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22)
卷第二十二 (22)
1. 乳癖第四
(奶脾是附)
《聖惠》:夫小兒乳癖者,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不知䯒節。小兒脾胃虛嫩,不能消化,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其候面色青黃,發歇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故名乳癖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中遍身忽發寒候,遍身黃腫,小便赤黃,體微蒸熱。此候本因胎熱,又因哭後母愛惜,將奶與吃,不消化,遂為奶積。所治者,先用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調中飲(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三個藥與服即愈。如見黃色入睛,眼目視,氣喘魚口,手握拳,惡候不治。
錢乙論: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
《嬰童寶鑑》:小兒奶癖者,謂小兒未會吃食,唯飲其乳,其乳擁猛。或其母當煩之次,便乳其子,子飲乳擁結不消,又夾頑涎結成痞塊在腹內,或動不動,有時腹痛是也。
《玉訣》小兒奶癖積傷候歌:
奶脾痞結積因傷,腹脹筋青面色黃,熱發有時或渴飲,疳傷脾熱口生瘡。
此患先解利,後取積,次調胃氣無誤矣。
又一本云:先用惺惺丸取,次銀白散調氣。(二方並見本門。)
《聖惠》治小兒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散,令兒日漸羸瘦,面色痿黃,春夏多發,不欲飲食,,京三稜散方
京三稜(微煨,銼),川大黃(銼碎,微炒),檳榔,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茯苓(各半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逐下惡物為效。
《聖惠》治小兒乳癖,壯熱體瘦,宜服,硃砂丸方
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雄黃(細研,一錢半),寒水石,龍腦(各細研),膩粉,檳榔(末。各一錢)
上件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二歲兒以生薑湯下三丸,日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乳癖,手腳心熱,面色青黃,不下乳食,日漸羸瘦。人參丸方
人參(去蘆頭),生薑(切,乾炒),桂心,赤茯苓,白朮,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當歸(銼,微炒),檳榔,京三稜(微煨,銼),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兒以粥飲化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乳癖,嘔吐,腹脹,寒熱,,枳殼丸方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赤茯苓(各半兩),人參(去蘆頭),柴胡(去苗。各三分),桂心(一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化破三丸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乳癖第四
(奶癖指的是附帶的疾病)
《聖惠方》說:小兒會得乳癖,是因為哺乳的母親飲食不規律,常喝醉或吃太飽,馬上就餵奶,不注意節制。小兒脾胃虛弱嬌嫩,無法消化,或是母親總是偏向一側睡覺,導致嬰兒無法轉動身體,也跟著睡著,乳汁就會積滯在脅下,因此結成腫塊而疼痛。這種情況會讓嬰兒臉色青黃,時常發熱,容易吐奶且嗜睡,口內長瘡,漸漸變得黃瘦,腹內有結塊不散,所以稱為乳癖。
茅先生認為:嬰兒出生後,如果全身突然出現怕冷的症狀,全身黃腫,小便赤黃,身體微微發熱,這種情況原本是因為胎熱,又因為哭鬧後母親心疼,給他餵奶,導致消化不良,就成了乳積。治療方法是先用牛黃膏(配方見膈熱門中)、天竺黃散(配方見實熱門中)、調中飲(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這三種藥一起服用就會痊癒。但如果黃色進入眼睛,視力模糊,呼吸急促像魚一樣張口,手握拳,這種惡劣的情況就無法治癒了。
錢乙認為:腹中有癖,不吃東西,只喝奶,就應該慢慢用白餅子(一種藥餅)來讓它消散。
《嬰童寶鑑》說:小兒奶癖,是指嬰兒還沒開始吃副食品,只喝母乳,但母乳卻過於擁擠。或是母親心煩的時候,就餵奶給孩子,導致孩子喝了奶後無法消化,又夾雜著頑固的口水,結成痞塊在腹內,時動時不動,有時候會腹痛。
《玉訣》中的小兒奶癖積傷歌說:
奶積引起的痞塊結聚,造成腹脹,筋脈青紫,臉色發黃,時而發熱,有時口渴想喝水,因為疳積損傷脾胃導致發熱,口中生瘡。
治療這種疾病,應該先通利大便,讓積滯排出,然後再消除積聚,最後調理胃氣,這樣做就沒有錯誤了。
另一本書說:先用惺惺丸來消除積滯,再用銀白散來調理氣機。(這兩個藥方都可以在本門找到。)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乳癖結實,或是有積滯停留在體內不散,導致嬰兒日漸消瘦,面色萎黃,春夏季節容易發病,不想吃東西,可以使用京三稜散:
京三稜(稍微烤過,磨碎)、川大黃(磨碎,稍微炒過)、檳榔、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邊緣)、赤茯苓(各半兩)、枳殼(一分,用麥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為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每天三四次,直到排出不好的東西為止。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乳癖,身體壯熱但消瘦,適合服用硃砂丸:
硃砂(半兩,研磨細粉,用水沖洗去除雜質)、雄黃(研磨細粉,一錢半)、寒水石、龍腦(各研磨細粉)、膩粉、檳榔(磨成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都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兩三歲的嬰兒用生薑湯送服三丸,每天服用兩次。可以根據嬰兒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乳癖,手腳心發熱,臉色青黃,不吃奶也不吃輔食,日漸消瘦,可以使用人參丸:
人參(去除蘆頭)、生薑(切片,炒乾)、桂心、赤茯苓、白朮、枳殼(用麥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木香、當歸(磨碎,稍微炒過)、檳榔、京三稜(稍微烤過,磨碎)、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邊緣)、川大黃(磨碎,稍微炒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嬰兒用粥湯送服三丸,每天三次。可以根據嬰兒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乳癖,出現嘔吐、腹脹、忽冷忽熱等症狀,可以使用枳殼丸:
枳殼(用麥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木香、赤茯苓(各半兩)、人參(去除蘆頭)、柴胡(去除苗,各三分)、桂心(一分)、川大黃(一兩,磨碎,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用溫水化開三丸服用,每天三次。可以根據嬰兒的年齡大小增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