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4)

1. 冷熱痢第五

(亦名赤白痢)

《巢氏病源》小兒冷熱痢候:小兒先因飲食,有冷氣在腸胃之間,而復為熱氣所傷,而腸胃宿虛,故受於熱。冷熱相交,而變下利,乍黃乍白,或水或谷,是為冷熱痢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冷熱痢的病因:小兒由於飲食不當,在腸胃中產生寒氣,隨後又被熱氣所傷害。再加上腸胃虛弱,所以更容易受到熱氣的侵襲。寒熱交替,導致腹瀉,大便時而發黃時而發白,有時是水,有時是食物殘渣,這就是冷熱痢的症狀。

《聖惠》:夫小兒赤白痢者,由乳食不節,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入於腸間,變為痢也。然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入腸內則赤也。若冷氣搏於腸,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赤白相雜。重者狀如濃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亦謂之魚腦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白痢候歌:

白話文:

《聖惠》:小兒赤白痢,是由於乳食不節制,腸胃虛弱,冷熱之氣進入腸道,變化而為痢疾。赤白痢的形成,是熱邪侵襲了血液,血液滲入腸道就變成了赤色。如果冷氣侵襲了腸道,津液凝滯,就會變成了白色。冷熱之氣交結,赤白色互相交雜。病情重的,狀如濃涕,而且混雜有血;病情輕的,白色膿液上有紅色脈絡和薄血,狀如魚腦,也叫做魚腦痢。

鼻梁白色唇如玉,此患本來非臟毒。只是當時愛吃泥,(一云:吃茶。)致使病成親手觸。(此兩句在《鳳體經》即云:初因臟腑冷熱多,致使脾胃不消穀。)臉白目胞垂青線,莫作常疾一般看。只看伊家手足心,點點深紅若斑爛。

此病先當生胃氣,次去其積,亦分水穀,定渴即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白痢歌:

白話文:

鼻樑呈白色,嘴脣如玉,這種疾病本來不是臟腑器官有毒造成的。只是當時喜歡吃泥土(另一種說法是喝茶),導致疾病演變成親手觸摸的東西都會感染(這兩句在《鳳體經》中也有提到:起初是由於臟腑冷熱不調造成的,導致脾胃機能下降無法消化食物)。臉呈白色,有眼袋垂下來呈現出青色的線條,千萬別把它當成一般的疾病看待。只要看看他家手足心,點點深紅色的斑點若是發爛了。

赤白因積形如玉,鼻頭白色非常毒。下藥冷熱不依方,致使大腸多結促。臉白眼胞如青線,若作常疾觀不足。定請看醫手足心,點點斑紅如血衄。

白話文:

赤白因積聚成形狀像玉石,鼻頭白色非常有毒。服用的藥物冷熱不依據方劑,導致大腸結塊增多。臉色發白眼眶像青色線條,如果當成一般疾病來看是不夠的。一定要請醫生看手足心,上面點點斑紅像鼻子出血。

此候冷熱不調,手腳心有點子,紅赤色,宜宣連丸(方見蠱痢門中。)

《惠濟》小兒赤白痢候歌: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下孩子體溫不穩定,手心和腳心有點發熱,呈現紅色,適合使用宣連丸(具體配方可參考相關文獻)。 《惠濟》中提到的小兒赤白痢的症狀歌訣:

痢冷為青熱帶紅,料因有積更兼風。初時患渴常身熱,飲食全妨痢愈膿。開胃但交調上膈,腹疼須與急交攻。重重熱渴無多日,為他脈息大浮洪。

《顱囟經》治孩子赤白痢方。

白話文:

痢疾(冷痢和熱痢)有青色的並帶紅色的,料因有積食更兼風寒。初得病時感到口渴,經常發熱,飲食全無,痢疾更加膿多。用藥開胃,只不過調整上膈,腹痛必須與積熱同時治療。有重度的發熱口渴,不會超過幾天,為他把脈,脈息大而洪盛。

阿膠,赤石脂,枳殼(麩炒),龍骨,訶子(炮半熟,去核。各半兩),白朮(一分)

白話文:

阿膠、赤石脂、枳殼(麩炒)、龍骨、訶子(炮至半熟,去除果核。各半兩)、白朮(一分)。

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半錢。

《本草》治小兒赤白痢方:

上用乳腐,細切如豆麵,拌醋漿水煮二十餘沸,小兒患服之彌佳。

《外臺》:《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

白話文:

「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半錢。」

「《本草》治小兒赤白痢方:」

「上用乳腐,細切如豆麵,拌醋漿水煮二十餘沸,小兒患服之彌佳。」

「《外臺》:《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

上一味爆令乾香,搗為末。大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服別以酒一大升。小兒,一小升豉心還依劑為四服,和之即止下。兒更小,量氣力與之。

白話文:

最後一個藥方爆令藥材令它變幹,研磨成細末。成人取一大升豉心當成四劑,每劑服用時用一大升酒送服。兒童服用時,取一小升豉心,劑量依照成人的劑量,四劑服用後即可停止服用。如果兒童年齡更小,就根據兒童體力酌量服用。

《外臺》:《近效》赤白痢日數行,無問老小方。

上用甘草二兩,炙,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外臺》:崔氏治大人、小兒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並疳溫。劉秘監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

白話文:

《外臺》:對於赤白痢疾,每天多次發作,不論年齡大小都可以使用的方子。 使用甘草二兩,炙過後切片,加入四升漿水煮至剩下一升,去掉渣滓,一次服用完。 《外臺》:崔氏治療成人和小孩的痢疾,無論是冷痢、熱痢、赤痢、白痢,還是新舊痢疾以及疳積引起的溫熱症狀。劉秘監長年患有痢疾,每次服用此方就能痊癒。

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消作清),乾薑(二兩),吳黃連(一兩),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

白話文:

阿膠(二兩,其中一兩炒焦後入藥,一兩加水溶解後使用),乾薑(二兩),吳黃連(一兩),入黃無食子(二枚,如果久痢腸滑嚴重的人,可以酌情增加到三、四枚)。

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溶膠清,頓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五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忌如常法。一云:冷痢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赤白痢,腹痛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四種藥搗碎,篩成細末,用醋溶解膠清,然後和勻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一次服用十丸,五天後逐漸增加至三十丸。老人小孩的劑量要酌情增減。禁忌與服用其他藥物相同。另外有說:如果是寒痢,則用酒送服;如果是熱痢,則用熱粥送服。

赤白石脂,龍骨,地榆,黃連(各四分),厚朴(炙),人參(各三分),當歸,乾薑(各二分)

上八味搗散,以飲服半錢匕,日再服之;或蜜丸,以乳汁下三丸至七丸亦佳。此方甚妙,以意量之。

白話文:

赤白石脂、龍骨、地榆、黃連(各 4 兩),厚朴(炒過)、人參(各 3 兩),當歸、乾薑(各 2 兩)

《外臺》:《必效》療小兒一歲以上,二歲以下赤白痢,久不瘥。雞子餅子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的《必效方》記載了一個治療一至二歲小兒赤白痢久治不愈的偏方:雞子餅子。

雞子(二枚,取白),胡粉(二錢,熬),蠟(一棗許)

上三味以銚中熬令消,下雞子、胡粉,候成餅。平明空腹與吃,可三頓,痢止。

《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白話文:

雞蛋(兩枚,只取蛋白),胡粉(兩錢,炒過),蠟(約一個棗子大小的量) 將上面三種材料放入鍋中加熱至融化,然後加入雞蛋和胡粉,等到形成餅狀。在清晨空腹時給孩子吃,可以分三次服用,直到痢疾停止。 這是《外臺》劉氏治療小兒赤白痢的方子。

上用油麻子一抄許,炒令香,搗末,以蜜作漿調與服,大人亦療之(《子母秘錄》用麻子妙,乃是大麻子。《聖惠》亦用藿麻子調蜜和作丸,蜜水化下。)

白話文:

用油麻子一大勺左右,炒香後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糊狀調和服用,大人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子母祕錄》中使用麻子,是一種叫做大麻子的植物。《聖惠方》中也使用藿麻子,和蜂蜜調和做成丸劑,用蜂蜜水送服)。

《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黃柏(炙,半兩),當歸(六分)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分溫服之佳。

《外臺》劉氏又方

莨菪子,羊肉(切薄布上)

上二味以綿裹,內下部中,不過再瘥,量之可用,甚妙。

《食醫心鑑》治小兒赤白痢及水痢方。

上用雲母粉研作粉,煮白粥調一錢,空腹食之。

《海藥》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癉、溪等毒,一切瘡腫方。

上並宜煎風延,母服。只出南中,諸無所出也。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方。

上用宣連濃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減二分,頻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方。

白話文:

《外臺》劉氏治療小兒紅白痢的方子: 黃柏(炙,半兩),當歸(六分) 將上述兩味藥材切好,用水一升煮到剩下六合,分成幾次溫服效果最佳。 《外臺》劉氏另一個方子: 莨菪子,羊肉(切成薄片) 把這兩種材料用絹布包裹起來,放入肛門內,使用不超過兩次就會見效,根據情況可以調整用量,非常有效。 《食醫心鑑》治小兒紅白痢及水樣痢的方子: 取雲母粉研磨成細末,與煮好的白粥混合調勻後服用一錢,空腹時食用。 《海藥》對於小兒紅白毒痢、蛇毒、癉疾、溪毒等一切腫瘡的治療方子: 建議煎風延草給母親服用。這種草只生長在南方地區,在其他地方找不到。 《子母秘錄》治療長期患有紅白痢的小兒,體質虛弱不宜過度治療的方子: 採用宣連濃濃地煎煮,加入蜂蜜調和後服用,每天可服用六到七次。根據患者的大小來調整,每次煎煮三分水量,減至剩餘二分,頻繁服用。 《子母秘錄》治療小兒及成人紅白痢的方子。

上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瘥。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腹內㽲痛,羸弱不能飲食。白朮散方

白話文:

取一斤新鮮的槲皮,去掉表面的黑皮,切成細小的碎末。然後加入一斗水煮沸,煎煮至水減少至五升,過濾掉渣滓,再繼續煎煮至像膏一樣濃厚。最後,加入適量的酒調和飲用,直至病癒為止。

白朮,人參(去蘆頭),黃連(去須,銼,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木香,櫸株皮(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分)

白話文:

白朮、人參(去掉根須)、黃連(去除須根,切碎,炒至微黃)、當歸(切碎,略微炒至微黃)、地榆(切碎)、木香、櫸株皮(切碎)、甘草(先烤製至微紅,再切碎,各半兩左右)、厚朴(除去粗糙的外皮,塗上生薑汁,烤製至香熟,份量為三倍於甘草的份量)。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地榆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後,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的量,過濾掉藥渣,隨時可以服用。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溫熱時服用。 這個方子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紅白痢疾、煩渴、發熱或畏寒、腹痛、體弱消瘦以及不思飲食等症狀。方名為地榆散。

地榆(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銼,炒。各三分),當歸(銼,炒),酸石榴皮(銼,微炒),黃耆(銼),烏梅肉(微炒。各半兩),龍骨(燒赤),赤石脂(燒赤。各一兩)

白話文:

地榆(炒至焦黃,切碎),阿膠(搗碎,炒至黃色乾燥),黃連(去除須根,切碎,炒熟。各三分),當歸(切碎,炒熟),酸石榴皮(切碎,微炒),黃耆(切碎),烏梅肉(微炒。各半兩),龍骨(燒至赤紅),赤石脂(燒至赤紅。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腹脹疼痛,不欲飲食,四肢瘦弱。訶黎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不限時間服用。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這個方子來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紅白痢疾、腹部脹痛、不思飲食以及四肢瘦弱的情況。[訶黎勒散] 方

訶黎勒(煨,用皮,三分),當歸(銼,微炒),黃芩,龍骨,地榆(微炒,銼),乾薑(炮裂,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朮,甘草(微炒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訶黎勒(用火煨過、只用外皮,三錢),當歸(切碎、稍微炒過),黃芩,龍骨,地榆(稍微炒過、切碎),乾薑(炮裂後再切碎),陳橘皮(在熱水中浸泡後去除白色的瓤,焙乾),白朮,甘草(稍微炒過至呈赤色,切碎。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又方

地榆(微炙,銼),黃連(去須,微炒),木香(各半兩),當歸(銼,微炒,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地榆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不受時間限制。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溫熱後服用。 《聖惠》另一個方子 地榆(稍微烘烤並切碎),黃連(去掉頭尾部分,稍微炒過),木香(各半兩),當歸(切碎,稍微炒過,三分) 這些藥材也要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不受時間限制。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溫熱後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紅白痢疾不止的地榆散方

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各三分),酸石榴皮(銼,微炒,半兩),白龍骨,赤石脂(各一兩)

白話文:

地榆(切碎),黃連(去除根須,微炒。各取三分),酸石榴皮(切碎,微炒,半兩),白龍骨,赤石脂(各取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鹿茸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子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一半水量,去掉渣滓後放涼到溫熱即可飲用,不限定服藥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紅白痢疾不止的鹿茸散。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甘草(炙微赤,銼),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

白話文:

鹿茸(去掉毛,塗上酥油烤至微黃),甘草(烤至微紅,切碎),訶黎勒(煨熟,用果皮。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三骨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不限定服藥時間。根據小兒的年齡和體重適當增減劑量。 《聖惠》中治療小兒赤白痢不愈的三骨散方

狗骨頭,羊骨,鹿骨(各一兩)

白話文:

狗骨頭、羊骨頭、鹿骨頭(各一兩)

上件藥並燒為灰,細研。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止。當歸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一起燒成灰,然後細細研磨。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不受時間限制。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來調整服用量。 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紅白痢疾、腹痛不止的當歸丸方。

當歸(銼,微炒,半兩),黃連(去須,微炒),龍骨,人參(去蘆頭),鹿角(灰),豆豉(炒微焦。各一分),沒石子(微煨,二枚)

白話文:

  • 當歸(切成小塊,微炒,半兩)

  • 黃連(去掉須根,微炒)

  • 龍骨

  • 人參(去掉蘆頭)

  • 鹿角(燒成灰)

  • 豆豉(炒至微焦,各一分)

  • 沒石子(微烤,二枚)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粥飲研下十丸。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詞黎勒丸方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搗碎研磨成末,然後用蜂蜜和成丸藥,像綠豆一樣的大小。不論時間,用稀粥送服十丸。依照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地增減丸藥的數量。

訶黎勒(煨,用皮),地榆(微炙,銼),赤石脂,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連(去須,炒,三分),吳茱萸(湯浸五遍,焙乾,微炒,一分)

白話文:

訶黎勒(煨過,使用果皮),地榆(略微烘烤,切碎),赤石脂,當歸(切碎,略微炒過,各半兩),黃連(去除鬚根,炒過,三分),吳茱萸(以熱水浸泡五次,烘乾,略微炒過,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欲乳食。鹿角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如綠豆大小的丸狀。不拘時間,以粥湯送服五丸。根據小兒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服用。 這是出自《聖惠》的一個治療兒童紅白痢疾、腹痛及不想吃奶或食物的鹿角丸方。

鹿角(屑),蕪荑仁,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銼,微炒。各一分),赤石脂,黃連(去須,銼,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鹿角(研成碎末),蕪荑仁,附子(用火炮裂後,去除表皮和肚臍),當歸(切碎,稍炒。各一份),赤石脂,黃連(除去根鬚,切碎,稍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努咽腸頭出。蚺蛇膽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服用時不限時間,可以粥飲送服五丸。根據小兒的年齡和體重自行調整劑量。 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紅白痢疾,以及因用力過度導致直腸脫出的蚺蛇膽丸方。

蚺蛇膽(一分),烏梅肉(微炒,七枚),蕪荑(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各一兩)

白話文:

  • 蚺蛇膽 (一份):蚺蛇的膽囊。

  • 烏梅肉 (微炒,七枚):烏梅的果肉,經過微炒後使用,共七枚。

  • 蕪荑 (微炒):蕪荑子,經過微炒後使用。

  • 黃連 (去須,銼,微炒。各一兩):黃連的根莖,去除鬚根,切成細片,經過微炒後使用,各取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赤白痢,香連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以稀飯送服三粒丸子,每日可服用三次到四次。根據小兒年齡和體重適當增減劑量。 這是出自《聖惠方》治療小兒紅白痢疾的香連丸配方。

木香,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肉豆蔻(去殼,二枚),丁香(一分)

白話文:

木香,訶黎勒(用沸水浸泡,用皮。各二錢),黃連(去掉須,微炒,三錢),肉荳蔻(去殼,二個),丁香(二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燒飯和丸如黍粒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莨菪子(水浮,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乾,炒令黃黑色,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自死牛膽(一枚),胡椒(五十粒)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煮熟的飯混合製成如黍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以粥送服五丸,一天服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 《聖惠》又一方 取黃連(去須,稍微炒制,一兩),莨菪子(用水漂浮去除浮起的部分,然後水煮至發芽,待乾燥後炒至黃黑色,一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面糊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以粥送服五丸,一天服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 取自然死亡的牛膽一個,胡椒五十粒。

上將胡椒內入牛膽中,寅日於堂屋後檐從東第七椓懸之,至四十九日取,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黃丹,黃連(去須),白蕪荑(各一兩)

白話文:

用牛膽裝入胡椒,在寅日的堂屋後檐東邊第七根椽子上懸掛起來。四十九天後取下,搗成粉末,用麵糊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丸,用粥送服,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調整服用量。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為一塊,用炭火煅令煙盡,候冷細研,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文提到的藥材搗碎成末,用棗肉和成一塊,再用炭火煆燒至冒煙停止,等藥冷卻後研磨成細粉,再用軟飯和成像綠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粒丸,用溫水送服,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聖惠》又方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兩),香墨(半挺)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醋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二宜湯下二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腹痛,心神煩悶。犀角散方

白話文:

《聖惠》又方 川烏頭(經過炮製裂開,去除皮和臍部,一兩),香墨(半塊)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醋和麵糊混合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用溫熱的二宜湯送服兩丸,一天可服三到四次。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聖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腹痛以及心煩意亂的情況。使用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朮,黃連(去須,銼,微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各一兩),木香(半兩)

白話文:

犀角(研成粉末),白朮,黃連(去除須毛,切片,稍微炒黃),當歸(切片,稍微炒黃),地榆(切片。各一兩),木香(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痢,腹痛。訶黎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過濾掉藥渣,待溫熱後即可服用,不限定時間。根據小兒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 《聖惠》中用來治療小兒因寒熱引起的腹瀉及腹痛的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以上各一兩),甘草(炙微赤,銼),木香,乾薑(炮裂,銼。各半兩)

白話文:

訶黎勒(烤過後,使用樹皮),當歸(切碎後,稍微烘烤),黃連(除去根部,切碎後,稍微烘烤。以上各一兩),甘草(烤至微紅,切碎),木香,乾薑(烘烤後爆裂,切碎。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石榴皮煎方

酸石榴皮(炙令焦,銼),黃連(去須,銼,微炒),赤石脂(各三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藥渣放溫後服用,不限定服藥時間。根據小兒的大小調整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冷熱痢疾不止,使用石榴皮煎方: 炙烤至焦黃並切碎的酸石榴皮、去須切碎並輕微炒過的黃連、赤石脂(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以水二升煎至五合,去滓,納蠟一兩。更煎三、五沸,不計時候,溫服半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以水二升煎煮至五合,去渣滓,加入蜂蠟一兩。繼續煎煮三到五次,不必計較時間,溫服半合。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加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烏梅散方

烏梅肉(微炒),訶黎勒(煨,用皮。各五枚),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放溫服之。

《聖惠》又方

黃連(去須,銼,微炒,二兩),當歸(銼,微炒),烏梅肉(微炒。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七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訶黎勒(煨,用皮,二兩),地榆(炙微黃,銼,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男子、女人一切酒食所傷,取積滯,行冷氣。保安丸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冷熱痢疾,心煩口渴,腹痛,胸膈悶塞。烏梅散配方如下: 將五枚微炒的烏梅肉和五枚煨過後只用皮的訶黎勒,以及三分炙至微微泛紅並切碎的甘草,細細切碎,加入一大碗水煎煮到剩下一半,去掉藥渣,不分時間溫服,根據小孩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聖惠》另一個方劑: 取二兩去須、切碎並微炒的黃連,一兩切碎並微炒的當歸,以及一兩微炒的烏梅肉,搗碎篩成粉末,以煉製的蜂蜜調合成綠豆大小的丸劑。不分時間,每次服用七丸,以粥飲送下,根據小孩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聖惠》還有一個方劑: 使用二兩煨過後只用皮的訶黎勒和一兩炙至微微發黃並切碎的地榆,搗碎篩成粉末,以煉製的蜂蜜調合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以溫粥飲送下五丸,每日三到四次,根據小孩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博濟方》治療男女因飲酒或食物引起的各種不適,清除積滯,疏通寒氣。保安丸配方未提供具體內容。

巴豆(去皮。心後,一兩,研細,紙裹去油了,入藥內同研半兩),青橘(去白,切作片子,炒令轉色,一兩一分),黃連(去毛,銼,炒令紫色),蓬莪朮(銼了,炒令黃色),乾薑(炮裂,切細,再炒少時。各一兩)

白話文:

巴豆(去除外皮,取巴豆心,一兩,研磨成細粉,用紙包裹去除油分,與藥物一起研磨半兩),青橘(去除白色果皮,切成片,煸炒至變色,一兩一分),黃連(去除毛根,銼成碎塊,煸炒至紫紅色),蓬莪朮(銼成碎塊,煸炒至黃色),乾薑(炮製裂開,切細,再少量煸炒。各一兩)

上件四味同為細末,入前巴豆同研令勻,以米醋糊和為丸如麻子大,用硃砂為衣。常服白湯下二丸,大人三丸。霍亂吐瀉,用煨生薑湯下五丸,小兒二丸。心氣痛,醋湯下三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五丸,小兒一丸至二丸。看兒大小加減與服。如疏轉多即止服。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巴豆一起研磨均勻,用米醋糊合為小丸,像麻子一樣大,再以硃砂為外衣。平常服用時,用溫熱的水送服兩丸,大人服用三丸。霍亂吐瀉時,用煨過的生薑湯送服五丸,小孩服用兩丸。心氣疼痛時,用醋湯送服三丸。白痢時,用乾薑湯送服。赤痢時,用甘草湯送服五丸,小孩服用一丸到兩丸。根據小孩的大小增減藥物劑量和服用次數。如果症狀好轉則停止服用。

《靈苑》治諸疾及小兒赤白痢,玉液丹方

白礬,黃丹,硝石(各一兩),砒霜(一分)

上四味並袞研如粉,入固濟瓶子內,蓋口。以五斤火煅令通赤為度,取出細研,以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白話文:

《靈苑》中有一個治療各種疾病及小兒紅白痢的玉液丹方: 需要白礬、黃丹、硝石各一兩,砒霜一分。 將這四種材料一起研磨成細粉,放入密封的瓶子裡,蓋緊瓶口。用五斤重的火煅燒直到瓶子通紅為止,取出後再細細研磨,最後用粳米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每服二丸至三丸,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如瀉血,用黃耆湯下。血痢,用冷水下。白痢,用乾薑湯下。寸白蟲,用蕪荑湯下。水瀉,米飲下。赤白帶,茱萸湯下。心痛,用醋湯下。腰膝疼痛,用鹿角湯下。氣痛,用橘皮湯下。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兩到三丸藥丸,兒童服用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

如果是瀉血,用黃耆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血痢,用冷水送服藥丸。

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寸白蟲,用蕪荑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水瀉,用米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赤白帶,用茱萸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心痛,用醋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腰膝疼痛,用鹿角湯送服藥丸。

如果是氣痛,用橘皮湯送服藥丸。

太醫局,不二丸,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復發,腹中疼痛者,宜服之。

白話文:

太醫院的「不二丸」,是用來治療大人、小孩的所有腹瀉,不管是冷熱引起的,還是赤白相間、反覆發作,肚子疼痛的,都適合服用。

砒霜(研,入瓷合,以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燒通赤,候冷取出,一兩六錢),白膠香(末,四錢),巴豆(去皮、心膜,出油,七十個),木鱉子(燒焦,十個),黃蠟(一兩三錢),黃丹(炒,二兩半),硃砂(飛,研,半兩),乳香(研,六錢半),杏仁(去皮尖,炒,研,七十個)

白話文:

砒霜(研磨後,放入瓷罐,用赤石脂密封接縫,鹽泥固化,燒至通紅,等冷卻後取出,得一兩六錢),白膠香(研磨,四錢),巴豆(去皮、去心膜,榨出油,七十個),木鱉子(燒焦,十個),黃蠟(一兩三錢),黃丹(炒過,二兩半),硃砂(研磨,半兩),乳香(研磨,六錢半),杏仁(去皮尖,炒過,研磨,七十個)

上合研勻,熔蠟和丸如黃米大,每錢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並放冷服之,臨臥服。忌熱物一兩時辰。

《譚氏殊聖》小兒水瀉,赤白痢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再與蠟融和在一起,製成約黃米大小的藥丸,一百二十顆為一劑。每次服用一丸藥丸,小兒服用半丸。如果得的是水瀉,則用剛汲取的冷水送服;如果是赤痢,那就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那就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赤白痢的話,那就用甘草和乾薑湯一起送服。藥丸在服用的時候最好是放涼了服用,最好在睡覺前服用。服用藥物後,一到兩個小時之內,要避免吃熱的食物。

罌粟殼(用白蜜於新瓦殼上焙令黃色),肉豆蔻(用麵裹,火內炮,令面黃色為度,不用面。各一兩)

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嬰孺》治百日兒患魚腦雜赤白痢,腹痛多啼。干藍湯方

白話文:

罌粟殼(用白蜜在新的瓦片上烘烤至黃色);

肉豆蔻(用麵粉包裹,放在火裡烘烤,至麵粉變成黃色即可,不要用麵粉,各一兩)。

干藍(切,五合),升麻,芍藥(各四分),鹽豉(一合半),薤白(四莖)

白話文:

幹藍(切碎,五合),升麻、芍藥(各四分),鹽豉(一合半),薤白(四莖)

上以水三升煮六合,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下痢並冷熱,黃耆湯方

黃耆,芎,乾薑,人參,黃芩,當歸,甘草(炙。各二分),桂心(一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二服。納牛黃五大豆許,末入之。

《嬰孺》治小兒赤白痢,經時不已。犀角丸方

白話文:

用水三升煮取六合的量,分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兒腹瀉以及冷熱不調,黃耆湯配方: 黃耆、芎、乾薑、人參、黃芩、當歸、甘草(炙,各二分),桂心(一分) 用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分成兩次服用。加入約五大豆大小的牛黃粉末。 《嬰孺》治療小兒紅白痢疾,長時間不止。犀角丸配方。

犀角(炙令焦),赤石脂(各五分),黃連,白頭翁(各六分),茜草,枳殼,櫸皮(各三分),女萎,黃芩,龍骨(各四分),黃柏,甘草(炙),干藍(各二分)

白話文:

  • 犀角(烤至焦黑):5 分

  • 赤石脂:5 分

  • 黃連:6 分

  • 白頭翁:6 分

  • 茜草:3 分

  • 枳殼:3 分

  • 櫸皮:3 分

  • 女萎:4 分

  • 黃芩:4 分

  • 龍骨:4 分

  • 黃柏:2 分

  • 甘草(烤焦):2 分

  • 幹藍:2 分

上為末,蜜丸。二、三歲服小豆大二十五丸,日再。量兒大小與服之。

《嬰孺》治二百日兒赤白痢,日夜五十行,此方大良。

乾薑,白朮(各五分),茯苓,甘草(炙。各四分),附子(炮,三分)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對於兩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大小如小豆般的二十五丸,每日兩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調整用量。 《嬰孺》記載這個方子對於二百天大的嬰兒患有赤白痢疾,一天大便五十次的情況非常有效。 所需藥材包括:乾薑、白朮(各五分),茯苓,炙甘草(各四分),炮附子(三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為四服。此方徐王效方也,更檢痢保中。亦有芒硝半合,牡丹三兩去心,上以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滓納芒硝為三服,此是《刪繁方》。(《葛氏肘後》、《徐王效方》治熱痢方同。《外臺》治冷熱痢亦同,卻附子只用二分。)

白話文:

將上好的大米切碎,用四升水煮成一升,分成四次服用。這個方子是徐王驗方的改進版,又叫痢保中。還有一種方子,是用半合芒硝,三兩牡丹花去除花心,上面用六升水煮成三升,去掉渣滓加入芒硝,分成三次服用。這是《刪繁方》中的方子。(《葛氏肘後方》和《徐王效方》中治療熱痢的方子相同。《外臺祕要》中治療冷熱痢的方子也相同,但附子只用二分。)

錢乙白附子香連丸,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瀉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並,乳食減少。

黃連,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大,二個)

白話文:

錢乙的「白附子香連丸」藥方,用來治療腸胃虛弱,由暴飲暴食或哺乳過度所引起,症狀有冷熱交替的腹瀉、痢疾,大便呈紅色或白色、裡急後重,腹痛絞痛,日夜頻繁發作,乳汁和食物攝取量減少等。

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白話文:

將方藥磨成細末,用粟米飯或黍米飯丸成綠豆或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至二、三十丸,於飯前以清米飲送服,每日四、五次,晝夜皆可。

錢乙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可用如聖。

白話文:

《錢乙豆蔻香連丸》用於治療腹瀉,無論是寒性還是熱性、紅色還是白色、陰陽失調、腹痛、腸鳴、絞痛,都可以有效緩解。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三、二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嬰童寶鑑》治赤白痢,黑散子方

白話文:

黃連(炒過,三份),肉豆蔻,南木香(各一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粟米飯做成米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以米湯送服十到三十丸,日夜各服四五次,在餐前服用。 這個方劑來自《嬰童寶鑑》,用於治療赤白痢疾,方名為黑散子。

棗子(去核,五十個),北礬(一兩,作小塊子,每一個棗子入一塊礬,麻皮纏定,燒留性,冷後用)

白話文:

  1. 棗子(去掉核,共五十個)

  2. 北礬(一兩,做成小塊狀,每個棗子放入一塊礬,用麻皮包緊,燒至礬產生變化後,冷卻後使用)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調下。赤者,更入好茶半錢。白者不用。

《嬰童寶鑑》治小兒赤白痢,宣連丸方

宣連(為末,用雞清搜作餅子,炙令黃,一兩),木香(茱萸炒令黃,一分)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如蘿蔔子大。飯飲吞下十丸。

《嬰童寶鑑》治小兒赤白痢,疼痛。乳香丸方

乳香,硃砂,砒霜(各末一錢匕),巴豆(二七個),蠟(熔煮巴豆令黑,去豆入藥,半兩)

上件同和,熱搜令勻,候冷旋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一丸,白者,乾薑湯下。赤者,甘草湯下。

《聚寶方》,香萸丸,治赤白痢。

黃連,茱萸(各三分),訶子皮(八個),木香(一分)

白話文:

宣連丸方

  • 用途:用於治療小兒的赤白痢疾。
  • 成分
  • 宣連(粉末狀,用雞清調製成餅狀,煎至金黃色,份量為一兩)。
  • 茱萸(炒至金黃色,份量為一分)。
  • 製法:以上成分混合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糊調和後,做成蘿蔔子大小的丸子。
  • 用法:每次服用十顆丸子,用水送服。對於紅色的痢疾,可額外加入半錢的好茶;對於白色痢疾則不需此步驟。

乳香丸方

  • 用途:用於治療小兒的赤白痢疾,且有疼痛感。
  • 成分
  • 乳香、硃砂、砒霜(各份量為一錢匕)。
  • 巴豆(共計二十七個)。
  • 蠟(熔化後與巴豆一起煮至巴豆變黑,去除巴豆,加入藥物,份量為半兩)。
  • 製法:所有成分混合,加熱調和至均勻,待冷卻後再做成蘿蔔子大小的丸子。
  • 用法
  • 白色痢疾:使用乾薑湯送服。
  • 紅色痢疾:使用甘草湯送服。

香萸丸

  • 用途:用於治療赤白痢疾。
  • 成分
  • 黃連、茱萸(各份量為三分)。
  • 言子皮(共計八個)。
  • 木香(份量為一分)。

請注意,這些配方中的某些成分,如砒霜,屬於極其危險的毒藥,絕不應自行使用或提供給他人使用,必須在專業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此外,任何藥物或草藥的使用都應謹慎,並應遵循正確的劑量和方法。

上四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白痢,艾湯下。赤痢,陳皮湯下。三服見效。小兒,丸粟米大,下七丸至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10 到 15 丸。如果是白色痢疾,用艾草湯送服;如果是紅色痢疾,用陳皮湯送服。服用 3 劑後即可見效。對於兒童,可將藥丸製成粟米大小,每次服用 7 到 10 丸。

《三十六種》治赤白痢,黃連木香丸方

黃連(炮,紫色),木香(炒。各一分),訶子(炮,一個)

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粥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阿膠散,治赤白痢方。

白話文:

《三十六種》治療赤白痢的黃連木香丸配方: 將炮製後呈紫色的黃連和炒過的木香各取一份,加上一個炮製過的訶子。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時,以粥飲送服十丸。 《惠眼觀證》中提到的阿膠散,也是用來治療赤白痢的方劑。

阿膠(蚌粉炒泡起住),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以上各一分),石榴皮,硃砂,白礬(飛過。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飯飲調下。

白話文:

阿膠(用蚌粉炒過,泡起後住在鍋中),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烤過,以上各一錢),石榴皮、硃砂、白礬(飛過,各一錢)

《劉氏家傳》治小兒便赤白痢,日夜無度,腹痛不思飲食。大效如聖散方

白話文:

《劉氏家傳》治療小兒大便帶血和白色痢疾,日夜不停,肚子痛不想吃東西。療效顯著,如同神丹妙藥。

方劑:

  • 黃連一兩
  • 黃柏一兩
  • 訶子肉一兩
  • 木香一兩
  • 甘草半兩
  • 大棗十二枚
  • 生薑三片
  • 清水五碗
  • 粳米一合

製作方法:

  1. 將黃連、黃柏、訶子肉、木香、甘草、大棗、生薑放入鍋中。

  2. 加入清水五碗,煮沸後改用小火煮至藥液剩下一碗半。

  3. 加入粳米,煮成粥。

服用方法:

  • 每日溫熱服用一次,連服七天。

御米殼,阿膠(麩炒),綿黃耆(炙),人參,甘草(半炙半生)

上為銼散。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張氏家傳》,如聖散,治下痢,或赤或白,不以久新,一服取效。男子、婦人、小兒悉皆治之。

白話文:

御米殼、阿膠(用麩皮炒過)、綿黃耆(炙過)、人參、甘草(一半炙過一半生的) 以上材料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五分盞煎煮至剩下三分,去渣後溫服。 根據《張氏家傳》記載的如聖散,可以治療下痢,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的痢疾,不管是新發還是長期的病症,一次服用就能見效。適用於男性、女性及兒童。

罌粟殼(一兩,赤痢蜜炙一半,白痢干炙一半),陳橘皮(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二錢半)

如下痢赤白,二藥相合而服。

白話文:

罌粟殼(一兩,赤痢的用蜂蜜炙過一半,白痢的烘乾炙過一半),陳橘皮(赤痢的用火炙過一半,白痢的烘焙過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的用火炙過一半,白痢的烘焙過一半,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先放藥於盞內,用百沸湯浸之,急用一盞蓋合,勿令透氣,等少時藥微溫,將清者服。候一兩刻,再用百沸湯浸前滓,依前服一次,不拘時候。服藥畢。忌一切生冷,可吃粥五、七日為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吃藥時取出二錢的量,先將藥材放入茶杯中,並沖入剛煮沸的熱水,然後馬上將茶杯蓋上,不要讓它透氣,等藥材稍微變溫後將清澈的部分喝下。等待一到兩刻鐘,再用剛煮沸的熱水沖入前一次剩下的藥渣,依前述方式再喝一次,不需要限制時間。喝完藥之後,注意不要吃生冷食物,最好吃粥,持續五到七天最佳。

《張氏家傳》,軟紅丸,治傷寒結胸,煩躁吐逆,不省人事及泄痢日無度數;小兒五疳八痢,羸瘦焦黃,赤白痢。

此藥能取虛中積,不動臟腑,性極平善。老人、小兒及久病積毒,轉取不效,肌膚困弱等。宋學士方。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記載的軟紅丸,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結胸,煩躁、噁心、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以及腹瀉不止;也能治療小兒五疳八痢,導致的瘦弱、焦黃、赤白痢疾等症狀。

乳香(研),硇砂(飛),輕粉,黃丹(飛),粉霜(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十一個)

白話文:

乳香(研磨成粉)、硃砂(研磨成粉)、鉛粉、氧化鉛(研磨成粉)、粉狀滑石粉(各一兩)、巴豆(要去除表皮,不留油,二十一個)

上再研勻細,以黃蠟半兩熬汁,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常服三丸至五丸,乳香湯下。

白話文:

將上藥再次研磨均勻細緻,用半兩黃蠟熬汁,將藥丸丸成梧桐子大小,再用硃砂將丸子包起來。一般服用三到五丸,用乳香湯送服。

《張氏家傳》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大痛,嘔逆噁心,全不思飲食,暑月傷生冷果木;兼磨去遠年、近日積塊,並治赤白痢。小丁香丸方

白話文:

《張氏家傳》治療各種因酒食所傷引起的,心腹疼痛,嘔吐噁心,一點都不想吃東西;暑天傷了生冷果木;兼可磨去多年或近期的積塊,以及治療赤、白痢疾。小丁香丸配方

丁香,肉豆蔻,五靈脂(與眾藥同研方可用。各一兩),黑豆(不去皮,磨成極細末,十兩),巴豆(長針穿,燈上燒八、九分熟,存性,罐子內煨,教煙絕,研細,竹紙出盡油,秤一兩)

白話文:

丁香、肉豆蔻、五靈脂(與其他藥物一起研磨使用。各一兩),黑豆(不去皮,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十兩),巴豆(用長針穿過,在燈上燒至八九分熟,保持藥性,在罐子裡烘烤,使其煙霧消失,研磨成細粉,用竹紙將油脂吸收乾淨,稱取一兩)。

上件為細末,沸湯調豆末一半和藥,入臼內搗尤佳,丸如黃米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量大人、小兒加減常服,熟水下。伏暑傷冷,用桃枝湯下積滯,臨臥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各忌熱物少時。

白話文:

將上方的材料研磨成細末,用沸水沖泡豆末,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內搗碎,直到藥丸大小如同黃米即可。每次服用五至七丸,若是大人或小孩,則依照年齡適當加減用量,以溫水送服。在炎熱的夏天,如果出現受寒的症狀,則可以使用桃枝湯來治療積滯,在臨睡前服用十丸。如果是赤痢,則使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則使用乾薑湯送服。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熱性的食物。

《莊氏家傳》小兒赤白痢,薑橘散方

乾薑(末),青橘皮(末),好蠟茶(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勻。每服一錢,米飲下,不計時候。

《莊氏家傳》治小兒、大人感陰冷、伏熱瀉痢。紫金散方

黃連(一兩,銼如茱萸細,用茱萸一兩同炒,令紫黑色,去茱萸不用)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提到的小兒赤白痢治療方法,薑橘散的配方如下: 將乾薑、青橘皮和好蠟茶分別研磨成細末,每種材料份量相等。混合均勻後,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另外,《莊氏家傳》也提供了一個名為紫金散的方劑,適用於小兒和成人因感受陰冷或伏熱而引起的瀉痢: 取黃連一兩,切成如茱萸般細小,與一兩茱萸一同炒至黃連變為紫黑色,然後去掉茱萸不用。

上為末,豬膽為丸,大小任便。未斷乳小兒可粟米大十丸,加至二十丸,米飲下。或大人伏暑沖熱,即茱萸倍之為末,而用米飲調下。或小兒大假瀉,亦倍茱萸。此以意觀冷熱增減茱萸也。常服大消疳積,當為丸服。遇急病散服。

白話文:

將大茱萸打碎、豬膽弄成丸藥,大小隨意。未斷奶的嬰兒服用時,將大茱萸打成粉末成10丸,如果嬰兒能吃粥時,可增加到20丸,再用米湯送服。或是大人中暑,立刻使用加倍大茱萸打成粉末,用米湯送服。或是小兒腹瀉,也加倍大茱萸服用。可以根據個人體質的寒熱程度增減大茱萸用量。平常服用可以消疳積,應當做成丸藥服用。遇到急病時,可以散服。

《孔氏家傳》治赤白下痢、骨立者方。

上用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

《吉氏家傳》治水瀉、赤白痢。茴香散方

白話文:

《孔氏家傳》中治療紅白痢疾、身體消瘦的方子如下: 使用地榆一斤,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半水量,去除殘渣後再煎煮到濃稠如糖漿狀,過濾後,在空腹時服用。 《吉氏家傳》中治療水樣腹瀉、紅白痢疾的方子是茴香散。

茴香,橘皮(炒),陳紫蘇(各半錢),良薑,甘草,石榴皮(去白。各一分)

白話文:

茴香、陳皮(炒過)、陳紫蘇(各半錢),良薑、甘草、石榴皮(去白色部分,各一分)

上焙末,米飲調下半錢。

《吉氏家傳》赤白痢方。

上用楊梅煅為末,白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赤白痢,香連丸方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豆蔻(二個),子芩(半兩)

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薑蜜湯下。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及赤白疳痢等疾方。

白話文:

將楊梅煅燒成粉末,用米湯調和後服用半錢。 《吉氏家傳》中治療赤白痢的方子是: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豆蔻(兩個),子芩(半兩)。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空腹時用醋漿湯送服,成人一次十丸,小孩五丸。中午再服用一次,這次用薑蜜湯送服。

黃連,黃柏(好者炙。各半兩),桃白皮(一分),胡粉(熬,一兩),母丁香(三個)

白話文:

黃連、黃柏(品質好的話先炙一下,各半兩),桃樹樹皮(一分),胡粉(熬過,一兩),丁香(三個)

上細末。每服二錢,小兒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香連丸,治小兒赤白痢,腹中氣痛,羸弱不思食方。

木香,宣連,胡黃連(各一分)

上為細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飯飲吞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赤白痢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小孩則服用一錢,空腹時用米湯調服。 這是《吉氏家傳》中的香連丸配方,用於治療小兒的紅白痢疾、腹部氣痛以及體虛無食慾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木香和宣連,還有胡黃連(每種各一分)。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用水煮成稀糊狀並製成丸劑,大小如指定的圓形。每次服用七到十丸,飯後用水吞服。 《朱氏家傳》中也有治療小兒紅白痢疾的方子。

杏仁(去皮尖),巴豆(去油。各七個),百草霜(細研),黃丹,黃蠟(各一錢)

白話文:

  • 杏仁(去皮尖):7個杏仁,去除尖端。

  • 巴豆(去油):7個巴豆,去除油分。

  • 百草霜(細研):1錢百草霜,研磨成細粉。

  • 黃丹:1錢黃丹。

  • 黃蠟:1錢黃蠟。

上件為末,用熔黃蠟丸。大人、小兒隨年服。赤痢艾湯下。白痢甘草湯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乳香丸,治小兒赤白痢不止,腹痛,不思食,及水瀉方。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融化的黃蠟作成丸狀。根據大人的年齡和小孩的年齡服用。如果是赤痢,用艾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用甘草湯送服。

乳香(一錢),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二錢)

上同入一罐子內,炭火燒過為末,酒蠟為丸。每服十丸,用白薑甘草湯下。水瀉冷水下。

白話文:

乳香(三公克),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六公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平胃散,治大人、小兒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可傳成赤白痢,羸瘦,時復腹痛不可忍方。

白話文:

長沙地區的醫生丁時發留傳下來的平胃散,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少等問題,可以治療到變成赤白痢、消瘦,也可用於治療時常胃痛到無法忍受的狀況。

丁皮(炒,五錢半),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三錢半),白薑(炮,一分),肉桂(不見火,二錢半)

白話文:

丁皮(炒,五錢半):丁香的外皮,炒至焦香。

陳皮(去白):陳放三年的橘子皮,去除白色部分。

甘草(炙):甘草經火烤後,去除雜質。

白薑(炮):白芍,炮製後去除雜質及毒性。

肉桂(不見火):桂皮,未經火烤,保留其香味。

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沸湯入鹽點,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王兊傳,銀珠丸,治小兒、大人赤白痢,裡急後重,腹痛,服諸藥不瘥。此藥孕婦亦可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小錢,用沸水沖服,並加入少量鹽調味,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長沙的醫生王兊傳授了一種銀珠丸,可以治療兒童和成人出現的紅白痢疾、腹部絞痛以及裏急後重的症狀,即使其他藥物無效也能使用。這種藥孕婦也可以服用。

海附子(捶碎,研,兩個),密陀僧(研),定粉(研。各一兩),罌粟子(御米是,銼、焙、碾、羅,十個)

白話文:

烏頭(搗碎、研磨,兩份),輕粉(研磨),定妝粉(研磨,各一兩),罌粟籽(稻米大小,磨碎、烘烤、碾碎、過篩,十份)

上四味為細末,糯米粽子角七個,研爛如膏,和為丸。大人服豌豆大,小兒服黍米大,煎蘇木湯吞下兩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中藥材研磨成細末,糯米糉角七個,搗爛成糊狀,混合均勻,製成藥丸。大人服藥丸,藥丸大小如豌豆;小孩服藥丸,藥丸大小如黍米。用煎好的蘇木湯送服兩顆藥丸,不拘泥於服藥時間。

長沙醫者鄭愈傳,赤龍丹,治冷熱痢方。

大宣連(用巴豆同炒過,焦香為度),吳茱萸(炒過,去梗葉。各一兩)

上為末,醋麵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白薑湯下。水瀉痢陳米飲下。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了一個名為赤龍丹的藥方,用來治療冷熱痢疾。 主要成分包括大宣連(與巴豆一起炒至焦香),吳茱萸(炒過後去掉梗和葉,各一兩)。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醋和麵粉調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並以黃丹包裹外層。每次服用一丸。紅色痢疾時用甘草湯送服;白色痢疾時用白薑湯送服;水樣瀉痢則用陳米飲送服。

《聖惠》灸法: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聖惠》中的灸法:小兒痢疾,拉出紅色或白色的糞便,秋天末期脫肛,每次上廁所都會腹痛難忍,可用灸法治療。在第十二椎骨下方的節間,有一個穴位叫「接脊穴」,灸這個穴位。灸一壯,艾炷的大小像小麥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