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11)
卷第二十九 (11)
1. 熱痢第四
(亦名赤痢)
《巢氏病源》小兒熱痢候:小兒本挾虛熱而為風所乘,風熱俱入於大腸而利,為熱,是水穀利。而色黃者為熱痢也。
《巢氏病源》小兒赤痢候:小兒有挾客熱入於經絡,而血得熱則流散於大腸,腸虛則泄,故赤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痢候歌:
赤痢先看眼不開,定知熱發有從來。唇紅面赤瘡穿口(一云舌白唇紅瘡滿口),一日之間痢百回。滴瀝腹中加刺痛,難餐胃閉食全乖。此時脾熱(一云:服毒)因云極,請細消許妙藥材。
此是熱積所致也。當去其積,涼胃調氣進飲食,治痢慎勿令藥大熱,熱則發汗作腫多困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痢候歌一同,後云:此候醫人將熱藥與服,至目閉唇紅,不通飲食,或下血痢至損命,切不得用熱藥,宜服開胃解脾毒藥,如此調治三、五日即安。
《葛氏肘後》治赤痢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方。
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兩)
上水七升,煮去滓,服三合。量兒大小增減。七合止,日三服。
《千金》治小兒熱痢方。
上煮木瓜葉飲之。
《千金》治少小熱痢不止,梔子丸方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仙人水鑑》孩兒一月之內,下痢如血方。
急須求取黃雌雞,大腹煎湯煮,莫疑。更取牙硝一兩末,充餐立救乳前兒。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子芩湯方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八分),黃柏,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圖經》治熱毒下痢方。
上用蜀葵葉,炙與小兒食。
《聖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梔子仁散方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微炙,銼),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體瘦,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須),知母,葳蕤(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日三、四度,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痢,體瘦,口乾煩躁,不欲乳食。栝蔞根散方
枯簍根,白茯苓,知母,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黃柏(微炙,銼。各半兩),人參(去蘆頭,三分),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也叫做赤痢)
《巢氏病源》說,小兒熱痢的症狀是:小兒原本體內就有虛熱,又被風邪侵襲,風邪和熱邪一起進入大腸,導致腹瀉,這就是熱痢,排出的糞便像水一樣,如果顏色是黃色的,那就是熱痢。
《巢氏病源》又說,小兒赤痢的症狀是:小兒體內有外來的熱邪進入經絡,血液受到熱邪影響,散佈到大腸,大腸虛弱就會導致腹瀉,所以會排出帶血的痢疾。
《石壁經》中提到三十六種內赤痢的歌訣:
赤痢初期若發現眼睛睜不開,一定是熱邪發作。嘴唇紅、臉色紅,口內長瘡(也有說法是舌頭白、嘴唇紅、滿口長瘡),一天之內腹瀉數百次。腹中滴滴答答地絞痛,難以進食,胃口閉塞。這是因為脾胃熱到極點(也有說是中毒),要仔細選用能消解熱積的良藥。
這都是因為體內熱積聚所導致的。應該清除熱積,清涼腸胃,調理氣息,促進飲食。治療痢疾要小心不要用太熱的藥,太熱會發汗,導致身體腫脹,更加難受。
《小兒形證論》中描述了四十八種疾病,其中赤痢的歌訣與前述相同,後面提到:這種病,如果醫生用熱藥治療,會導致眼睛閉合、嘴唇紅腫、無法進食,甚至會下血痢而喪命,絕對不能用熱藥,應該服用能開胃解毒的藥,這樣調理三五天就會痊癒。
《葛氏肘後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赤痢下膿,小兒得了此病三日內會死亡的方子:
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兩)
用水七升煮,去渣,服用三合。根據孩子大小增減用量。用到七合就可以停止,每天服用三次。
《千金方》中記載了治療小兒熱痢的方子:
用水煮木瓜葉來飲用。
《千金方》中還記載了治療小兒熱痢不止的梔子丸方: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烤黑)
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服用五丸,每天三次,晚上兩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稍微加量到十丸。
《仙人水鑑》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嬰兒出生一個月內,下痢如血的方子:
趕快找一隻黃色的母雞,用其腹部煎湯煮,不要懷疑。再取牙硝一兩磨成粉,充當食物,馬上就能救活吃奶的嬰兒。
《外臺秘要》引用《古今錄驗》記載治療小兒熱痢的子芩湯方: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碎,八分),黃柏,甘草(炙過。各四分)
將以上六味藥切碎,用水兩升煮成一升,分次服用效果很好。
《圖經》記載治療熱毒下痢的方子:
用蜀葵葉烤熟,給小孩吃。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渴,小便赤黃,不想吃飯的梔子仁散方:
梔子仁,當歸(切碎,稍微炒過。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稍微烤過,切碎),黃連(一兩,去除鬚根,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每次用粥水調服半錢,每天服用三四次。根據孩子大小增減用量。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肌瘦的犀角散方:
犀角(磨成粉),黃芩,地榆(稍微烤過,切碎),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除鬚根),知母,葳蕤(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粗粉。每次用一小杯水煎一錢,煎至五分,去渣。根據孩子大小,每天分三四次溫服。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熱痢,身體消瘦,口乾煩躁,不想吃奶的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白茯苓,知母,黃芩,地榆(稍微烤過,切碎),甘草(烤至微紅,切碎),黃柏(稍微烤過,切碎。各半兩),人參(去除蘆頭,三分),赤石脂(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粗粉。每次用一小杯水煎一錢,煎至五分,去渣。不論時間服用。根據孩子大小分次減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