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15)
卷第十八 (15)
1. 瘡疹初出第四
《聖惠》:小兒未與疏轉,急服,紫草飲子方,。
上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沃,便以物合定,勿令紫草氣出。量兒大小,溫溫服半合至一合。
服此藥瘡子雖出,亦當輕爾。(諸方書莫不以服紫草為先。)
《聖惠》治小兒疹痘欲令速出。宜用胡荽酒方。(《疹痘論》、《萬全方》、董汲法同。)
上用胡荽三兩,細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頂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於面。錢乙用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四兩,再煎。又云: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闢去汗氣,瘡疹出快。瘡疹忌外人及穢濁之物,雖不可受風冷,然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並虛涼處坐臥。
《聖惠》治小兒臟腑伏於熱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干立,或時額多微熱。宜服生油方。《疹痘論》及《萬全方》同。
上用生油一小盞,以人體熟水一小盞,旋旋傾熟水入油盞內,不住手以杖子打攪,(《疹痘論》云:以楊柳枝攪。)直候入熟水盡,更打令勻如蜜即止。夜臥時,三歲前至百日及一晬內,每服二蜆殼。五歲至七歲,每服三蜆殼。十五歲以前,每服三大蜆殼至半合。直至大人,每服一合至二合。
量大小增減與服之。服後良久,令臥少時。服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疹痘不生也。《萬全方》云:扁鵲論可先以油劑服之,行解;四肢熱極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熱毒太盛。
白話文:
《聖惠方》提到,如果小孩還沒開始疏散體內的邪氣,要趕快服用紫草飲子。
這個方子的做法是,用二兩紫草切細,用一大碗滾燙的開水沖泡,然後立刻蓋上,不要讓紫草的氣味跑掉。依照小孩的年紀大小,溫熱地服用半個到一個小量杯。
服用這個藥後,即使疹子出來,也會比較輕微。(許多醫書都認為應該先服用紫草。)
《聖惠方》還提到,治療小孩疹子痘子想讓它快點發出來,可以用胡荽酒。做法和《疹痘論》、《萬全方》、董汲的方法相同。
這個方子的做法是,用三兩胡荽切細,用兩大杯酒煎煮到滾,把滾燙的酒倒入胡荽中,立刻蓋上,不要讓氣味跑掉,等冷卻後去除藥渣。然後輕輕地從頭頂開始,噴在背部、脊椎、兩腿、胸部和腹部,不要噴到臉上。錢乙的方法是用兩杯好酒煎煮一兩次,加入四兩胡荽,再次煎煮。還說:病人的左右要常放胡荽,這樣可以去除汗味,讓疹子發得快。疹子很忌諱外人和髒東西,雖然不能吹到風,但也不可以捂太緊,要讓衣服穿得合適,在通風涼爽的地方坐臥。
《聖惠方》提到,治療小孩體內臟腑潛伏熱毒,還沒形成疹子痘子的狀況。如果四肢感覺稍微發熱,食慾好像變差,頭髮豎起來,或是額頭有時微微發熱,可以服用生油。做法和《疹痘論》及《萬全方》相同。
這個方子的做法是,用一小杯生油,一小杯涼開水,慢慢將涼開水倒入油中,不停地用棒子攪拌(《疹痘論》說:用楊柳枝攪拌),直到涼開水完全融入油中,再繼續攪拌,直到均勻像蜂蜜一樣就可以了。晚上睡覺時服用,三歲以下到一百天或一歲以內的,每次服用兩個蜆殼的量。五歲到七歲的,每次服用三個蜆殼的量。十五歲以前的,每次服用三個到半個小量杯的量。成年人每次服用一個到兩個小量杯的量。
依照小孩的大小增減藥量服用。服用後過一段時間,讓小孩稍微躺一下。服用三到五次,大小便會通暢,四肢發熱會消退,疹子痘子就不會發出來。《萬全方》說:扁鵲認為可以先服用油劑,來疏通;如果四肢發熱很嚴重或是疹子痘子已經出來,就不可以用油劑。可以服用平和的湯藥來治療肝臟,解除敗熱,以防止熱毒太盛。
2. 瘡疹已出未出第五
宋秦,承祖方,治瘡疹漸作,身熱似傷寒候,只耳尖腳稍冷,或腹痛者,是瘡疹。
上用蟬蛻二十一個,洗去泥,為末。用水一盞,慢火煎至七分,去滓,量大小溫服。如覺瘡疹已出,便依前服三、五次。若冷服,即有瘡痕。若不是瘡疹候,誤服無害。
晉中書令王珉治傷寒時氣熱毒。豌豆瘡方
上用樺皮木銼,煎汁溫服取安。
《千金》治發豌豆瘡方。
上以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仙人水鑑》治豌豆瘡方。
乾漆,人中白,尾松灰(各少許),牙硝(一分)
上同研令細。空心冷漿水調下半錢,以吐為度,再服一錢,得利三兩行,其瘡自除。神效。
《仙人水鑑》:小兒患豌豆瘡,眾醫不瘥,服者神妙。
天麻,甘草(各一寸),發灰,黃丹(熬。各一分),馬牙硝(三分),五色豆(各七粒),黃鹽(一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
上一十一味搗為散。空心取一錢,冷水調服。利下,瘡隙瘥。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上用發灰飲汁服三錢匕。
《藥性論》:去小兒豌豆瘡方。
上用臘月兔肉作醬食。
《藥性論》又方
上用臘月兔毛煎湯,洗豌豆瘡,及以毛敷,甚良。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出後,咳逆脅痛,吃食不下。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大青,川升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苦竹葉一七片,豉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三服,日三、四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犀角散方
犀角,川大黃(銼碎,微炒),桑根白皮(銼),鈞藤,甘草(炙微赤,銼),麻黃(去根節。各一分),龍膽(去蘆頭,半分),石膏,栝蔞瓤,黃耆(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瘡子退後,
濃磨犀角水塗之更良。錢乙附方同治瘡疹太盛,令不入眼,名調肝散。
《博濟方》:治瘡疱將出,未能勻遍,透肌解毒。必勝散
上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杵為細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與服。如瘡疹已出,更與服,亦妙。(《疹痘論》必勝散同。)
《靈苑》治時行豌豆瘡及赤瘡、疹子。未發令內消,已發者解利毒氣,令不太盛。玳瑁湯方
生玳瑁,生犀(各以冷水磨濃汁二合)
上同攪令勻。每服半合,微溫服,一日四、五服為佳。
《養生必用》:小兒瘡疹始作與傷寒相類,頭痛憎寒壯熱。疑似之間,先與解肌湯。已發未發皆可服。又名,升麻湯
升麻,白芍藥,乾葛,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甚即連夜服。貧家緩急亦可湯點眼。身心煩熱,即溫服。寒多即熱服(《必用方》、《疹痘論》、《活人書》、《全生指迷論》、董汲方皆同。)
白話文:
[瘡疹已出未出第五]
宋朝秦承祖的藥方,治療瘡疹剛開始發作,身體發熱像傷寒的症狀,只有耳尖、腳尖有點冷,或者肚子痛,這就是瘡疹。
使用蟬蛻二十一個,洗去泥土,磨成粉末。用水一碗,用小火煎到剩七分,去掉藥渣,看病患大小,溫服。如果覺得瘡疹已經發出來了,就照著之前的服法再服三到五次。如果放冷了再喝,就會留下瘡疤。如果不是瘡疹的症狀,誤服也沒有害處。
晉朝中書令王珉治療傷寒時氣熱毒,用的豌豆瘡藥方:
用樺樹皮刨成細末,煎汁溫服,就能痊癒。
《千金方》治療發豌豆瘡的藥方:
讓小孩接觸婦女的月經水,用月經水和水混合洗澡。
《仙人水鑑》治療豌豆瘡的藥方:
乾漆、人中白、松樹尾部燒成的灰(各少許),牙硝(一分)
把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細末。空腹用冷漿水調服半錢,以吐出來為度,再服一錢,如果能拉肚子三兩次,瘡就會自己消退。非常有效。
《仙人水鑑》說:小孩子得了豌豆瘡,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吃了這個藥方,效果很神奇。
天麻、甘草(各一寸),頭髮灰、黃丹(熬過。各一分),馬牙硝(三分),五色豆(各七粒),黃鹽(一分。陶隱居說:北海的黃鹽,草粒粗大,可以用來做醃魚和醃菜)。
把以上十一味藥搗成散劑。空腹取一錢,用冷水調服。如果能拉肚子,瘡就會痊癒。
《子母秘錄》治療小兒斑瘡、豌豆瘡:
用頭髮燒成的灰,用湯汁調服三錢匕。
《藥性論》:去除小兒豌豆瘡的藥方:
用臘月兔肉做成醬食用。
《藥性論》又一個藥方:
用臘月兔毛煎湯,洗豌豆瘡,或者用兔毛敷在瘡上,效果很好。
《聖惠方》治療小兒疹痘瘡發出來後,咳嗽、胸脅痛、吃不下東西。赤茯苓散藥方:
赤茯苓、炙甘草(稍微烤過,切碎)、大青、川升麻、麩炒過的枳殼(微黃,去除內瓤。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把以上藥材搗碎,用粗篩子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加入苦竹葉一到七片,豆豉三十粒,煎到剩五分,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服用,一天服用三到四次。看孩子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方》治療小兒疹痘瘡和紅色瘡子。犀角散藥方:
犀角、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桑樹根白皮(切碎)、鈞藤、炙甘草(稍微烤過,切碎)、麻黃(去除根部和節。各一分),龍膽(去除蘆頭,半分),石膏、栝蔞瓤、黃耆(切碎。各半兩)。
把以上藥材搗碎,用粗篩子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中碗,煎到剩三分,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根據孩子大小酌情增減用量。瘡子消退後,用濃磨的犀角水塗抹患處,效果更好。錢乙的附方,同樣治療瘡疹太過旺盛,導致無法進入眼睛,稱為調肝散。
《博濟方》:治療瘡疱將要發出,但還沒均勻遍布全身,要使其透出皮膚並解毒。必勝散:
用牛蒡子,不限數量,炒熟後,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荊芥二穗,用水一碗,一起煎到剩七分,放溫後服用。如果瘡疹已經發出來了,再服用,效果也很好。(《疹痘論》的必勝散也是一樣的。)
《靈苑》治療流行性豌豆瘡、紅色瘡和疹子。沒發作的使其內消,已發作的使其解毒,不讓病情太嚴重。玳瑁湯藥方:
生玳瑁、生犀(都用冷水磨成濃汁二合)
把以上藥汁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半合,稍微加熱後服用,一天服用四到五次最好。
《養生必用》:小兒瘡疹剛開始發作時,症狀和傷寒相似,頭痛、怕冷、高熱。在懷疑之間,先服用解肌湯。無論是已經發作還是還沒發作都可以服用。又名,升麻湯:
升麻、白芍藥、乾葛、炙甘草(各等分)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到剩七分,去掉藥渣後溫服。一天服用三次,病情嚴重就連夜服用。貧困人家緊急時也可以用湯點眼睛。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就溫服。如果怕冷,就熱服。(《必用方》、《疹痘論》、《活人書》、《全生指迷論》、董汲的藥方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