉搓,鼻頭長瘡且不結痂,瘡慢慢蔓延到耳朵周圍。治療鼻瘡爛用蘭香散。(藥方在鼻疳篇中。)各種瘡用白粉散治療(藥方在疳瘡篇中。)肝疳會出現白膜遮蓋眼睛,應當用補肝地黃丸治療(藥方在虛寒篇中。)心疳會出現臉色發黃、雙頰發紅、身體發熱,應當用補心安神丸治療(藥方在虛熱篇中。)
脾疳會出現身體發黃、肚子腫大、吃泥土,應當用補脾益黃散治療(藥方在胃氣不和篇中。)腎疳會出現極度消瘦、身上長瘡疥,應當用補腎地黃丸治療。筋疳會出現拉血而消瘦,應當用補肝地黃丸治療。肺疳會出現氣喘、口鼻生瘡,應當用補脾肺益黃散治療。骨疳會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應當用補腎地黃丸治療。各種疳病都應當根據所屬的臟腑,補益其母臟,並配合治療疳病的藥物。
寒性的用木香丸治療,熱性的用胡黃連丸治療(這兩個藥方都在病後虛弱篇中。)疳病都是脾胃功能失常、津液虧損所造成的。因為大病或者吐瀉之後,又用藥物催吐或瀉下,導致脾胃虛弱、津液耗損。而且小兒的疳病,都是庸醫害的。例如潮熱,是某一臟腑虛弱、另一臟腑實熱而產生的虛熱,應當補益母臟,瀉實本臟才能痊癒。如果白天出現潮熱,是心虛熱,肝是心的母親,就應先補肝,待肝實後再瀉心,心得到母親的滋養,體內自然平和,潮熱就會痊癒。
醫生看到潮熱,就錯誤地認為是實熱,用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瀉下,過度瀉下,無法抑制津液流失,就會形成疳病。還有種病叫「癖」,發作時會出現寒熱症狀,喝水後脅下會有硬塊疼痛。治療「癖」應當慢慢消除,醫生反而用巴豆、硇砂等藥物瀉下。小兒容易虛也容易實,過度瀉下,胃中津液耗損,就會逐漸消瘦形成疳病。還有得傷寒五六天,偶爾出現瀉下症狀,用寒涼藥物瀉下太過,導致脾胃津液不足,使人不停喝水卻仍然發熱。熱氣耗損體內,肌肉消瘦,外邪入侵,症狀變化多端,也會因此形成疳病。
還有吐瀉久病,或者醫生亂用瀉下藥,也會導致虛弱,津液耗損,也能形成疳病。還有一種肥疳,也就是脾疳。身體瘦黃,皮膚乾燥並長瘡疥。其症狀不一,各種各樣,現在簡單歸納一下:眼睛乾澀或長白膜,嘴唇發紅,身體發黃乾燥或發黑,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或吃泥土,身上長瘡疥,腹瀉青白色或黃色泡沫,腹瀉顏色多變,肚子脹滿,身上耳朵鼻子都長瘡,頭髮稀疏像穗子,頭大脖子細,極度消瘦,喝很多水,這些都是疳病的症狀。大致上疳病應當分辨寒熱、肥瘦。
剛發病的屬於肥熱疳;久病的屬於瘦冷疳。寒性的用木香丸治療,熱性的用胡黃連丸治療(藥方在前面提到。)寒熱的疳病尤其適合用如聖丸。(藥方在疳瀉篇中。)小兒的臟腑柔弱,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攻擊,過度瀉下必定會導致津液流失而形成疳病。凡是可以用瀉法的,要根據體質虛實來決定劑量,才不會導致疳病。剛發病津液不足的,應當生發胃中津液,用白朮散治療(藥方在胃氣不和篇中。)盡量多用效果最好。其他內容在後文說明。
張渙論述:小兒出生百天後,身體骨骼還很柔軟,腸胃功能很弱,餵養必須適當,臟腑自然會調和。如果母親忽冷忽熱、行動不當、飲食沒有節制、過度食用甘肥厚膩的食物、情緒波動、酒醉或勞累後立刻餵奶,一定會導致疳病。而且周歲之後,五歲以前,食物種類增加,不挑選生冷食物,隨意吃肥膩甘酸的食物,也會產生疳氣。總之,小兒的各種疳病,種類繁多,病情非常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