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2)
卷第二十二 (2)
1. 癥瘕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癥瘕癖結候:五臟不和,三焦不調,有寒冷之氣客之,則令乳哺不消化,結聚成癥癖也。其狀按之不動,有形段者,癥也;推之浮沉者,瘕也;其弦急牽強,或在左或在右者,癖也。皆由冷氣、痰水、食飲結聚所成,故云癥瘕癖結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癥瘕癖結症狀:五臟不調和,三焦失衡,受到寒冷之氣侵襲,就會導致乳哺不能消化,凝結聚集形成癥癖。病情表現為:按之不動,有具體形狀的,是癥;推之浮沉不定的,是瘕;其弦急牽強,或在左或在右的,是癖。這些都是由於冷氣、痰水、食飲結聚所造成的,因此稱之為癥瘕癖結。
《聖惠》論:夫小兒寒溫失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聚不動,名為癥也。其食結在腹,喜寒,四肢洒洒如霍,不能飲食,常自隱隱而痛,此則食癥也。
《嬰童寶鑑》:小兒瘕者,在腹中疼痛癥,不痛定一處者,瘕也。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小兒寒溫失調,飲食積滯不化,與臟腑之氣相搏擊,凝聚不動,叫做癥。食物積聚在腹中,喜歡寒冷,四肢哆嗦如霍亂,不能飲食,經常隱隱作痛,這就是食積癥。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結癥成塊者為何?答曰:小兒不慎嗞味,嘗吃黏滑、膩肥、腥羶、瓜果,胃口不和,結實難化,癥痞於胸膈之間,攻衝榮衛,則嘔逆頻頻,喘粗眼澀,更加頻渴。或歸於下部則泄瀉頻並,兩脅虛脹,便只和脾胃,或更疏瀉。或則飲食不化,漸次成癥。大約諸般,皆婦人體息,須憑救療,使早暮痊除。不尋根源,久而為薨。
白話文: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道:小兒腹中結塊成癥的原因是什麼?
我回答說:小兒不慎吃下了一些黏滑、膩肥、腥羶、瓜果等食物,胃口因此不和,食物結實難以消化,癥痞於是積聚在胸膈之間,攻衝榮衛之氣,就會出現嘔逆頻頻、喘粗眼澀、更加頻渴的症狀。
或則癥痞歸於下部,則會出現泄瀉頻並、兩脅虛脹的症狀。這時便只和脾胃,或再用藥物疏瀉。
或則飲食不化,漸次成癥。
總的來說,造成小兒結癥成塊的原因有很多,都與婦人的體息有關。需要通過救療,使小兒早晚痊癒。如果不尋求根源,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癥瘕候:凡應癥瘕癖結,並是撫養乖理,哺餵不時,致乳食結聚而不化,故成此疾。
白話文:
《五關貫珍珠囊》中記載小兒癥瘕的證候:凡是應該患有癥瘕癖結的病症,都是因為撫養不當,餵養不規律,導致乳食積聚而不消化,所以才形成這種疾病。
《惠眼觀證》:凡小兒生下有瘕癖氣;有疳蟲攢心氣;有胎驚疝氣;有抱心吊氣。瘕氣者,發時橫來左右,脅下築痛,或多吐逆,急下鮓湯丸通利,(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後以勻氣散服之(見胃氣不和門中。)疳蟲攢心氣者,其候伏面,服蟲藥。如渴水未住,便下塌氣散(方見腫滿門中)夾黃連飲子服之(方見本門)。
白話文:
《惠眼觀證》:凡是小孩出生後有瘕癖氣的;有疳蟲攢心氣的;有胎驚疝氣的;有抱心吊氣的。瘕氣:發作時,疼痛從左右橫衝過來,脅骨下面痛得厲害,或經常嘔吐,趕緊吃下減輕痛苦的藥湯丸劑使腸胃通暢。(可用藥方請參考驚風病的療法。然後,再服用均勻氣息的散劑,(可用藥方請參考胃氣不調的療法。疳蟲攢心氣:用臉覆住,吃藥殺蟲。若口渴得喝不停的水時,就服用塌氣散,(可用藥方請參考腫脹的療法。)配上黃連飲服。(可用藥方請參考此療法。)
胎驚疳氣者,生下多夜啼,或吊上腎,乃以寬氣藥參苓散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用蔥涎膏貼外腎。(方見初生不大小便門中。)醒後汗出,又渴水無時,乃以槐角丸(方見腹痛門中)及寬氣藥調理二、三日,亦已通利與勻氣。生下未周歲至兩歲,一見陰腫者,此胎中大受極熱,或父之傳受。
白話文:
胎兒在母腹時受到驚嚇,出生後大多會夜啼。或是吊在腎臟上,就用寬氣藥參苓散治療。(參考胃氣不和的章節。)還可以用蔥涎膏貼在外腎上。(參考初生不大小便的章節。)醒來後出汗,又一直口渴,就用槐角丸(參考腹痛的章節)和寬氣藥調理二、三天,也會通利勻氣。生下來不到一歲到兩歲,一看到陰腫的人,這是胎兒在母腹中受到極大的熱,或是父親傳染的。
先用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後勻氣。始用蕓薹子為末,冷水調貼之。如未退,卻用寒水石、白繕土、酸醋調塗。乃常吃鬱金、甘草、牙硝,三味為末,蜂糖熟水調下。
《嬰童寶鑑》小兒癥瘕歌:
白話文:
一開始用牛黃丸治療,(這是針對風熱感冒的藥方。)然後進行勻氣。首先用蕓薹子磨成粉末,用冷水調成糊狀敷貼。如果還沒有好轉,那就再用寒水石、白繕土、酸醋調和塗抹。另外,通常吃鬱金、甘草、牙硝這三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糖和熟水調和後服用。
三焦不調順,胸中寒氣極。痞滿喘還粗,噫出酸氣息。乳哺不能消,結聚成癥癖。有形名曰癥,浮動當為積。弦強癖之源,分明記胸臆。
白話文:
當三焦運行失調、胸中寒氣極盛,就會出現胸悶、腹脹、呼吸急促、呃逆伴有酸腐氣味等癥狀。乳汁不能消化吸收,在體內結聚成病癥。有形的稱為癥,浮動遊移的稱作積。弦脈、強脈是癥癖的根源,一定要牢記在心。
《外臺》:《廣濟》療少小及大人腹中宿食,積成癥癖,兩脅妨滿,氣息喘急,不能食,面黃,日漸瘦,腹大脹硬,除百病。紫雙丸方。《聖惠》名,代赭丸
白話文:
《外臺》:《廣濟》治療小孩及大人腹中的宿食,積成癥狀,兩側腹脹滿,氣息喘急,不能進食,臉色發黃,日漸消瘦,腹大脹硬,可以消除百病。藥方名稱為紫雙丸。《聖惠》也稱之為代赭丸。
代赭,丹砂(各研),大黃(各八分),青木香(五分。《聖惠》用二兩),當歸(五分。《聖惠》用一兩),桂心(四分。《聖惠》用二兩),犀角屑(三分。《聖惠》用二兩),巴豆(六分,去心皮,別搗。《聖惠》用半兩)
白話文:
代赭和丹砂(分別研磨成粉末)、大黃(各八分)、青木香(五分。聖惠方使用二兩)、當歸(五分。聖惠方使用一兩)、桂心(四分。聖惠方使用二兩)、犀角屑(三分。聖惠方使用二兩)、巴豆(六分,去除果心和外皮,另行搗碎。聖惠方使用半兩)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人小兒量之,十歲兒服大豆許二丸;六歲者小豆許二丸。以下臨時斟酌,要瀉病出為度。久疾日一丸,以溏瀉而已,不在猛瀉。忌如常法。
姚和眾方,治小兒癥瘕。
上用煮老鼠肉汁,煮粥為食。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成粉,用蜂蜜和成如桐子大的丸劑。大人和小孩子的用量,十歲的孩子服大豆大小二丸;六歲的孩子服小豆大小二丸。以下要根據病情酌情增減劑量,以排出病邪為治療準則。久治不癒的疾病,每天服用一丸,以順暢排便為度,不在於猛烈瀉下。忌口與服用其他藥物時相同。
《聖惠》治小兒癥瘕,壯熱頭痛,嘔逆腹痛,寒熱,頭髮作穗,及食癖、乳癖氣。鱉甲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中治理小兒的癥瘕疾病,癥瘕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嘔吐腹痛、忽冷忽熱、頭髮豎立如穗。同時還治療食癖、乳癖氣。
藥方:鱉甲散
藥材及分量:
- 鱉甲 適當數
- 僵蠶 120 條
- 地龍 30 條
- 桃仁 90 克
- 大黃 90 克
- 甘草 120 克
- 茯苓 90 克
- 半夏 90 克
- 黃芩 60 克
- 連翹 60 克
- 牡丹皮 60 克
- 梔子 90 克
- 陳皮 30 克
- 厚朴 30 克
- 澤瀉 90 克
- 白朮 90 克
- 蒼朮 90 克
製備方法:
- 將所有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末,混合均勻。
用法用量:
- 根據患兒的年齡和病情,取適量藥粉,用溫水或米湯調服。
- 服藥期間,宜忌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功效:
- 鱉甲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功效。
- 可治療小兒癥瘕、壯熱頭痛、嘔逆腹痛、寒熱、頭髮作穗,以及食癖、乳癖氣等疾病。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川大黃(銼,微炒),京三稜(微煨,銼),檳榔(各半兩),人參(去蘆頭),赤茯苓,柴胡(去苗。各三分),桂心(一分)
白話文:
鱉甲(一兩,塗上醋,烤到變成黃色,去掉裙襴),枳殼(用麩炒到微黃,去除果瓤),木香,川大黃(切碎,微炒),京三稜(微煨,切碎),檳榔(各半兩),人參(去除須根),赤茯苓,柴胡(去除苗,各三分),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癥瘕羸瘦鼠肉煎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二,去渣後溫服,一天服三次。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出自《聖惠》治療小兒癥瘕羸瘦的[鼠肉煎]方。
鼠肉(五兩,生用),鱉甲(三分,生用),甘遂(一分、末),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
鼠肉(250公克,生用)
-
鱉甲(15公克,生用)
-
甘遂(5公克,研成粉末)
-
陳橘皮(25公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瓤,烘烤)
上件藥,除甘遂末外並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下甘遂末勻攪。一、二百日兒奶癖,一日與服之盡半合;二、三歲兒,一日服盡一合;四、五歲兒,一日服盡二合。如利多即少服,看兒虛實與服之。如是利不止,煮大麥麵湯解;煮鼠肉汁作粥服之亦佳。
《聖惠》治小兒癥瘕,脅下堅硬如石,四肢黃瘦,不欲乳食。甘遂丸方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除了甘遂末之外,將藥材全部切碎,加入兩大碗水,煎煮到剩五分之一,去除渣滓,加入甘遂末,均勻攪拌。一、二百天大的嬰兒餵奶引起的疾病,一天服用半合;二、三歲的兒童,一天服用一合;四、五歲的兒童,一天服用二合。如果排便次數過多,就減少服用量。根據兒童體質虛實,適量服用。如果腹瀉不止,可用煮大麥麵的湯汁解毒;用鼠肉汁煮粥服用也不錯。
甘遂(煨令微黃),蕤仁(湯浸去皮,研入。各一分),雄黃(細研),丹砂,石膏(各細研,水飛),牡蠣(燒為粉。各半兩),麝香(半分,細研),巴豆(半分,去皮、心,絹囊盛,於淳酒中煮半日,取出焙乾)
白話文:
甘遂(用火微微烤至顏色變為淡黃色),蕤仁(用藥汁浸泡去除外皮,研成細粉。各佔一份),雄黃(細細研磨),丹砂,石膏(各研磨細膩,過濾水製成),牡蠣(燒成粉末。各半兩),麝香(半份,研磨細膩),巴豆(半份,去除外皮和中間組織,用絹布袋子盛裝,在烈酒中浸泡半天,取出後烘乾)
上件藥搗,羅為末,與巴豆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一丸,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癥瘕羸弱,不能乳食。鱉甲丸方
白話文:
把上段藥材研磨成粉末,和巴豆一起研磨均勻,加入蜂蜜和丸,丸子的大小如小米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藥,用粥服用,每天服用兩次。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服用量。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京三稜(微煨,銼),川大黃(銼碎,微炒),檳榔,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肉桂(去皴皮),柴胡(去苗),人參,桔梗(各去蘆頭),防葵(各一分)
白話文:
-
鱉甲:用醋塗抹,烤至黃色,去除裙襴。
-
京三稜:微火烘烤,然後研碎。
-
川大黃:切碎,微炒。
-
檳榔、郁李仁:各取半兩,用湯浸泡,去皮,微炒。
-
木香、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瓤,烘烤。
-
肉桂:去除粗糙的表皮。
-
柴胡:去除枝苗。
-
人參、桔梗:各去蘆頭。
-
防葵:取適量。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五、六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七丸,晚後再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癥瘕、腹痛、黃瘦。大黃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成綠豆大小的丸藥。五、六歲的孩子,空腹時以粥送服七丸,晚上再服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知母,牡蠣(燒為粉),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當歸(各半兩。銼,微炒),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3錢川大黃(切碎,微炒)、1錢知母、1錢牡蠣(燒成粉末)、1錢枳殼(用麩粉炒至微黃,去核)、1錢當歸(切碎,微炒)、1錢鱉甲(塗上醋炙至黃色,去裙邊和骨板)。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四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下五丸,晚後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以上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和勻,搓成綠豆大的丸劑。三、四歲的孩子,每次空腹時服用五丸,晚上再服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癥瘕百病,疳痼,腹脹,黃瘦,發歇不常,客忤疳痢,及吐逆不定,心腹多痛,及驚風天瘹等。
牛黃丸方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各種疾病,包括癥瘕、百病、疳痼、腹脹、黃瘦、發作不定、外感疳痢、以及嘔吐不止、心腹多痛、還有驚風和天瘹等症狀。使用牛黃丸方。
牛黃(細研),犀角(屑),木香,當歸(各微炒。各半兩),人參(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光明砂(細研,水飛過),檳榔(各三分),麝香(細研,一分),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巴豆(以淡漿水一碗大煮,盡去皮,出油,別研。各一分),代赭(二分),肉豆蔻(二枚,去殼),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牛黃(研磨成細粉末),犀牛角(研磨成屑末),木香,當歸(各炒至微熟。各半兩),人參(去除蘆頭),四川大黃(切碎,炒至微熟),光明砂(研磨成細粉末,用淨水過濾),檳榔(各三分),麝香(研磨成細粉末,一分),鱉甲(一兩,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襴),巴豆(用淡漿水煮至熟透,去除外皮,熬製出油,再研磨成細粉末各一分),代赭石(二分),肉豆蔻(兩粒,去除外殼),杏仁(二十粒,浸泡在熱水中,去除皮尖和雙仁,再用麩皮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百日以下兒,乳汁下一丸、二、三歲兒,空心粥飲下二丸。胸膈有病,吐出;在臟腑有病,即利出惡物為驗。後又得吃漿水粥一日,其利自止。五日至十日吃一服,永無滯結。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白話文:
以上所列的藥物,搗成粉末,混合均勻後,加入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一百天以下的嬰兒,以母乳送服一丸。二、三歲的兒童,空腹時以粥送服二丸。如果有胸膈疾病,服用後會吐出;如果有臟腑疾病,會排泄出有害物質,這是藥效的驗證。之後,再服用米湯粥一天,腹瀉就會自然停止。每隔五到十天服用一劑藥丸,就可以避免疾病的堆積。可以根據嬰兒的大小調整服用劑量。
硃砂(細研),杏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巴豆霜(半分),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犀角(屑,各半兩)
白話文:
硃砂(研磨至細膩狀),杏仁(各取一分,用湯浸泡,去除皮、尖端和雙仁,另行研磨至膏狀),巴豆霜(取半分),鱉甲(塗抹醋,並放入炙烤中加熱至呈黃色,去除裙邊和褶襴,研成碎屑),犀角(切成小塊,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杏仁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黃米大。百日兒乳汁下一丸;三、四歲兒薄荷湯下三丸。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食癥,或時寒熱,四肢黃瘦,不欲飲食。礞石丸方
白話文:
將上面這些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狀。加入巴豆和杏仁,一起研磨均勻,然後用蜜糖和丸成黃米粒大小的丸劑。一百天大的嬰兒用母乳送服一丸;三、四歲的兒童用薄荷湯送服三丸。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服用量。
礞石,乾薑(炮裂,為末),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巴豆(去心、皮,紙裹,壓去油),硇砂(各半兩)
白話文:
礞石:將礞石研磨成粉末。
乾薑:將乾薑炮裂後,研磨成粉末。
杏仁:將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和尖端,並將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
巴豆:將巴豆去心、去皮,用紙包裹,壓出油脂。
硇砂:將硇砂研磨成粉末。
以上五種藥材,各取半兩,混合均勻即可。
以上五味,研令細,以米醋一茶碗,煎如膏,次用:京三稜(微煨,銼),皂莢(去皮,塗酥炙令黃,去子),蓬莪朮(各一分)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中藥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一茶碗的米醋,煎熬成膏狀。接下來,再加入京三稜(稍微烘烤一下,然後切碎)、皁莢(去皮,塗上酥油烘烤至黃色,取出果核)、蓬莪朮(各取一份)等三種藥材。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所煎膏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茶清下一丸;兒稍大,臨時以意加之。(張渙方三稜煎,同治脾虛挾積。
《聖惠》治小兒食癥,寒熱羸瘦,不能飲食。宜服,防葵丸方
白話文:
將前述藥材搗碎,篩研成細末,以煎過的膏藥和成丸,丸子的大小如同綠豆。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一丸,用茶水送服;小孩稍微大一點,可以視情況增加丸數。(張渙方的三稜煎,用於脾虛夾積的治療。)
防葵,京三稜(微煨,銼。各半兩),肉豆蔻(去殼),木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麝香(各一分,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各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
防葵、京三稜(微火烘乾,切碎。各半兩)
-
肉豆蔻(去殼)
-
木香
-
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
-
麝香(各一分,研磨至細)
-
川大黃(切碎,微火炒過)
-
鱉甲(各一兩,塗醋後炙烤至黃色,去裙襴)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二、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食癥久不消,代赭丸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煉蜜調合成如綠豆大小的丸狀。三歲的小孩每次用粥湯送服五丸,一日服二次或三次。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食物積滯久不消化,名為代赭丸。
代赭(細研),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丁香(各半兩),黃連(去須),五靈脂,桂心(各一分),麝香(細研),膩粉(各一錢),蘆薈(二錢,細研)
白話文:
代赭(磨成細粉),巴豆(去皮、心,磨成粉,用紙包著、壓去油),丁香(各半兩),黃連(去掉根須),五靈脂,桂心(各一分),麝香(磨成細粉),膩粉(各一錢),蘆薈(兩錢,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當取下一切惡物為效。
《聖惠》治小兒食癥,吃食不得,四肢消瘦。宜服,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品搗碎,過篩成粉末,全部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成丸,像綠豆般大小。三歲的小孩空腹時,以稀飯服下兩丸。依據小孩的身高體重酌量增減,以排出所有污穢物為止。
木香,檳榔,京三稜(微煨,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當歸(銼,微炒),犀角(屑。各一分),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硃砂(細研,水飛過),代赭(各半兩,細研),巴豆(半分,去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木香、檳榔、京三稜(略微烘烤,切碎)、杏仁(用湯浸泡,去皮尖,取出果仁,用麩皮炒至微黃)、當歸(切碎,略微烘烤)、犀角(磨碎。各一份)、鱉甲(塗上醋,烤至黃色,去除裙襴)、硃砂(細研磨,用清水過濾)、代赭(各半兩,細研磨)、巴豆(半分,去掉心,研磨,用紙包起來壓出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三歲兒空心以暖水下三丸,晚再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食癥,大腸澀,心腹妨悶。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大麻仁,鱉甲(各三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防葵,法曲(炒微黃),白朮,青橘皮(各一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早晨以溫水下五丸。晚後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又方
京三稜(煨,銼為末),五靈脂(各半兩),巴豆霜(半分)
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茶清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菖蒲(末,半兩),巴豆(二十枚,去皮研爛,以頭醋一中盞熬成膏)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末,全部混合均勻,用煉蜜調和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劑。三歲的小孩在空腹時用溫水送服三丸,晚上再服用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劑量。
《聖惠方》治療小兒飲食積滯,大腸不通暢,心腹部不適的方劑——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大麻仁,鱉甲(各三分,塗醋烤至黃色,去除邊緣),防葵,法曲(炒至微黃),白術,青橘皮(各一分,湯浸後去白膜,烘乾)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末,用煉蜜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劑。三歲的小孩每天早晨用溫水送服五丸。晚上後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聖惠方》另一方
京三稜(煨熟,銼為末),五靈脂(各半兩),巴豆霜(半分)
將上述藥材全部研磨均勻,用醋煮面糊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在空腹時用清茶水送服二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調整劑量。
《聖惠方》另一方
菖蒲(研成末,半兩),巴豆(二十枚,去皮研爛,用一碗醋熬製成膏)
上件藥入巴豆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茶清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又方
膩粉(一錢),干胭脂(一分),巴豆霜(半分),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放入巴豆膏中,和成像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時,以清茶送服一丸。依照小孩的大小酌量增減藥丸數量。
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煎橘皮湯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積年厭食,並治血氣及癥塊。硇砂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材研磨均勻,用醋煮好的麵糊將藥材和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藥時,在空腹狀態下,用煎煮好的橘皮水送服兩丸。依據小孩的大小酌量增減服用量。
硇砂(半兩,細研),青礞石(細研),穿山甲(炙令黃焦),磁石(燒,醋淬七遍,搗碎研如粉),京三稜(微煨,銼),乾漆(搗碎,炒令煙出,赤石脂(細研。各一分),虻蟲(炒微黃,去翅足),水蛭(炒令微黃。各五十枚),巴豆(十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硃砂(半兩,研磨成細粉),青礬石(研磨成細粉),穿山甲(烤至黃金焦色),磁石(燒製,醋浸七遍,搗碎研磨成粉末),京三稜(微炒,銼成碎末),乾漆(搗碎,炒至冒煙,赤石脂(研磨成細粉。各取一份),虻蟲(炒至微黃,去翅足),水蛭(炒至微黃。各取五十枚),巴豆(十五枚,去皮、去芯,研磨,用紙包起來壓去油分)
上件搗,羅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小兒一丸。以燒蒸餅灰湯下,一復時後,取下惡物。若是血氣塊,當歸酒下,不過五服瘥。
《博濟方》:消癥瘕積聚,血結刺痛。木香硇砂煎丸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巴豆一起研磨均勻,用軟飯和成丸藥,大小如小豆。每服三丸,小兒一丸。用燒餅灰煮成的湯送服,服用一次後,取出病邪惡物。如果是血氣塊,可用當歸酒送服,服用五次即可痊癒。
木香,大黃(炮),荊三稜(生用),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之),官桂(去皮),筒子漆(炒),青橘皮(去白),蓬莪朮(炮),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一分),香墨(一指節大,細研),硇砂(半兩,以好醋一盞浸一宿,去砂石)
白話文:
木香、大黃(經過炮製)、荊三稜(生用)、巴豆(去皮膜,不榨出油來,細研磨)、桂皮(去皮)、筒子漆(炒過)、青橘皮(去白色)、蓬莪朮(炮製)、附子(炮製,去皮和臍)、乾薑(炮製,各一份)、香墨(一指節那麼大,細研磨)、硃砂(半兩,用好醋一盞浸泡一夜,去除砂石)
上將大黃末、荊三稜末、巴豆等三味,同於銀石器內,以好醋一升,煎一、兩沸;次入硇砂同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勻,再入臼,杵千百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傷冷食、冷酒、冷水,結聚腹內,氣塊痛,用乾薑湯或橘皮湯下;夾食傷寒,白湯下亦得;黏食不消成氣塊,即用煮麵湯下;食牛、羊、魚、鱉肉成氣塊不散,用所傷汁下;宿酒不消,酒下;血氣,當歸酒下;妊娠不服要轉,淡茶下;加至七丸。小兒三丸,常服一、兩丸。
張渙,大腹子湯,治症癖腹滿,小便不利方。
白話文:
將大黃粉、荊三稜粉、巴豆粉三味藥,一同放入銀器中,加入一升好醋,熬煮一、兩次。然後加入硃砂一起熬煮成膏狀,再加入其他藥末攪拌均勻,放入臼缽中搗一千到一千多次,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如果因為吃了冰冷的食物、酒、水,導致腹內積聚氣塊疼痛,可以用乾薑湯或橘皮湯送藥。如果因為吃了傷寒的食物,也可以用白湯送藥。如果食物黏膩不消化,變成氣塊,可以用煮麵湯送藥。如果因為吃了牛肉、羊肉、魚、鱉肉,造成氣塊不散,可以用所吃的肉的肉汁送藥。如果宿酒不消,可以用酒送藥。如果血氣不足,可以用當歸酒送藥。如果懷孕期間服用,不想要轉胎,可以用淡茶送藥。如果症狀較嚴重,可以加到七丸。小兒服用三丸,平常可以服用一、兩丸。
大腹皮(一兩,銼),檳榔,枳殼(麩炒,去瓤),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知母,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甘遂(一分,慢火煨令黃)
白話文:
- 大腹皮(一兩,銼):一種中藥,取自大腹子的樹皮,具有行氣止痛、消腫化瘀的功效。
- 檳榔:一種中藥,取自檳榔樹的果實,具有殺蟲、行氣、止咳化痰的功效。
- 枳殼(麩炒,去瓤):一種中藥,取自枳殼的果皮,經過炒炭、去瓤處理,具有行氣消積、寬中止痛的功效。
- 赤芍藥:一種中藥,取自芍藥的根部,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止痛緩急的功效。
- 人參(去蘆頭):一種中藥,取自人參的根部,經過去蘆頭處理,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
- 知母:一種中藥,取自知母的根莖,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生津的功效。
- 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一種中藥,取自陳皮的果皮,經過湯浸、去白處理,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 甘遂(一分,慢火煨令黃):一種中藥,取自甘遂的根莖,經過一分取量、慢火煨製至黃色的處理,具有瀉下積滯、行氣通便的功效。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聖效丹,治癖結、諸病久不瘥方。
白話文:
檳榔:一種中藥,來自檳榔樹的果實,有殺蟲、行氣、止咳化痰的效果。
枳殼(用麥麩炒過,去除瓤):一種中藥,取自枳殼的果皮,經過炒炭和去瓤的處理,能行氣消積、寬胸止痛。
赤芍藥:一種中藥,來源於芍藥的根部,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止痛緩急的作用。
人參(去除蘆頭):一種中藥,取自人參的根部,經過去蘆頭處理,能補氣益血、增強體質。
知母:一種中藥,來自知母的根莖,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生津的功效。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各半兩):一種中藥,取自陳皮的果皮,經過湯浸和去白的處理,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甘遂(取一分量,用慢火烤至變黃):一種中藥,來源於甘遂的根莖,經過一分量的精確取用和慢火烤至變黃的處理,有瀉下積滯、行氣通便的效果。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去渣後溫服。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張渙,《聖效丹》,用於治療癖癥結聚、長期未愈的各種病症。
當歸(洗、焙乾),木香,好硃砂(細研,水飛),桂心(各一兩),甘遂(慢火煨令黃),京三稜(炮,乘熱銼),鱉甲(各半兩。塗酥炙黃,去裙襴。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蕤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別研),巴豆(三七個,去皮心、膜,絹袋盛,用好酒煮一宿,取出別研)
白話文:
當歸(洗乾淨,焙乾),木香,上等硃砂(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桂心(各一兩),甘遂(用文火煨至黃色),京三稜(炮製後,趁熱切碎),鱉甲(各半兩,塗抹酥油,炙烤至黃色,去除裙襴。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備用),麝香,蕤仁(各一分,用水浸泡,去除表皮,另外研磨),巴豆(三七個,去除表皮、芯、膜,用絹袋盛裝,用好酒煮一夜,取出另外研磨)
上件都拌勻,都研細,用黃蠟六兩慢火熔,同諸藥攪成膏,如黍米大。每服,未周晬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溫米飲下,乳食後。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把上記所有藥物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細末,用六兩黃蠟以慢火熔化,然後將藥物混合攪拌成膏狀,使之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未滿一歲的嬰兒服用一粒;兩到三歲服用兩粒;四到五歲服用三粒;六到七歲服用五粒;十歲以上服用七粒,用溫熱的米湯送服,飯後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用量。
《惠眼觀證》,雙參飲子本名胡黃連飲子)
白話文:
《惠眼觀證》的雙參飲子,原本名稱為胡黃連飲子。
人參,胡黃連,枇杷葉(拭去毛),乾葛,甘草,元參,麥門冬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兩、三沸,去滓,旋旋與吃。
白話文:
-
人參:一種具有多種藥用價值的植物,常被用於補氣養元。
-
胡黃連:一種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等疾病。
-
枇杷葉:枇杷樹的葉子,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
-
乾葛:葛根的乾燥根莖,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發熱口渴、糖尿病等疾病。
-
甘草:一種具有補氣養陰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咳嗽、氣虛等疾病。
-
元參:一種具有滋陰清熱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口渴等疾病。
-
麥門冬:一種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燥咳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