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八 (1)
卷第三十八 (1)
1. 卷第三十八
(頭瘡凍痱)凡十八門
白話文:
(頭部生瘡、凍瘡和痱子)總共有十八種類型。
2. 頭瘡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頭瘡候:有腑臟有熱,熱氣上衝於頭,而復有風濕乘之,濕熱相搏折血氣而變生瘡也。
《嬰童寶鑑》:小兒頭瘡,是六陽受熱而為之,六陽之脈食在於頭,故熱乘於陽不流而為之也。
《千金》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藜蘆膏方
藜蘆,黃連,雄黃,黃芩,松脂(各二兩),豬脂(半斤),礬石(五兩)
上七味末之,煎令調和,先以赤龍皮、天麻湯洗訖,敷之。(赤龍皮檞木皮是也。)
《千金》治小兒頭瘡經年不瘥方。
松脂,苦參,黃連(各一兩半),大黃,胡粉(各一兩),黃芩,水銀(各一兩六銖),礬石(半兩),蛇床子(十八銖)
上九味末之,以臘月豬脂和研水銀不見星敷之。
《千金》又方
上取大蟲脂敷之,亦治白禿。
《千金翼》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一兩),黃連(二兩)
上二味搗為末,洗瘡去痂,拭乾敷之即愈,發即如前再敷。亦治陰瘡。
《千金翼》又方
胡粉,白松脂(各二兩),水銀(一兩),豬脂肪(四兩)
上四味合煎去滓,內水銀、胡粉攪令和調塗之,大人亦同。《聖惠》方同,仍先以胡粉入少水,與水銀同研令星盡用。
《千金翼》治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方
上以梓白皮湯洗之,並封敷嫩葉,主爛瘡。
《外臺》範汪療傷寒,白膏,摩體中手當千遍,藥力乃行,並療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療之。先以鹽湯洗惡瘡,布拭之,著膏瘡腫上摩,向火千遍,日再,自消方。
天雄,烏頭(炮),莽草,羊躑躅(各三兩)
上四味各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作東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灶上炊,以葦薪為火令膏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頃上火煎,如此十二過,令土聚盡遍,藥成絞去滓。傷寒頭痛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咽痛,含如棗核,日三咽之。不可近目。(《千金》同。忌豬肉等。)
《外臺》:《集驗》治小兒頭瘡,天麻草湯方
天麻草
切五升,以水一升半煎取一斗,隨寒溫分洗小兒頭瘡,洗畢敷,飛烏膏散方。
細粉(燒硃砂作水銀上,黑煙是也,熬令焦燥),礬石(燒粉,三兩)
上二味以絹篩了,以甲煎和之,令如脂,以敷頭瘡,日三。作散者不須和,有汁自著,可用散。亦敷諸熱瘡,黃爛浸淫汁瘡,蜜瘡,丈夫陰蝕癢濕,諸小兒頭瘡疳蝕,口邊肥瘡,蝸瘡等,並以此敷之。(天麻草葉如麻,冬生夏著花,亦如鼠尾花。)
《外臺》:《救急》療小兒頭瘡,經年不瘥,瘥而復發方。
雄黃,雌黃(各研),大黃,黃柏,黃芩,薑黃,白芷,當歸,青木香(各四分)
上九味切,㕮咀,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一大升煎,候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入水銀一兩,以唾於手中研令消,入膏攪和得,於瓷器中收。每以皂角湯洗瘡,干拭,以膏塗之,日夜再換,以瘥為度。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說,小孩頭上長瘡,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熱氣向上衝到頭部,又受到風濕侵襲,濕熱互相搏擊,導致血氣紊亂,所以產生瘡。
《嬰童寶鑑》認為,小兒頭瘡是六陽經脈受到熱邪侵襲所致。六陽經脈的氣血都匯集在頭部,熱邪因此積聚不去,就形成瘡。
《千金方》有一個治療小兒各種頭瘡,久治不癒變成癰疽,搔癢卻不結痂的藥方,叫做藜蘆膏:
藜蘆、黃連、雄黃、黃芩、松脂各二兩,豬油半斤,礬石五兩。
把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豬油一起煎煮到調和,先用赤龍皮(就是檞木皮)、天麻湯清洗患處,再敷上藥膏。
《千金方》還有一個治療小兒頭瘡經年不癒的藥方:
松脂、苦參、黃連各一兩半,大黃、胡粉各一兩,黃芩、水銀各一兩六銖,礬石半兩,蛇床子十八銖。
把以上九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臘月時的豬油調合水銀,研磨到看不到水銀的顆粒,再敷在患處。
《千金方》還有一個簡單的藥方,直接用大蟲的脂肪敷在患處,也能治療白禿。
《千金翼方》也有一個治療小兒頭瘡的藥方:
胡粉一兩,黃連二兩。
把以上二味藥材搗成粉末,先將瘡面洗淨去除痂皮,擦乾後敷上藥粉,很快就會痊癒。如果又長出來,就再敷一次。這個藥方也可用於治療陰部的瘡。
《千金翼方》還有另一個藥方:
胡粉、白松脂各二兩,水銀一兩,豬脂肪四兩。
把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加入水銀、胡粉攪拌均勻,塗抹在患處。大人也可以使用。這個藥方與《聖惠方》相同,使用時要先把胡粉加少量水,與水銀一起研磨到看不到水銀的顆粒。
《千金翼方》中還有一個治療小兒熱瘡,身體頭部發熱煩躁,瘡面潰爛的藥方:
用梓白皮煮水清洗患處,再敷上梓樹的嫩葉,能治療潰爛的瘡。
《外臺秘要》記錄范汪治療傷寒的白膏,可以塗抹全身,用手摩擦數千次,使藥力發揮作用。這個藥膏也能治療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瘡等。使用時,先用鹽水清洗惡瘡,用布擦乾,然後把藥膏塗在瘡腫處,對著火源摩擦數千次,一天兩次,瘡腫自然消退。藥方如下:
天雄、炮製過的烏頭、莽草、羊躑躅各三兩。
把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苦酒三升浸泡一晚。在東邊朝向露天的位置搭建爐灶,再用濕土堆成十二個土堆,每個土堆約一升。然後煎煮豬油三斤,放在銅器裡,架在爐灶上加熱,用葦草作為燃料,使豬油融化,放入浸泡過的藥材,煮到沸騰,把銅器移開放在土堆上,等沸騰停止後再架上火煮,如此重複十二次,直到土堆用完。將煮好的藥汁絞去藥渣。治療傷寒頭痛,可以用酒送服杏核大小的藥丸,蓋好被子取汗;治療咽喉疼痛,可以含服棗核大小的藥丸,一天三次。這個藥不可以接觸到眼睛。《千金方》也有相同的記載。忌食豬肉等食物。
《外臺秘要》引《集驗方》記載一個治療小兒頭瘡的藥方,用天麻草煮水:
天麻草切碎五升,用水一升半煎煮,取一斗藥液,根據冷熱程度分次清洗小兒頭瘡,洗完後敷上飛烏膏散。
飛烏膏散的製作方法:細粉(燒製硃砂時,使水銀上升產生黑煙,然後熬製到焦燥),燒過的礬石粉三兩。
把以上二味藥粉用絹篩過濾,用甲煎(一種膠質)調和成膏狀,塗抹在頭瘡上,一天三次。也可以不調和,直接將藥粉敷在有汁液的瘡面。這個藥粉也可以治療各種熱瘡、黃色潰爛流膿的瘡、浸淫性的瘡、蜜瘡、男子陰部濕疹搔癢、小兒頭瘡疳蝕、口角邊的肥瘡、蝸瘡等。
《外臺秘要》引《救急方》記載一個治療小兒頭瘡,經年不癒,癒後又復發的藥方:
雄黃、雌黃各磨成粉,大黃、黃柏、黃芩、薑黃、白芷、當歸、青木香各四分。
把以上九味藥材切碎,用苦酒浸泡一晚,然後用豬油一大升煎煮,等到白芷的顏色變黃,藥膏就製成了,去除藥渣,加入水銀一兩,用口水在手中研磨至消失,再加入藥膏中攪拌均勻,裝在瓷器中保存。每次用皂角水清洗患處,擦乾後塗上藥膏,早晚各換一次藥,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