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41)
卷第二十二 (41)
1. 丁奚第九
《嬰孺》治小兒羸瘦,不生肌,食飲不多,腹大,面目痿黃,不長。主百病。鱉甲丸方
鱉甲(炙),桂心(各三分),大黃(五分),人參,前胡,茯苓,乾地黃,芍藥,乾薑(各二分),黃芩(一分半),䗪蟲(十枚。炙)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丸,日進三服。量與之佳。
《嬰孺》,芍藥丸,治小兒百病,有寒熱,大腹,食不消化,不生肌肉,痿痹方。
芍藥,茯苓,大黃(各五分),柴胡(四分),鱉甲(三分,炙),桂心(二分),人參(一分,一方二分)
上為末,蜜丸。三歲以下服三小豆大,不知加之;七、八歲三桐子大,不知加之。若腹堅大者,加鱉甲一分;渴者,加栝蔞二分。病甚者服二十日效。已試大良。一方有杏仁二兩,人參三分。
《嬰孺》治新生少小兒客忤所中,驚癇發熱,哺乳不消,中風反掣,口吐舌,卒疰逢忤,面青,目上搖,腹滿丁奚,羸瘦頸交,三歲不能行。麝香紫雙丸方
麝香,黃連,丹砂,烏賊魚骨,桂心(各一兩),雄黃,附子(炮,去皮臍),牛黃(各二兩),特生礜石(半兩。燒),赤足蜈蚣(一條。炙),巴豆(六十粒。去皮、心,入絹袋子,內灰,煮半日)
上為末,蜜和,杵三千下,垍合密收,勿令燥泄。兒生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服二黍大;四十日至百日服二麻子大;一歲、三歲以意增之,大其丸子。兒雖小而宿實甚者,當加丸子,不必依此例也。巴豆別研入藥內。
《嬰孺》治小兒不生肌肉,丁奚大腹,食不消。芍藥丸方
芍藥,大黃(各一兩),桂心(二兩),茯苓,柴胡(各四兩)
上為末,蜜和杵熟。一歲,大豆許二丸,不知稍加之,食後服。煉蜜須三、五沸用。
《嬰孺》治小兒傷食,失衣當風,溫冷水浴,苦腹大丁奚,時利,寒熱如瘧,不欲飲食,不生肌及消羸不欲動搖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大黃,黃耆,苦參(炒),芎,礜石(煅),甘草(炙。各三分),半夏(洗),遠志(去心),黃芩(各二分),硝石(四分)
上為末,蜜丸黑豆大。先食服三丸,四歲桐子大三丸,量與之。
《嬰孺》治腹中有熱滿,不思飲食;及大小便不利,若苦腹痛,癖便膿血、下重,丁奚大腹痛,脫肛,脅下有痞方。
狼毒(二分),附子(一個,炮),川椒(汁),巴豆(去皮。各四分)
上為末,以飴丸茱萸大。茶飲下一丸,天明及日一再服一丸,數服消痞下食,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堅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慒慒煩悶,發時時寒熱,五臟虛脹,腹中㽲痛,常若下痢。八痞丸方
蜀漆(七分),細辛(四分),龍膽(五分),乾薑(二分),附子(四分。炮),牡丹,虻蟲(疑是䗪蟲非虻蟲),蝟頭(酒浸,炙黃),曾青(無曾青,空青代之),桂心(各三分)
白話文:
[鱉甲丸] 治療小兒身體虛弱消瘦、不長肌肉、食慾不佳、肚子大、臉色萎黃、發育遲緩等各種疾病。
- 藥材:炙鱉甲、桂心各3份,大黃5份,人參、前胡、茯苓、乾地黃、芍藥、乾薑各2份,黃芩1.5份,炙䗪蟲10個。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3丸,一天服用3次,可根據情況適量增減。
[芍藥丸] 治療小兒各種疾病,包括寒熱交替、肚子大、消化不良、不長肌肉、四肢痿軟麻木等症狀。
- 藥材:芍藥、茯苓、大黃各5份,柴胡4份,炙鱉甲3份,桂心2份,人參1份(另一配方為2份)。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藥丸。
- 用法:三歲以下的兒童每次服用3粒綠豆大小的藥丸,若無效果可逐漸增加劑量;七、八歲的兒童每次服用3粒桐子大小的藥丸,若無效果可逐漸增加劑量。如果腹部堅硬腫大,可加入1份鱉甲;如果口渴,可加入2份栝蔞。病情嚴重的,服用20天可見效。此方療效已驗證非常好。另一個配方加入2兩杏仁和3份人參。
[麝香紫雙丸] 治療新生兒或幼小兒童因外邪侵襲引起的驚嚇、癲癇、發燒、哺乳不消化、中風導致手腳抽搐、口吐舌頭、突然中邪、面色青紫、眼睛上翻、肚子脹大如鼓(丁奚)、身體消瘦、脖頸僵硬、三歲還不能走路等症狀。
- 藥材:麝香、黃連、丹砂、烏賊骨、桂心各1兩,雄黃、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牛黃各2兩,燒製過的礜石0.5兩,炙過的赤足蜈蚣1條,巴豆60粒(去皮、心,用絹袋包好,放入灰中煮半天)。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搗杵三千下,密封保存,避免乾燥散失。
- 用法:新生兒出生十天、二十天、三十天,每次服用2粒黍米大小的藥丸;四十天到一百天,每次服用2粒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到三歲,可酌情增加藥丸劑量。如果孩子雖然年紀小但體內積滯較多,應當增加藥丸劑量,不必拘泥於上述規定。巴豆要另外研磨成粉末加入藥中。
[芍藥丸] 治療小兒不長肌肉、肚子脹大如鼓(丁奚)、消化不良等症狀。
- 藥材:芍藥、大黃各1兩,桂心2兩,茯苓、柴胡各4兩。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搗熟。
- 用法:一歲兒童每次服用2丸大豆大小的藥丸,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劑量。飯後服用。蜂蜜需要熬煮三到五次。
[複方丸] 治療小兒因飲食損傷、受寒風吹襲、洗冷熱水澡等原因引起的腹脹如鼓(丁奚)、時常腹瀉、寒熱交替如瘧疾、食慾不振、不長肌肉、身體虛弱不願活動等症狀。
- 藥材:人參、麥門冬(去心)、大黃、黃耆、炒苦參、芎、煅礜石、炙甘草各3份,洗半夏、遠志(去心)、黃芩各2份,硝石4份。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黑豆大小的藥丸。
- 用法:先吃飯後服用,每次服用3丸,四歲兒童每次服用3丸桐子大小的藥丸,可根據情況適量增減。
[複方丸] 治療腹中有熱脹滿、不思飲食、大小便不暢、腹痛、痢疾膿血、便意頻繁、肚子脹大如鼓(丁奚)、脫肛、脅下有硬塊等症狀。
- 藥材:狼毒2份,炮製過的附子1個,川椒汁、去皮巴豆各4份。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飴糖調製成茱萸大小的藥丸。
- 用法:用茶水送服1丸,天亮和白天再各服用1丸,多次服用可消除腹部硬塊、促進消化,一天可服用3次。
[八痞丸] 治療小兒腹部堅硬腫塊、面色發黃、身體消瘦、肚子脹大如鼓(丁奚)、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不長肌肉、心中煩悶不安、時常發冷發熱、五臟虛弱腫脹、腹痛、經常腹瀉等症狀。
- 藥材:蜀漆7份,細辛4份,龍膽5份,乾薑2份,炮製過的附子4份,牡丹、疑似為䗪蟲的虻蟲、酒浸後炙黃的蝟頭、疑似為空青的曾青、桂心各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