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7)
卷第二十九 (7)
1. 冷痢第三
(亦名白痢)
《巢氏病源》小兒冷痢候:小兒腸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於腸胃而痢,其色白,是為冷痢也。冷甚,則痢青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瀉痢病證並方:嬰孩、小兒春傷於風,因衣暖解脫,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乘之,以入腸胃,先後重則下痢也。其冷氣盛則頻下,宜進元黃散二、三服及下金鎖散二、三服。如痢下後重,腹、肚、腸、胃攪痛,則進雄朱散二、三服(三方並見本門。)
張渙謹按:小兒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熱不均,其氣入於腸間,變為痢也。若冷氣搏在腸間,津液凝則痢白。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白痢候歌:
一瀉時時要水漿,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紅臉淡光。)騰騰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騰騰多燥渴),腹內幾同被物傷。努咽大腸多發痛、不思飲食麵痿黃。發焦眼碧涼浸耳,變色三朝定必亡(白痢變黑,四十八候云:變色三朝定脫腸。)
此因驚、傷寒、毒物所致。此瀉久、作渴,甚則腹痛、面黃,或青、或黑滿面,則不治。其治,當分水穀,調氣止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後云:此候須有積、渴、水瀉、久腸脫、虛弱,特不可取,只與解脾痢藥。若實,微與,取後勻氣。
《葛氏肘後》徐王神效方:三歲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雞子一枚,令熟,以哺兒,瘥。
《千金》治小兒冷痢方。
上用蓼菜搗汁,量大小飲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
上用搗蒜,敷兩足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客冷白痢方。
人參(六分),厚朴(炙),甘草(炙。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梁州櫸皮(八分,炙)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聖惠》治小兒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飲食全少,漸至羸瘦。木香散方
木香,白朮,乾薑(炮裂,銼。各一分),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龍骨,當歸(銼,微炒),訶藜勒(煨,用皮。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冷痢,腹痛。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赤石脂,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微炒),桂心,人參(去蘆頭),乾薑(炮裂,銼),白頭翁(各三分),甘草(二分,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嬰孺》治周歲兒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蠣三分,去白頭翁。)
白話文:
(也叫做白痢)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冷痢的原因是:小兒腸胃虛弱,或是因為脫衣受涼,或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寒氣進入腸胃而引起的腹瀉,這種腹瀉的顏色是白色的,就叫做冷痢。如果寒氣很重,腹瀉的顏色會呈現青色。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裡說,嬰兒或小兒在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因為穿著暖和的衣服而脫掉,反而被風寒所傷,寒氣潛藏在肌肉裡。到了夏天,因為飲食、生活起居不當,又再次被風寒侵襲,進入腸胃,先後夾擊就會導致腹瀉。如果寒氣旺盛,就會頻繁腹瀉。應該服用元黃散二到三次,或是金鎖散二到三次。如果腹瀉後感覺肚子脹痛,腸胃絞痛,就應該服用雄朱散二到三次(這三種藥方都在《家寶》中有記載)。
張渙認為,小兒脾胃長期不和,吃進去的食物難以消化,冷熱不調,導致氣滯留在腸道,最後變成腹瀉。如果寒氣聚集在腸道,使得體內的津液凝結,就會出現白色的腹瀉。
《石壁經》提到關於三十六種內白痢的症狀歌訣:
腹瀉時常想喝水,臉上出汗發光,看起來昏昏欲睡,肚子裡好像被東西撞傷一樣。用力排便時大腸會疼痛,沒有食慾而且臉色萎黃。頭髮乾枯,眼睛發青,耳朵冰涼,如果三天內臉色變化,一定會死亡(白痢變成黑痢,另一版本說:變色三天會脫肛)。
這種情況是因為受到驚嚇、傷寒或中毒引起的。如果腹瀉很久,又口渴,嚴重的話會腹痛、面色發黃,甚至面色青黑,那就難以治療了。治療方法應該區分是水還是食物引起的,調理氣機,止住腹瀉。
《小兒形證論》中,關於白痢的症狀歌訣與《石壁經》相同,後文說:這種情況必須要注意是否有積食、口渴、水瀉、腸道脫垂、虛弱等狀況,特別不宜使用,只能給予治療脾虛腹瀉的藥物。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可以稍微給予,服用後要調理氣機。
《葛氏肘後方》中,徐王神效方提到:曾經有一個三歲的小孩患上冷痢。
使用附子一枚,炮製後。用水五升,與雞蛋一枚同煮熟,給小孩吃,病就好了。
《千金方》中,治療小兒冷痢的藥方:
使用蓼菜搗汁,依照小孩的年紀和體型給予飲用。也可以使用芥菜代替。
《千金方》中,另一個藥方:
用蒜搗爛,敷在兩腳的腳底。
《外臺秘要》和《廣濟方》中記載,治療小兒外感寒邪引起的白痢:
人參(六分),厚朴(炙),甘草(炙。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梁州櫸皮(八分,炙)
將以上六味藥切碎,用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依照小孩的年紀和體型,每次服用一合左右,病好就停止。其他禁忌事項如同平時。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小兒冷痢,腹痛,四肢不適,食慾不振,逐漸消瘦的木香散方:
木香,白朮,乾薑(炮裂,切碎。各一分),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塗抹後炙烤至香熟),龍骨,當歸(切碎,稍微炒過),訶藜勒(煨,取皮。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加入兩枚棗子,一同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不限時間,依照小孩的年紀和體型,酌量溫服。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小兒冷痢,腹痛的當歸散方:
當歸(切碎,稍微炒過),赤石脂,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除鬚根,稍微炒過),桂心,人參(去除蘆頭),乾薑(炮裂,切碎),白頭翁(各三分),甘草(二分,炙烤至微紅,切碎),附子(半兩,炮裂,去除皮臍)
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不限時間,依照小孩的年紀和體型,酌量服用。(《嬰孺方》中治療周歲小孩赤白痢的藥方相同,並說明:若是寒氣較盛,可以加入牡蠣三分,並去除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