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3)

1. 傷寒咳嗽第三

(傷寒後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咳嗽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白話文:

在《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咳嗽的記載是這樣的:傷寒是由於寒氣入侵皮膚,與血氣搏擊,導致腠理閉塞,氣血不暢,積鬱生熱。因此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和高熱的症狀。至於咳嗽,則是因為邪氣侵犯肺部。肺主皮毛,主氣。傷寒邪氣首先侵犯皮膚,隨氣進入肺臟,因此咳嗽嚴重的人會有膿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瘥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於氣,入五臟六腑,故表裡俱熱。熱退之後,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後猶病嗽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從傷寒中恢復後,仍然咳嗽的,這是因為邪氣仍然停留在肺中,還沒有完全散去。感受寒邪時,寒邪首先侵犯皮毛。皮毛是肺的表候,肺主氣,寒邪搏擊於氣,深入五臟六腑,所以表裡同熱。熱退之後,肺氣尚未調和,邪氣還沒有完全散去,邪氣隨著氣進入肺,與肺氣相搏擊,所以傷寒後仍然咳嗽。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咳嗽者,何也?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小柴胡也。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上焦,其人必飲,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咳,水氣乘之,故咳而微喘。

白話文:

《活人書》中關於傷寒兒童和成人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劑量應小,藥物性質應偏涼。那麼,有的人為什麼咳嗽呢?傷寒咳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太陽證咳嗽,可以用小青龍、小柴胡治療。另一種是少陰證咳嗽,可以用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治療。一般來說,熱在上焦,病人必定會感到口渴,水停留在心臟以下,肺就會浮起來。肺主咳,水氣乘虛而入,所以咳嗽並伴有輕微喘息。

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乾薑。)若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湯主之。(真武湯加五味子、乾薑。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乾嘔發熱而咳,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則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乾薑。)如果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利而咳,應使用真武湯治療。(真武湯加五味子、乾薑。

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古今錄驗》橘皮湯治嗽佳。

白話文:

基本上,感冒引起的水氣都是因為喝太多水引起的。古代治療水氣引起咳嗽的方法是:如果病在陽,就用小青龍湯為主藥;如果病在陰,就用真武湯為主藥。四肢冰涼,腹部疼痛,或者腹瀉而咳嗽,可以用四逆散為主藥。(四逆散中加入五味子、乾薑。)腹瀉六、七天,咳嗽嘔渴,心煩睡不著,可以用豬苓湯為主藥。《古今錄驗》中記載橘皮湯治療咳嗽的效果很好。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傷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聲連,肺胃於中養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脹,汗收髓熱氣難宣。食逆復翻言語重,嗽聲頻作豈能痊。行風發汗方為妙,定使風除絕本源。

白話文:

《石壁經》記載了三十六種內傷寒咳嗽的症狀:嘴脣發青(四十八種症狀中也提到了嘴脣發白)、鼻子發紫、咳嗽聲不斷,肺和胃裡積聚了有毒的唾液。晚上咳嗽、胸部和腹部同時脹滿,汗水收斂、骨髓發熱、氣息難以宣暢。食物逆流、反覆嘔吐、言語不清,咳嗽聲頻頻出現,怎麼能好轉呢?使用祛風發汗的療法纔是妙法,一定能消除風邪,斷絕病根。

內熱蘊積,賊風所傳,是致寒熱相感,便生咳嗽,久則胸高如覆杯也。肚脹聲重,須當發汗行風,次與調氣化涎利膈。若腹臟結,則當利動即瘥。

白話文:

體內的熱氣積聚,加上外來的風邪侵襲,就會導致寒熱交替,產生咳嗽的症狀。如果咳嗽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胸部高漲,就像一個倒扣的杯子一樣。如果肚子發脹,聲音洪亮,就應該發汗驅趕風邪,然後再用藥物來調氣化痰,理順胸膈。如果腹中結塊,就應該用藥物來通利大便,這樣就可以痊癒。

《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與坯煎散,方見夾驚傷寒門。次杏仁膏,方見久嗽門。)

白話文:

《鳳髓經》中,這句頌歌涵蓋了所有的類型。並且還註明:(與坯煎散一起使用,體現在治療驚傷寒門中。接著是杏仁膏,體現在治療久嗽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咳嗽歌一同。後云:此是傷寒傳成吐逆咳嗽,先與解表散(方見慢驚風門中。)退傷寒後,用疏風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然後用嗽藥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方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述四十八種傷寒咳嗽的症狀,最後說:這是傷寒傳變而成的吐逆咳嗽,先用解表散的藥方(方見慢驚風門中),退去傷寒後,用疏風檳榔散的藥方(方見煩熱門中),然後再用咳嗽藥三、四服。

麻黃,生薑,黃芩(各一兩),甘草(炙),石膏,芍藥,桂心(各半兩),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生薑、黃芩各一兩,炙甘草、石膏、芍藥、桂心各半兩,杏仁十枚(去皮尖,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兒若小以意減之。(傷寒證治,亦用此治傷寒發熱咳嗽。)

《聖惠》治小兒內中冷氣,及傷於外寒咳嗽,或時寒熱,頭痛。白朮散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用四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又三分之一,分兩次服用。如果是小孩子,可根據情況酌量減少。(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燒和咳嗽。)

《聖惠方》中的白朮散,用於治療小兒體內受寒氣所困,以及因外界寒冷導致的咳嗽,有時伴有寒熱交替和頭痛症狀。

白朮,紫菀(洗去苗土),麻黃(去根節),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去蘆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赤芍藥,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白話文:

白朮、紫菀(洗淨根部的泥土),麻黃(去掉根節),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塗抹生薑汁,烘烤至香熟),人參(去掉蘆頭),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端和雙仁,用麩子炒至微黃),甘草(烘烤至微紅,切碎,各半兩),赤芍藥,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瓤,烘烤,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傷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貝母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用粗篩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二,去掉殘渣。不分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服用。

出自《聖惠方》,治療小兒傷寒、痰多咳嗽、不想吃奶或食物的病症。此處提到的方劑名稱為「貝母散」。

貝母(煨微黃),桔梗(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乾薑(炮裂,銼),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桂心(一兩)

白話文:

  • 貝母(微黃色)

  • 桔梗(去掉蘆頭的部分)

  • 甘草(微紅色,切細)

  • 人參(去蘆頭的部分)

  • 乾薑(炮裂後切細)

  • 半夏(用熱水洗滌七次,去掉黏性。每樣一錢)

  •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果肉,再烘焙)

  •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和雙仁,用麩子炒至微黃。各半兩)

  • 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壯熱,咳嗽嘔吐。枇杷葉散方

白話文:

把上面提到的藥材搗成粗細相間的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加入少許生薑,煎至五分之一,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微黃),川升麻,人參(去蘆頭),貝母(煨微黃。各半兩),茅根(一兩,銼),竹茹(三分)

白話文:

  • 枇杷葉(一錢,擦去茸毛,稍微烤成微黃色)

  • 川升麻

  • 人參(去掉蘆頭)

  • 貝母(稍微烤成微黃色。各半兩)

  • 茅根(一兩,切碎)

  • 竹茹(三錢)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一枚,掰,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白話文:

把上列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一錢,加一小盞水、一顆紅棗和少許生薑,煎至剩五分之一的量,去掉藥渣。不拘泥服用時間,視小孩的大小酌量加減藥量,溫服。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貝母(煨微黃),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銼),麻黃(去根節。各半兩)

白話文:

杏仁(用湯浸泡,去掉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貝母(煨至微黃),川升麻,甘草(炙至微紅,切碎),麻黃(去掉根節。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桂心散方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搗成粗粉。每次服一錢藥粉,用小茶杯的水,加入少許生薑,煎到藥液只剩五分之一,濾掉渣滓。不限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溫熱服用。

桂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白話文:

桂心(半兩):用桂樹的樹皮曬乾後研成粉,取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用甘草的根曬乾後,微火烘烤至略微發紅,然後切成小塊,取一兩。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用麥門冬的根曬乾後,去掉根莖中間的芯,取一兩。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用紫菀的根曬乾後,取三分,用清水洗去根莖上的泥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咳嗽氣急。麻黃散方

白話文:

把上列藥互相搗碎至粗細狀。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加入少許生薑,煮至液體剩五分之一,去渣,不論時間冷暖皆可服用。依孩子的實際狀況酌量加減藥量即可。

麻黃(去根節),木通(銼),桂心(各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射干(各一分),皂莢子(二十枚,煨熟)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結),木通(切碎),桂心(各半兩),川大黃(切碎,略微炒過),射干(各一分),皁莢子(二十枚,烤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二百日,兒因傷寒得嗽,極時便嘔。細辛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去渣,不分時間溫服。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嬰孺》治療兩百天大的嬰兒因傷寒而引起的咳嗽,嚴重時會嘔吐。此處提供的是細辛湯的方子。

細辛,紫菀(各一分),人參,五味子,桂心,當歸,附子(炮),乾薑,甘草(各二分)

白話文:

細辛、紫菀(各一錢五分),人參、五味子、桂心、當歸、炮附子、乾薑、甘草(各三錢)。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頻頻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加嗽。貝母湯方

白話文:

準備兩升水,煮到剩下九合。每次服用一合一半,頻繁服用。

《嬰孺》用於治療小兒傷寒,發高燒伴有咳嗽。貝母湯方。

貝母,石膏(各八分),升麻,知母,黃芩,梔子仁,芍藥(各六分),杏仁(去皮尖),柴胡(各五分),羚羊角(屑),射干(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白話文:

  • 貝母,石膏(各4公克)

  • 升麻,知母,黃芩,梔子仁,芍藥(各3公克)

  • 杏仁(去皮尖),柴胡(各2.5公克)

  • 羚羊角(屑),射干(各2公克)

  • 甘草(炙,1公克)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四服。如是一、二歲兒量大小與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嗽氣喘急。麻黃湯方

白話文:

取上方藥材,用水四升煎煮至剩一升二合,分成四次服用。對於一、兩歲的小兒,根據體重大小調整藥量。

《嬰孺》用於治療小兒傷寒、咳嗽、氣喘急促。此為麻黃湯的處方。

竹葉(切,八合),貝母(八分),柴胡,升麻(各七分),枳實(麩炒),紫菀(各三分),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六分),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分),大黃(十分)

白話文:

竹葉(剪碎,八公克),貝母(八公克),柴胡,升麻(各七公克),枳實(麩皮炒過),紫菀(各三分),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六公克),甘草(烤過),麻黃(去掉節。各二公克),大黃(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歲兒為四服,四歲兒為二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後,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升麻(各六分),貝母(八分),甘草(四分,炙)

上為末。白飲服五分,日再。二、三歲依歲服。小兒乳頭上與之,量多少與。

張渙,麥門冬湯方,治傷寒未除,咳嗽喘急。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四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三合,一歲大的嬰兒分四次服用,四歲大的孩童分兩次服用。

《嬰孺》治療幼童傷寒後咳嗽不止的方劑,名為杏仁散。

杏仁(炒過)、升麻(各六克),貝母(八克),甘草(四克,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五分,一日兩次。二至三歲的孩童按年齡服用。對於嬰兒,可將藥粉放在乳頭上,根據情況適量給予。

張渙的麥門冬湯方,用於治療傷寒未愈,伴有咳嗽和呼吸急促的症狀。

麥門冬(去心),款冬花,人參(去蘆頭),紫菀(洗,焙乾。各一兩),桂心(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的心),款冬花,人參(去除蘆頭),紫菀(將紫菀清洗後焙乾。各一兩),桂心(半兩),甘草(經過炙烤,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入杏仁二十粒,麩炒,去皮尖,細研拌勻。每服一錢,水一鍾,入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令時時服之。

張渙,竹茹丹方,傷寒通肺治嗽。

白話文:

將上述的各種藥材搗成細末,然後加入二十粒杏仁,將杏仁炒熱,去掉皮和尖端,研磨成細粉,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重的藥粉,加入一杯水,再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藥液只剩下五分之一。將藥渣濾掉,放溫後,讓病人隨時服用。

竹茹,枇杷葉,人參(去蘆頭),半夏(湯洗七遍),天南星(炮),紫菀(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竹茹、枇杷葉、人參(去除蘆頭)、半夏(在水中浸泡後洗七次)、天南星(炮製後)、紫菀(以上各取一份)。

上件搗羅為細末,生薑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薑湯下,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

白話文:

將上等羅布麻搗成細末,再用生薑汁和成約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十粒,用生薑湯送服。劑量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臨時增減。

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分,去皮尖),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一分)

白話文:

麻黃(一兩半。微微利便的人,去除麻黃,加上一粒彈子大小的芫花,熬煮至發紅。如果咽喉阻塞的,去除麻黃,加上炮製過的半個附子。如果小便不利,小腹發脹的,去除麻黃,加上二兩茯苓。如果喘不過氣的,去除麻黃,加上一兩半去皮尖的杏仁),半夏(一兩一分,以湯水洗淨。口渴的人,去除半夏,加上一兩半的栝蔞根),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

白話文:

每次使用時先磨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煮至剩下八分滿,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活人書》記載了張仲景的小柴胡湯,該方用於治療傷寒初期出汗的情況。

《活人書》還記載了張仲景的真武湯。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煎成三兩),白朮(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一分,乾薑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

白話文:

茯苓(三分。小便頻數者,去除茯苓),芍藥(三分。腹瀉者去除芍藥,加入乾薑二分),附子(一枚,用火烤去除外皮,切成八片,使用兩片。嘔吐者去除附子,加入生薑,煎煮至三兩),白朮(二分。若咳嗽者加入五味子三分、細辛一分、乾薑一分)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炙過),澤瀉,滑石(各一兩)

白話文:

  • 豬苓(剝去外皮):1兩

  • 茯苓:1兩

  • 阿膠(炙過的):1兩

  • 澤瀉:1兩

  • 滑石:1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枳實(去白瓤。炒黃),柴胡,芍藥(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取藥材磨成如麻豆大小。每次使用五錢,加水一碗半,煮到剩下七分滿,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活人書》中的仲景四逆散配方如下:

甘草(炒過),枳實(去除白色內膜,炒至黃色),柴胡,芍藥(以上藥材各用一兩)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白話文:

咳嗽的人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瀉痢心悸的人,加桂枝半兩。小便不暢通的人,加茯苓半兩。腹中疼痛的人,加附子半枚,炮製裂開。腹瀉下痢的人,先濃煎薤白湯,加入藥末三錢匕,再煮一兩沸,溫熱服用。

上搗篩為細散。米飲下二錢,日三服。

《活人書》:《古今錄驗》,橘皮湯

陳橘皮,紫菀,麻黃,杏仁,當歸,桂,甘草,黃芩(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三十六種》治傷寒咳嗽。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一兩),甘草(炙),麻黃(去根節。各一分),皂角(半兩,沙糖或酥炙)

上為粗散。每服半錢,水五分盞,煎至三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四十八候》治傷寒咳嗽。雄黃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篩選成細末。每次用兩錢,以米湯送服,一天三次。

《活人書》記載,《古今錄驗》中的橘皮湯配方如下:

陳舊的橘皮、紫菀、麻黃、杏仁、當歸、肉桂、甘草、黃芩(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去渣後服用。

《三十六種》中記載治療傷寒咳嗽的麥門冬湯配方如下:

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一兩),甘草(炒),麻黃(去根節,各一分),皂角(半兩,用沙糖或酥油炙烤)。

將上述藥材混合製成粗末。每次服用半錢,加水五分之一碗煎煮至剩三分之二,去渣,不論時間均可服用。

《四十八候》中記載治療傷寒咳嗽的雄黃丸。

雄黃(半分),大黃(一分),半夏(十粒,生),豬牙皂角(一錢炙,去尖),銅青(炒,一錢)

白話文:

雄黃(半錢),大黃(一錢),半夏(十粒,生用),豬牙皁角(一錢,炒炙後去除尖端),銅青(炒過,一錢)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湯下,大治嗽。

《吉氏家傳》治傷寒嗽。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末,加水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或者做成糊丸也可以。每次服用十丸,用精肉湯送服,可以很好地治療咳嗽。

白礬,甘草,知母,半夏(薑浸。各一分),蚌粉(半兩),人參(一錢)

白話文:

白礬、甘草、知母、半夏(薑浸,各一份)、蚌粉(半兩)、人參(一錢)。

上末。每服二錢,生薑汁一錢,蜜一錢,同煎澄清服。臨時相度用水。

《吉氏家傳》治傷寒咳嗽,紅綿散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兩錢,生薑汁一錢,蜂蜜一錢,一同煎煮至澄清後服用。根據情況加水。

《吉氏家傳》治療傷寒咳嗽,紅綿散。

全蠍(一個),麻黃(去節,半兩),破故紙(一分,炒)

上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用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將紙裹在紅綿內煎,紐出汗,溫服。

白話文:

全蠍(一個)、麻黃(去節,半兩)、破故紙(一分,炒)

全蠍:是指蠍子的全體,包括頭、胸、腹、尾等部分,曬乾入藥。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驚風、抽搐、中風、半身不遂、破傷風等。

麻黃:是指麻黃草的莖枝,去除節後入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

破故紙:是指將廢紙燒成灰後,再炒制而成。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淋、小便不利、水腫、瘡瘍腫毒等。

《吉氏家傳》,正神散,治小兒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鼻塞躁煩,嘔逆不食。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記載的正神散,是一種治療小兒伏熱傷寒的藥方。這種藥方可以治療小兒因伏熱引起的傷寒,症狀包括咳嗽、噴嚏、鼻塞、躁煩、嘔吐和不思飲食。

麻黃(去根節,半兩),人參,甘草(炙),白茯苓,羌活,大黃(蒸。以上各一分),硃砂,天麻,石膏(以上各半錢)

白話文:

  • 麻黃(去除根和節,半兩):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人參(一分):補氣益血,強健脾胃,生津止渴。

  • 甘草(炙,一分):益氣補脾,調和諸藥。

  • 白茯苓(一分):健脾寧心,益氣補腎,利水滲濕。

  • 羌活(一分):祛風散寒,止痛。

  • 大黃(蒸,一分):瀉熱通便,清肝解毒。

  • 硃砂(半錢):清心安神,解毒。

  • 天麻(半錢):息風止痙,平肝降壓。

  • 石膏(半錢):清熱除煩,斂汗生津。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水半鍾,入蔥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數沸,並進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傳》,梨漿餅子,治小兒傷寒候,胸膈溢滯;痰飲,咳嗽涎多,及急驚風。

白話文:

將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約6克),加半碗水,放入半寸長的蔥白和三粒豆豉,一起煎煮幾次,連喝三服,發出汗液即可見效。

鐵徹粉,硃砂(各一錢),硼砂,輕粉,粉霜,臘茶(末),龍腦,荊芥(末),水銀(砂),鉛白霜(各半分),麝香(少許)

白話文:

鐵徹粉、硃砂(各一錢),硼砂、輕粉、粉霜、臘茶(研成末),龍腦、荊芥(研成末),水銀(砂研磨),鉛白霜(各半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膏,如錢眼大一餅一服,薄荷湯、鵝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煉成膏狀,每服藥劑量如銅錢般大小,用薄荷湯或鵝梨汁送服,也可以用梨枝汁送服。如果服藥後有流口水的情況,就代表藥效發揮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