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6)

1. 蛔蟲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蛔蟲候:蛔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若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蛔也。

《嬰童寶鑑》:小兒蛔痛,為未五歲時食雞肉而變為蟲,蟲咬心而痛也。來去不定,故發歇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蛔蟲咬心痛候歌:

只為從前吃食粗,蟲生脾內瘦肌膚。愛甜怕苦(《鳳髓經》云怕食)多生痛,痛便高聲病不除。形容但看人中上,從鼻並唇口亦烏。乾漆去蟲兼定痛,蛔蟲盡取痛皆無。

此因脾熱,食物太粗,是以物在脾內停,久不能化,感人血氣而化作蟲。其有數種形類不一:有如馬尾者,有如釵條者,有如瓜子者。治當調氣血,去積毒,生肌肉也;次當去其蟲,定痛,行經脈,安五臟。

《鳳髓經》歌括一同。有注云:宜與使君子散取蟲。(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蛔蟲咬心痛候歌一同。後云:此候與正蛔蟲候、吊病、盤腸、脾氣病四候皆相切磋,只人中黑色便是蛔候。先調氣正後取下蟲。又調氣用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取蟲用蛔疳散(方見本門)。

《顱囟經》治孩子蛔蟲咬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痰涎方。

檳榔,苦楝根,鶴蝨(炒。各半兩,為末)

上空心,熱茶下一錢,以意加減。忌黏食。

《顱囟經》治孩子或渴,此是蛔蟲渴,宜服,杏仁丸,方

杏仁(去皮尖),膩粉(各一分)

上為末,每用唾丸,空心,米飲、茶任下二丸。

《千金》治小兒蛔蟲方。

上用楝術削上蒼皮,以水煮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為此有小毒。

《千金》治小兒羸瘦,有蛔蟲方。

上用雚蘆二兩,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與服之。

《千金》又方

上用萹蓄三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搗汁服亦佳。

《千金》又方

東引吳茱萸根白皮(四兩),桃白皮(三兩)

上二味㕮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之一宿。漸與服,取瘥。

《千金》又方

上取豬膏服之。(一云:治蟯蟲。)

《千金》又方

上搗槐子,內下部中,瘥為度。(一云:治蟯蟲。)

《千金》又方

上用楝實一枚內孔中。(一云:治蟯蟲。)

《千金》,蘼蕪丸,治少小有蛔蟲結在腹中,數發腹痛,微下白汁,吐悶寒熱,飲食不生肌肉,痿黃,四肢不相勝方。

蘼蕪,貫眾,雷丸,山茱萸,天門冬,狼牙(各八分),雚蘆,甘菊花(各四分)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三歲飲服五丸,五歲以上以意漸加至十丸。加雚蘆六分,名雚蘆丸,治老小及婦人等萬病。腹內冷熱不通,急滿痛,胸膈堅滿,手足煩熱,上氣不得飲食,身體氣腫,腰腳不遂,腹內狀舉如水雞鳴,婦人月經不調,無所不治。

白話文:

蛔蟲第二

《巢氏病源》提到,小孩的蛔蟲病,蛔蟲是九種寄生蟲中的一種。蛔蟲長度約一尺,也有五、六寸的。它們活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內臟虛弱,或是吃了過多甜膩肥厚的食物。蛔蟲活動時會導致腹痛,痛感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有時會像腫塊一樣移動,有時向上有時向下,疼痛會時好時壞。有時還會引起心痛,嘴裡會吐出很多口水或清澈液體。如果蛔蟲侵害到心臟,就會導致死亡。診斷時,如果腹痛,按理說脈象應該是沉而弦的,但如果反而是洪大有力,那就可能是蛔蟲引起的。

《嬰童寶鑑》認為,小孩的蛔蟲痛,是因為五歲前吃了雞肉,雞肉變成蟲,蟲咬心而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會來來去去,不定時發作。

《石壁經》提到三十六種病症中的蛔蟲咬心痛,歌訣說:「是因為過去飲食粗糙,導致蟲在脾臟內生長,讓人消瘦。喜歡甜食、討厭苦味,容易疼痛,痛起來就大聲哭喊,病痛無法消除。觀察臉上人中部位,如果發黑,而且從鼻子到嘴唇也發黑,那就是蛔蟲病。可以用乾漆來驅蟲止痛,蛔蟲去除後,疼痛自然會消失。」這是因為脾臟有熱,食物太過粗糙,導致食物停留在脾臟內,久了無法消化,感染了人體的氣血而變成蟲。蟲的形狀有幾種,有的像馬尾,有的像髮釵,有的像瓜子。治療時應該先調理氣血,去除體內積累的毒素,促進肌肉生長;然後再驅除蛔蟲,止痛,疏通經絡,使五臟安穩。

《鳳髓經》的歌訣和《石壁經》相同,並註解說:可以使用使君子散來驅蟲。(藥方在本書其他章節,和《吉氏家傳》的藥方相同。)

《小兒形證論》中,關於四十八種病症中的蛔蟲咬心痛,歌訣與前述相同。書中提到,這個病症與一般的蛔蟲病、吊病、盤腸病、脾氣病這四種病症都有些關聯,如果人中發黑,那就是蛔蟲病的徵兆。治療時要先調理氣血,然後再驅蟲。調理氣血可以用調胃散(藥方在《積熱門》中),驅蟲可以用蛔疳散(藥方在本書其他章節)。

《顱囟經》提到,治療小孩蛔蟲咬心痛,出現面部伏地趴臥、口吐清痰涎的情況,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檳榔、苦楝根、炒過的鶴虱(各半兩,磨成粉末)。

空腹時用熱茶送服一錢,藥量可以根據情況增減。忌吃黏膩的食物。

《顱囟經》提到,治療小孩口渴,這是因為蛔蟲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杏仁丸,藥方如下:

杏仁(去皮尖)、膩粉(各一分)。

磨成粉末,每次用口水搓成丸狀,空腹時用米湯或茶送服兩丸。

《千金方》提到,治療小孩蛔蟲的藥方:

取楝樹的樹皮,削去外層粗糙的皮,用水煮汁飲用。劑量要根據小孩的大小酌情增減,因為這種藥材有輕微毒性。

《千金方》提到,治療小孩消瘦、有蛔蟲的藥方:

取雚蘆二兩,加水一升、米二合,一起煮到米熟,去掉藥渣後服用。

《千金方》又一藥方:

取萹蓄三兩,加水一升,煮成四合,分次服用。也可以搗汁服用,效果更好。

《千金方》又一藥方:

取向東生長的吳茱萸根白皮(四兩)和桃白皮(三兩),將它們切碎,用酒一升二合浸泡一個晚上。慢慢服用,病就會好轉。

《千金方》又一藥方:

直接服用豬油。(也有說法是治蟯蟲。)

《千金方》又一藥方:

搗碎槐子,放入下部(肛門),病好為止。(也有說法是治蟯蟲。)

《千金方》又一藥方:

將楝樹的果實塞入肛門。(也有說法是治蟯蟲。)

《千金方》提到,蘼蕪丸可以治療小孩腹中蛔蟲結塊,經常腹痛,輕微下痢白濁的液體,噁心悶脹,忽冷忽熱,吃東西無法長肉,身體萎黃,四肢無力等症狀。藥方如下:

蘼蕪、貫眾、雷丸、山茱萸、天門冬、狼牙(各八分)、雚蘆、甘菊花(各四分)。

將以上八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大豆。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五丸,五歲以上根據情況逐漸增加到十丸。如果增加雚蘆六分,就叫做雚蘆丸,可以治療老人小孩和婦女的各種疾病。能治療腹部冷熱不調、脹滿疼痛、胸膈悶脹、手腳煩熱、呼吸困難、無法進食、身體浮腫、腰腿無力、腹內像水雞叫等症狀,還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幾乎無所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