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24)

1. 乳癖第四

上生用,為細末。如一歲者,只一字,臨臥服;如三、兩歲者,便服半錢,用奶汁下。

《養生必用》治小兒奶癖,羸瘦危困,脅下硬有形即是。

青礞石(末,半兩),汞粉(半錢),寒食麵(一錢半)

上研令勻,以乳汁和,分為二十餅子,熨斗上以慢火爆干。一餅子分為四處,隨飲食化服四分之一,隔日一次服,八服取效。未吃得飲食,化如糊,抿在兒口內。

張渙,三稜散,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方。

京三稜(炮,銼碎),赤茯苓,當歸(洗,焙乾),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一兩),白朮,枳殼(麩炒,去瓤),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七片,煎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嬰童寶鑑》治小兒奶癖,軟銀丸方

水銀(結成砂子),白丁香(末),膩粉(各一錢),鷹條(末。各一錢匕),巴豆(二十一個,去膜研,略去油),續隨子(四十九個,去殼)

上件同研勻,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一歲一丸,溫水下。

《玉訣》,惺惺丸,治小兒虛積,及實積乳癖方。

陽起石(一分),黃鷹條(秤二錢),白丁香,硃砂(各一錢),輕粉(一錢半),麝(少許,末之),硇砂(一字,醋化),石燕子(五個,醋淬,煅七次)黃連(七錢),續隨子(一百個,去殼,去油)

上浸蒸餅,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大小兒加減。炮皂子並蔥煎湯,臨睡吞下。

《玉訣》,銀白散,生胃氣,取下後宜服此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白朮(麥麵炒),白扁豆(去皮),藿香葉

上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奶脾方。

上用芫花一兩(醋浸三日,淨洗),大黃半兩,為末,入蒜一斤研,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塗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時聞患人口中,如聞得藥氣,即時取了,立效。

《董氏家傳》治小兒奶癖、脾極效方。

紫河車(二兩),寒食麵(三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匙許,水調塗足心,病在左塗左;病在右塗右。塗於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甚多矣。大便盡洗去。

《莊氏家傳》治小兒奶脾,疳瘦盡,青皮丸方

上用青皮不計多少,去白,乾用,為細末,豬膽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七丸任意,湯下,日進三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奶脾方。

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以大蒜自然汁調,稀稠得所,塗於有奶脾處。據其大小周遍,又不可塗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仔細以手揉之,覺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便用溫漿水洗去。切須則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干,即別使溫水潤之。

《王氏手集》治小兒奶癖方。

白芥子,蕓薹子(各等分)

白話文:

[乳癖第四]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一字份量,睡前用奶水送服;三歲或兩歲的孩童,則服用半錢的份量,也是用奶水送服。

《養生必用》記載,此方可治療小兒奶癖,表現為身體虛弱消瘦、危急困頓,脅下有硬塊。

青礞石(磨成粉,半兩)、水銀粉(半錢)、寒食麵(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乳汁調和,分成二十個小餅狀,放在熨斗上用小火烘乾。每個小餅分成四份,每次取四分之一份,在進食時搭配食物化開服用,隔日服用一次,服用八次即可見效。如果孩童還無法進食,就將藥化成糊狀,塗抹在孩童口中。

張渙的三稜散,可治療小兒奶癖,硬塊堅實難消。

京三稜(炮製過,切碎)、赤茯苓、當歸(洗淨,烘乾)、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邊緣部分,各一兩),白朮、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瓤)、木香(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散。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七片,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放溫後,時時讓孩童服用。

《嬰童寶鑑》記載,可治療小兒奶癖的軟銀丸。

水銀(凝結成砂狀)、白丁香(粉末)、膩粉(各一錢),鷹條(粉末,各一錢匕),巴豆(二十一個,去除外膜研磨,略微去除油脂),續隨子(四十九個,去殼)。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用棗泥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一歲孩童服用一丸,用溫水送服。

《玉訣》中的惺惺丸,可治療小兒虛積以及實積引起的奶癖。

陽起石(一分)、黃鷹條(秤二錢)、白丁香、硃砂(各一錢)、輕粉(一錢半)、麝香(少許,磨成粉)、硇砂(一字,用醋化開)、石燕子(五個,用醋淬過,煅燒七次)、黃連(七錢)、續隨子(一百個,去殼,去油)。

將以上藥材和蒸餅一起浸泡,做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根據孩童大小酌情增減。用炮製過的皂角和蔥煎湯,睡前吞服。

《玉訣》中的銀白散,可以生發胃氣,排出體內積滯後,宜服用此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烤過)、白朮(用麥麵炒過)、白扁豆(去皮)、藿香葉。

以上藥材各等分,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紫蘇湯調服。

《張氏家傳》記載,可治療小兒奶脾的方子。

芫花一兩(用醋浸泡三天,洗淨)、大黃半兩,磨成粉,加入一斤蒜頭搗爛,和藥粉混合均勻。男童塗在母親左手手心,女童塗在母親右手手心,然後用手心揉擦孩童的奶癖部位。當聞到孩童口中有藥味時,立即停止擦拭,效果顯著。

《董氏家傳》記載,可治療小兒奶癖、脾虛的有效方子。

紫河車(二兩)、寒食麵(三兩)。

將以上藥材一同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匙左右的份量,用水調勻塗在足心,病在左邊塗左足心,病在右邊塗右足心。塗在紅色的布上綁好,過一段時間,病症會從大便排出,此方救治了許多人。大便排完後洗淨。

《莊氏家傳》記載,可治療小兒奶脾,疳積瘦弱的青皮丸。

使用青皮(不計數量),去白瓤,乾燥後磨成細粉,用豬膽汁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七丸,用湯藥送服,每日服用三次。

《孔氏家傳》記載,可治療小兒奶脾的方子。

使用密陀僧(不計數量),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大蒜自然擠出的汁液調和,稀稠度適宜,塗抹在有奶脾的部位。根據奶脾的大小,周圍塗遍,但不可塗抹過多。稍後,當孩童口中有蒜氣時,表示藥已滲透。仔細用手揉搓,感覺奶脾似乎消散了五、六成時,立即用溫米漿水洗淨。務必注意分寸,不可使其完全消散,以免藥性損害身體。如果藥膏在奶脾未消散前就乾了,可再用溫水潤濕。

《王氏手集》記載,可治療小兒奶癖的方子。

白芥子、蕓薹子(各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