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3)
卷第二十九 (3)
1. 熱痢第四
(亦名赤痢)
《巢氏病源》小兒熱痢候:小兒本挾虛熱而為風所乘,風熱俱入於大腸而利,為熱,是水穀利。而色黃者為熱痢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熱痢的症狀描述:小兒原本就伴有虛熱,而後又被風邪所侵犯,風熱之邪同時進入大腸而導致腹瀉,這稱為熱痢,是水穀瀉下的表現。而大便顏色發黃的,則是熱痢。
《巢氏病源》小兒赤痢候:小兒有挾客熱入於經絡,而血得熱則流散於大腸,腸虛則泄,故赤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痢候歌:
白話文:
《巢氏病源》提到,小孩子如果體內有外來的熱邪侵入經絡,血液受到熱的影響會流散到大腸,當大腸虛弱時就會導致洩瀉,因此出現赤痢的情況。 《石壁經》中對於三十六種赤痢症狀的描述以歌謠的形式呈現。
赤痢先看眼不開,定知熱發有從來。唇紅面赤瘡穿口(一云舌白唇紅瘡滿口),一日之間痢百回。滴瀝腹中加刺痛,難餐胃閉食全乖。此時脾熱(一云:服毒)因云極,請細消許妙藥材。
此是熱積所致也。當去其積,涼胃調氣進飲食,治痢慎勿令藥大熱,熱則發汗作腫多困也。
白話文:
- 痢疾最先要看眼睛是否閉著,確定是熱發導致的。嘴脣紅潤、臉色鮮紅、嘴裡有瘡(另一種說法是舌頭發白、嘴脣紅潤、嘴裡都是瘡),一天之內痢疾發作上百次。滴滴答答的腹瀉伴隨著刺痛,難以進食,脾胃閉塞,飲食完全不正常。這個時候脾熱(另一種說法是中毒)到了極點,請仔細消解一下妙方藥材。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痢候歌一同,後云:此候醫人將熱藥與服,至目閉唇紅,不通飲食,或下血痢至損命,切不得用熱藥,宜服開胃解脾毒藥,如此調治三、五日即安。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第四十八候,赤痢候歌是一樣的,後面說:這種病症,醫生給患者服用了熱性藥物,直到眼睛閉合,嘴脣發紅,不能飲食,或者腹瀉下血,危及生命,絕對不能再用熱性藥物,應該服用開胃解脾毒的藥物,這樣治療三、五天就能痊癒。
《葛氏肘後》治赤痢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方。
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兩)
上水七升,煮去滓,服三合。量兒大小增減。七合止,日三服。
《千金》治小兒熱痢方。
上煮木瓜葉飲之。
《千金》治少小熱痢不止,梔子丸方
白話文:
《葛氏肘後》治療赤痢伴有膿血的情況,小兒如果得了這種病,三天內可能會死亡的方劑。 使用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兩)。 將上述材料加七升水煮沸,去除渣滓,服用三合。根據小兒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每天三次,每次最多七合。 《千金》中提到治療小兒熱痢的方法是用木瓜葉煮水給孩子喝。 《千金》還提供了一個方劑梔子丸,用於治療小兒持續不止的熱痢。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炙令黑)
白話文:
梔子 (七顆) 、黃柏 (三分) 、黃連 (五分) 、礬石 (四分) 、大棗 (四顆,烤至變黑) 。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仙人水鑑》孩兒一月之內,下痢如血方。
急須求取黃雌雞,大腹煎湯煮,莫疑。更取牙硝一兩末,充餐立救乳前兒。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子芩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一天服三次,夜晚服兩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稍微增加到十丸。 《仙人水鑑》中提到對於一個月內嬰兒出現血痢的情況: 需要立即找來一隻黃色的母雞,用其腹部煎湯煮製,不要懷疑此方法。另外取一兩牙硝研成細末,讓嬰兒在喝奶前食用,能夠即刻救治。 《外臺》中記載了《古今錄驗》治療小兒熱痢的方劑[子芩湯]。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八分),黃柏,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圖經》治熱毒下痢方。
上用蜀葵葉,炙與小兒食。
白話文:
取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碎八分、黃柏、甘草炙好各四分,混合切碎,用兩升水煮成一升,分次服用效果很好。這個方子出自《圖經》,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腹瀉。另外,用蜀葵葉炙好給小兒吃,也有療效。
《聖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梔子仁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藥方:梔子仁散
組成:梔子仁、滑石、黃芩、連翹、黃連、知母、茯苓、滑石、芍藥、甘草。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讓患兒服用。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主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微炙,銼),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白話文:
梔子仁、當歸(切碎,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微炙,切碎),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體瘦,宜服,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每日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 《聖惠》中提到治療小兒熱痢、煩躁不安、腹痛、面色發黃和身體消瘦的情況,適合服用犀角散。
犀角(屑),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須),知母,葳蕤(各三分)
白話文:
犀牛角(刮削成粉末)、黃芩、地榆(略微烤過,切碎)、甘草(烤成微紅色,切碎。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除鬚根)、知母、葳蕤(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日三、四度,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痢,體瘦,口乾煩躁,不欲乳食。栝蔞根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五分,去掉藥渣。根據小孩的大小,每天分三到四次,減量後溫服。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熱痢、體瘦、口乾煩躁、不願意吃奶或食物的情況。
枯簍根,白茯苓,知母,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黃柏(微炙,銼。各半兩),人參(去蘆頭,三分),赤石脂(一兩)
白話文:
-
枯樓根:乾燥的樓根,用於清熱解毒。
-
白茯苓:乾燥的茯苓,用於利水滲濕。
-
知母:乾燥的知母根,用於滋陰清熱。
-
黃芩:乾燥的黃芩根,用於清熱止瀉。
-
地榆:乾燥的地榆根,用於清熱涼血。
-
甘草:乾燥的甘草根,用於補脾益氣。
-
黃柏:乾燥的黃柏根,用於清熱燥濕。
-
人參:乾燥的人參根,用於補氣益血。
-
赤石脂:乾燥的赤石脂,用於止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地榆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一半,去掉渣滓,隨時可以服用。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這個方劑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熱痢、腹痛、心煩以及不想進食的情況。方名為地榆散。
地榆(微炙,銼,三分),黃連(去須,微炒),人參(去蘆頭),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地榆(稍微烤過,切碎,三分),黃連(去掉須,稍炒),人參(去除根鬚),赤芍藥,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兩個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半兩),赤石脂(一兩)
《聖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壯熱心煩,不欲飲食,四肢瘦弱。子芩散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熱痢、腹痛、壯熱心煩、不想吃東西、四肢瘦弱。子芩散藥方:
- 黃芩二兩五錢(主治熱盛、煩渴、黃疸、實熱、吐血、衄血)
- 大黃二兩(主治下焦濕熱、煩躁、口渴、大熱、泄瀉、赤白痢、腹痛、血痢)
- 赤芍藥二兩(主治瘀血、經閉、血塊、月經不調、痛經、少腹痛)
- 官桂二兩(主治虛寒、腹冷、手腳冰冷、泄瀉、咳喘、寒性哮喘、便溏)
- 訶子肉一兩五錢(主治下痢、赤痢、腹痛)
- 木香一兩五錢(主治嘔吐、腹痛、泄瀉、疝痛、腹脹、氣滯)
- 沉香一兩(主治陰陽虛虧、冷氣、少氣、腹瀉、嘔吐、泄瀉)
子芩(一兩),知母,女萎(各三分),黃柏(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烏梅散方
白話文:
子芩(3.75克),知母,女萎(各0.94克),黃柏(稍微炒過,切碎),甘草(炒至微紅,切碎),赤芍藥(各1.88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75克,加入一小杯水和七片竹葉,煎煮至水量減半,去渣後,不論時間早晚都可服用。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分次溫服。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因熱引起的痢疾,症狀包括高熱、多渴以及持續不斷的痢疾。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黃連(去須,微炒),藍葉(各一分),犀角(屑),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烏梅(兩枚,略微炒一下,取核),黃連(去除鬚根,略微炒一下),藍葉(各一份),犀角(研磨成屑),阿膠(搗碎,炒成黃色且乾燥),甘草(烤至略紅,切段。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壯熱吐乳。熊膽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克,用水半杯煎煮至剩下四分之一的水量,去掉渣滓,待溫熱後隨時可以服用。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因熱引起的腹瀉及高燒嘔吐的熊膽散方。
熊膽,蚺蛇膽(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沒石子(一枚),干馬齒菜,犀角(屑。各一兩)
白話文:
熊膽、蚺蛇膽(各半兩),黃連(去除須毛,微火炒製,三分),沒石子(一粒),幹馬齒菜,犀角(研成屑末。各一兩)
上件搗,細羅為散。一、二百日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字。二、三歲,每服用新汲水調下半錢。空心,午後各一服。
《聖惠》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白頭翁散方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一、二百天的嬰兒,每次服用時,以剛汲取的井水調和一字分量的藥粉。二、三歲的孩子,每次服用時,以剛汲取的井水調和半錢的藥粉。務必在空腹時服用,下午各服一次。
白頭翁(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一兩半),酸石榴皮(微赤,銼,一兩)
白話文:
白頭翁(半兩),黃連(去掉須毛,略微炒過,一兩半),酸石榴皮(選微紅色的,銼碎,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全不欲乳食,身體壯熱。熊膽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一半,去渣後放溫服用,不限時間。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服用。 聖惠方中提到這個熊膽散可以治療小兒因熱痢導致完全不願吃奶或食物,並且身體發高燒的情況。
熊膽(一分),蘆薈(三分),黃連(去須,微炒,半兩),桔梗(三分),黃芩(三分),犀角(屑,五分)
白話文:
熊膽(1分)、蘆薈(3分)、黃連(去除根須,微炒,半兩)、桔梗(3分)、黃芩(3分)、犀角(磨成粉末,5分)
上件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用水調下一字,五、六歲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錢。空心,午後各一服。
白話文:
將上件藥材搗碎,細羅成粉末。兩、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字(約0.6克)的藥粉,用白開水調服。五、六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的藥粉,用新汲的水調服。空腹時,下午各服用一次。
《聖惠》治小兒熱痢,腹肚作痛,羸瘦,內外蒸熱,毛髮焦疏。柴胡散方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的治療小兒熱痢的柴胡散方,適用於腹肚作痛、羸瘦、內外蒸熱、毛髮焦疏等症狀。
柴胡散方的組成如下:
- 柴胡:10克
- 黃芩:6克
- 梔子:6克
- 黃連:6克
- 滑石:10克
- 知母:10克
- 白芍:10克
- 甘草:6克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服3克,一日2次,用溫水送服。
功效:柴胡散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小兒熱痢引起的腹肚作痛、羸瘦、內外蒸熱、毛髮焦疏等症狀。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寒涼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柴胡(去蘆頭,五分),地骨皮(一錢),黃連(去須,酒炒,五分),知母(三分,鹽、酒炒),甘草(炙微赤,用二分),女萎(三分)
白話文:
柴胡(去掉蘆頭,五分)
地骨皮(一錢)
黃連(去掉鬚,用酒炒,五分)
知母(三分,用鹽和酒炒)
甘草(烤至微紅,使用二分)
女萎(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變成浮腫,多渴,不進飲食,小便黃澀。木通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小杯煎至六分滿,去掉藥渣,不論時間都可以服用。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因熱痢導致身體浮腫、口渴多飲、不思飲食、小便黃赤的情況,可使用木通散方。
木通(五分),黃芩(炒,五分),滑石(三分),赤芍藥(五分),車前子(三分)
白話文:
木通、炒黃芩各五分,滑石三分,赤芍藥五分,車前子三分。
上件藥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量大小分減服。
《聖惠》治小兒生熱下痢,三味黃連湯方
黃連(二分),黃柏(五寸),阿膠(指大)
上以水三升煎及一升,下膠化盡,溫服一雞子大,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熱痢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後服用,不限定時間,根據患者年齡和體質調整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發熱性腹瀉的三味黃連湯配方: 黃連(二分),黃柏(五寸長),阿膠(拇指大小) 將以上材料加水三升煎煮到剩下一升,加入阿膠直至完全溶解,溫熱時服用雞蛋大小的量,每天三次。 《嬰孺》治療小兒熱痢的方法。
黃連,赤石脂,龍骨,黃柏(各一兩),人參,甘草,牡蠣(煅。各半兩)
白話文:
黃連、赤石脂、龍骨、黃柏(各 30 公克),人參、甘草、牡蠣(煅燒過的,各 15 公克)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歲五丸,日進三服。大人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
《嬰孺》治小兒熱痢不止,梔子丸方
黃梔子仁(三分),大棗(炙),礬石(燒。各四分),黃連(五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五丸。日三,稍加之。
《嬰孺》治小兒若痢熱不食,傷飽不乳,及百病並傷寒。下,大黃湯方
白話文:
將黃梔子仁、大棗(炙過)、礬石(燒過)和黃連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劑。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大人則服用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一次二十丸。 這是《嬰孺》中治療小兒熱痢不止的梔子丸方。 另外,《嬰孺》還提到如果小兒因為痢疾發熱不吃東西,或者吃得太飽不喝奶,以及其他各種病症包括傷寒等情況下,可以使用下方的大黃湯來治療。
大黃,甘草(炙。各一兩),麥門冬(去心,一雞子大)
白話文:
大黃、甘草(烤過。各一兩)、麥門冬(去除籽,一雞蛋大)
上水二升煮一升,量兒歲與之服。
《聖惠》治小兒卒下痢,腹中挾熱。赤石脂湯方
白話文:
取兩升水煮到剩下一升,根據孩子的年齡給他服用。 《聖惠》用來治療小兒突然腹瀉,伴有腹部熱感。[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一兩),黃連,石膏,甘草,龍骨,前胡,茯苓,肉桂(各一分),芍藥(二分),知母(四分),棗(四個)
白話文:
赤石脂(六十公克),黃連、石膏、甘草、龍骨、前胡、茯苓、肉桂(各六公克),芍藥(十二公克),知母(二十四公克),紅棗(四個)。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溫服二合,日四、五服,神效。勿冷服。
《三十六種》治赤痢,訶子散方
訶子(炮),肉豆蔻(炮),甘草(炙)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飯飲下。
《三十六種》治赤痢,乾薑湯方
乾薑(炮,一分),大棗,山梔子(各四個。並燒存性)
上為末,粥飲調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赤痢開胃散方
白話文:
用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二合,溫熱時服用二合,每天服四到五次,效果神奇。不要冷服。 治療赤痢的訶子散方: 將炮製過的訶子、肉豆蔻和炙甘草等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飯後用水送服。 治療赤痢的乾薑湯方: 取炮製過的一分乾薑、四個大棗以及燒至存性的四個山梔子。 將上述材料研成粉末,用粥飲調和後服用半錢。
白朮,茯苓,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白話文:
白朮、茯苓和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十個(去掉外殼和蓮子心)。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脾毒痢方。
陳黑米(一合),石榴皮(半錢),乳香(一塊),阿魏(少許),訶子(一錢),龍骨(末,三錢匕)
上嚼杏仁汁為丸麻子大,陳米飲下十丸。
長沙醫者鄭愈傳,犀角散,治小兒冷熱不調,四肢煩熱,啼叫不休,可思飲食,或時熱痢方。
犀角(屑,瓦上焙,一分),大黃(紙裹煨),甘草(炙。各半兩),朴硝(淨者一兩)
白話文:
《四十八候》治療脾毒痢的方子。 陳黑米(一合),石榴皮(半錢),乳香(一塊),阿魏(少量),訶子(一錢),龍骨(研磨成粉,三錢匕)
將以上材料與杏仁汁一起咀嚼後,製成大小如芝麻的丸子,用陳米湯服用十粒。
此方由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名為犀角散,用於治療小兒冷熱不調,四肢煩熱,哭鬧不停,能正常飲食,偶爾出現熱痢疾的情況。
犀角(切成細屑,在瓦片上烘焙,一分),大黃(用紙包裹後烘烤),甘草(炙烤,各半兩),朴硝(淨化後的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下。如候急驚不退,濃磨犀角水同煎湯下。
白話文:
上件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病情危重,驚嚇的症狀沒有退去,則濃磨犀角水與藥一同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