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 (9)
卷第三十 (9)
1. 大便不通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大便不通候:小兒大便不通者,腑臟有熱,乘於大腸故也。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其糟粕行於大腸。若三焦五臟不調和,熱氣歸於大腸,熱實,故大便燥澀不通也。
《外臺》:《千金》,紫雙丸,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復可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方。
巴豆(去皮心,熬),蕤核仁(各十八銖,別搗),麥門冬(十銖,去心),甘草(五銖,炙),甘遂,真朱(各二銖),牡蠣(熬),臘(各八銖)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以新布絞去油。別搗甘遂、甘草、牡蠣、麥門冬,細篩畢;搗巴豆、蕤仁令極熟,乃納諸藥散,更搗三千杵。如藥燥,入少蜜。足之半歲兒可服如荏子一雙;一、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作一雙;三歲兒服如麻子一枚作一雙;四歲兒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兒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八歲兒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兒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飲熱粥汁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
下甚者,飲冷粥止之。
《外臺》:《必效》療小兒大便不通方。
上用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匕與服,立瘥。
《聖惠》治小兒臟腑壅熱,心神煩躁,大便不通。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微炒),紅雪(各一兩),犀角(屑),川升麻(各半兩),當歸,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三、四歲溫服一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日三、四服,以利為度。
《聖惠》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妨悶。芎黃散方
芎藭(半兩),川大黃(銼,微炒),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服。量兒大小以意分減,以利為度。張渙兼治大小便不通。
《聖惠》又方
甘草(炙微赤,銼),陳橘皮(湯浸,去皮瓤,焙。各一分),牽牛子(微炒),川大黃(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煎蔥白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日三、兩服,以效為度。
《聖惠》治小兒大便不通,心神煩熱,臥忽多驚,腹脅妨悶。丹砂丸方
丹砂(半兩,研細,水飛過),續隨子(三分),膩粉(一錢)
上件藥都細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溫水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張渙兼治大小便不通。
《聖惠》治小兒大便不通,心腹壅悶,臥即煩喘。通中丸方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認為小兒大便不通的原因:
小孩大便不通,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熱氣傳到大腸所導致。脾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食物精華轉化為氣血,剩餘的殘渣會進入大腸排出。如果三焦和五臟的功能失調,熱氣就會累積在大腸,導致大腸內熱盛,使得大便乾燥難以排出。
《外臺》和《千金方》提到的紫雙丸:
紫雙丸主要治療小孩發熱頭痛、消化不良、腹脹、小腹絞痛、大小便不暢,甚至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出的情況。如果小孩沒有其他疾病,只是因為飲食過量、不懂得節制、哺乳不當、受到驚嚇或有寒熱症狀,都可以用這個藥丸治療。如果吃藥後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小孩出現想排便的跡象(如食量減少、呼吸不順、夜間哭鬧、睡不安穩等),都是腹內不適的徵兆,都應該服用此藥丸,不必用其他藥物,效果很好。但《千金方》沒有明確記載藥方。
紫雙丸的具體藥方和製作方法:
- 巴豆(去除外殼和內心,炒過)、蕤核仁(各自取十八銖,另外搗碎)、麥門冬(取十銖,去除內心)、甘草(取五銖,炙烤過)、甘遂、真朱(各自取二銖)、牡蠣(熬過)、蜂蠟(取八銖)。
- 先用熱水洗過巴豆,再研磨成粉,用新布包起來擠出油脂。再分別將甘遂、甘草、牡蠣、麥門冬搗碎並篩成細末。最後將巴豆和蕤核仁搗爛,然後加入其他藥粉,繼續搗三千下。如果藥粉太乾,可以加入少量蜂蜜。
- 服用劑量:半歲的嬰兒服用像荏子(白蘇子)大小的兩顆藥丸;一到兩歲的小孩服用像半個麻子大小的兩顆藥丸;三歲的小孩服用像麻子大小的一顆藥丸;四歲的小孩服用兩顆麻子大小的藥丸;五到六歲的小孩服用兩顆大麻子大小的藥丸;七到八歲的小孩服用兩顆像小豆大小的藥丸;九到十歲的小孩服用比小豆稍大的兩顆藥丸。
- 一般在早上雞叫時服用,如果到太陽出來時還沒排便,可以喝幾口熱粥湯幫助排便,排便時藥丸會一同排出。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喝冷粥來止瀉。
《外臺》和《必效》提到的治療小兒大便不通的另一藥方:
用豬苓一兩,加少量水煮,然後加入一錢匕雞屎白一起服用,很快就會好。
《聖惠方》提到的大黃散:
主要治療小孩臟腑內熱,心煩易躁,大便不通。
- 藥方: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紅雪(各一兩)、犀角(磨成粉末)、川升麻(各半兩)、當歸、甘草(炙烤到微紅,切碎)、赤芍藥(各一分)。
- 將上述藥材搗碎,粗略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到剩六分,去除藥渣。三四歲的小孩溫服一合,根據小孩年紀大小調整藥量,每天服用三到四次,以排便順暢為度。
《聖惠方》提到的芎黃散:
主要治療小孩大便不通,腹部和脅肋部位感覺不舒服。
- 藥方:芎藭(半兩)、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稍微炒過,各三分)。
- 將上述藥材搗碎,仔細篩成散劑。每次用溫水半杯調服一錢,根據小孩年紀大小調整藥量,以排便順暢為度。此方張渙也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
《聖惠方》提到的另一藥方:
- 藥方:甘草(炙烤到微紅,切碎)、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和瓤,烘乾,各一分)、牽牛子(稍微炒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各半兩)。
- 將上述藥材搗碎,仔細篩成散劑。每次用蔥白湯調服半錢,根據小孩年紀大小調整藥量,每天服用三到兩次,以見效為度。
《聖惠方》提到的丹砂丸:
主要治療小孩大便不通,心煩發熱,睡覺容易驚醒,腹部和脅肋部位感覺不舒服。
- 藥方:丹砂(半兩,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續隨子(三分)、膩粉(一錢)。
- 將上述藥材都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三歲的小孩每次用溫水送服三丸,根據小孩年紀大小調整藥量。張渙也用此方治療大小便不通。
《聖惠方》提到的通中丸:
主要治療小孩大便不通,腹部和心口感覺悶脹,睡覺時容易煩躁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