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1)
卷第二十一 (1)
1. 卷第二十一
(諸寒羸瘦)凡十六門
2. 胎寒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胎寒候: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故小兒生之後,冷氣猶在腸胃之間。其狀: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脹,或時谷利,令兒顏色青皅,時啼者,是胎寒痛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胎寒症狀:小兒在胎兒時期,其母親過度調養和取冷,冷氣進入胞中,傷害兒子的腸胃。因此,小兒出生後,冷氣仍然存在於腸胃之間。其症狀如下:小兒腸胃虛寒,不能消化乳汁,或腹脹,或時常腹瀉,使小兒面色青黃,時常啼哭,這是胎寒痛。
《千金翼》論:兒生有胎寒,則當腹痛,痛者躽啼,時時吐哯;或腹中如雞子黃者,按之如水聲便沒,沒已復出,此無所苦爾。宜早服當歸丸(方見躽啼門,《千金方》同、)黃耆散即愈。(方闕。)
白話文:
《千金翼》理論:孩子出生後如果有胎寒,就會腹痛,痛起來就大吵大叫,時不時吐酸水;或者腹部摸起來像雞蛋黃一樣,按壓的時候有水聲,鬆手之後又會恢復原樣,這樣的情況並無大礙。只要盡早服用當歸丸(詳細資訊請參考《千金方》中躽啼病症),再服用黃耆散就能痊癒。(詳細的藥方請參考《千金方》中躽啼病症)。
茅先生有小兒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虛鳴,面臉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個月日母有疾,被伏熱往來,牙兒胎中飲熱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硃砂膏(方見驚門中)奶上吮下,然後用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磨與相夾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紅涎通利,即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二服,治之即愈。
白話文:
茅醫師的小孩剛出生就患有胎寒:口舌發冷、肚子空虛發鳴、臉色青白、吃奶有困難。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母親在懷孕六個月時患有疾病,受到了伏熱的影響,所以胎兒在子宮中喝了帶有熱毒的血液,因此患上了胎熱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先用硃砂膏塗抹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然後再用鎮心丸研磨成粉,與奶汁混合,讓嬰兒一起服用,每天服用四次。一直到晚上有紅色的涎液排出,說明大便通暢,再服用勻氣散兩次,治療即可痊癒。
如見都不進奶及肚膨脹,手握拳,目微視,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證用涼藥,為母伏熱往來,兒飲熱血後。茅先生歌中卻云:風邪夾冷。《巢氏病源》始云: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又云: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與茅先生有不同處,宜審處之。)
白話文:
如果見到嬰兒都不吃奶,而且肚子膨脹、手握拳、眼睛半開半閉、臉色發黑,那麼死亡的徵兆,就無法醫治了。(像這個茅先生講的一個病例,用的是清涼的藥物,因為母親內伏熱毒,反覆發作,嬰兒飲用了熱毒之血所致。而茅先生的歌訣中卻說:是由於風邪夾雜著寒邪所致。《巢氏病源》一開始就說:母親受了過度寒氣,寒氣因此進入胞宮。又說:嬰兒的腸胃虛寒,不能消化奶水。《巢氏病源》與茅先生的說法不同,應當慎重對待。)
《慧眼觀證》: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個月,母有疾,被寒熱往來或傷冷毒,兒在胎中飲血,故受胎積,所以生下口冷,腹脹。以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
白話文:
《慧眼觀證》:凡是生下來帶有中胞寒的症狀,其原因通常是在受孕六或七個月時,母親患有疾病,受到寒熱交替或寒毒的傷害,嬰兒在胎中飲血,因此積聚了胎毒,所以生下來的時候嘴巴發冷,肚子脹大。可以用大驚丸來治療(具體的藥方請參閱「一切驚門」)。
研與牙兒吃,及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服之養其氣。
茅先生有小兒中胎寒歌:
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見難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風邪夾冷上來攻。
《聖惠》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躽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白話文:
研究與小孩食用,以及服用參苓散(該方劑詳見於治療胃氣不和的篇章中)以滋養其氣。 茅先生有一首關於小兒受胎寒的歌: 人中到鼻子下方出現青色,喝奶不易消化,拉肚子的情況也相似。衣服穿得少而受寒也是如此,風邪攜帶寒氣上攻。 《聖惠方》中治療小兒因胎寒引起的聚唾、玩弄舌頭、哭叫不止、身體後仰、易驚等症狀,使用當歸散的方劑。
當歸(銼,微炒),細辛,黃耆,黃芩,龍骨(細研),桂心,赤芍藥(一兩半)
白話文:
當歸(切碎,稍稍炒一下)、細辛、黃耆、黃芩、龍骨(研磨成粉)、桂心、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妙。
《嬰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當歸丸方
當歸,人參,芍藥,芎(各三分),甘草(四分)
上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進三服。未知,稍加之。
白話文: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乳汁調和一小撮,一日三次。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適量增減藥量。 《嬰孺》治療幼童大便呈青色,不想吃東西,皆因胎寒所致。當歸丸配方如下: 當歸、人參、芍藥、川芎(各三分),甘草(四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乳汁調和。飯前服用,每次一粒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日三次。若無效,可逐漸增加藥量。
《嬰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虛冷,內或有實,不可吐下。虛冷,服礬石丸方
白話文:
《嬰孺》方主要用來治療小兒胎寒、成年人虛寒,即使體內或有痰積、大便不通,也不宜使用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虛寒時,可服用礬石丸方。
上用馬齒、礬石燒汁盡,為末,棗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兒以意減之。心腹中溫暖為度。有實,實去:無實,下自斷。神良。
《嬰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
白話文:
將馬齒、礬石燒汁至完全乾涸,研磨成粉末,以棗膏做成丸狀。成人的服用量為梧桐子大小的兩粒藥丸,小孩的服用量則依據情況減少。直到感覺心腹中溫暖為止。有實症(實熱證)的人,實證去除了;沒有實症的人,腹瀉自止。非常有效。
芎,麝香,芍藥,當歸(各二分),黃耆,䗪蟲(各三分,炒),牛黃(一分)
白話文:
穿心蓮、麝香、芍藥、當歸(各二分),黃耆、蟬蛻(各三分,炒),牛黃(一分)
上為末,蜜丸。二、三日兒,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無人參。
《嬰孺》治小兒胎寒,腹中㽲痛。黃耆湯方
黃耆,黃芩,芍藥(各六分),當歸(二分),甘草,芎(各四分),生薑(八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兒半合,分三服。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對於兩三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一粒如胡豆大小的藥丸。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適當增加劑量。有的配方中含有甘草,而不含人參。 《嬰孺》這本書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因胎寒引起的腹部疼痛的方子——黃耆湯的配方如下: 黃耆、黃芩、芍藥(各六克),當歸(二克),甘草、川芎(各四克),生薑(八克)。 將上述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下一升五合後,濾去藥渣。對於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半合,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