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2)
1. 膈熱第二
(亦名壅熱)
太醫局,涼膈散,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頜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膈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太醫局的涼膈散,用於治療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暈,嘴脣乾裂、咽喉乾燥,舌頭腫大、喉嚨閉塞,眼睛發紅,鼻樑、臉頰結塊變硬,口腔和舌頭生瘡,痰液多而排不出來,鼻涕和唾液濃稠黏膩,睡覺不安穩,說胡話神情狂妄,腸胃乾燥便祕,大便和小便都不通暢,一切風火鬱結、膈熱的症狀,都很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川大黃(銼),朴硝,甘草(爁。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去土用葉),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白話文:
四川大黃(切碎),朴硝,甘草(烤焦。各0.6千克),山梔子仁,薄荷(去掉泥土,只用葉子),黃芩(各0.3千克),連翹(0.75千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白話文:
先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一杯水,放入七片竹葉,少許蜂蜜,一起煮到七分熟,過濾掉渣滓,飯後溫服。小兒可以服用半錢,隨著年齡增長而調整劑量,拉肚子時服用。
太醫局,龍石散,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每用少許摻貼患處,咽津。小兒瘡疹毒氣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後用此藥摻貼,立效。
白話文:
太醫院有龍石散這種藥,可以治療成人、小孩胸膈阻塞、鬱熱,嘴巴、舌頭生瘡,還有咽喉腫塞,疼痛而難受。每次使用少量的藥粉塗抹在患處,吞嚥唾液。小孩生瘡疹,毒氣攻入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塗抹,之後再使用這種藥塗抹,效果顯著。
硃砂(飛,研,二兩),生腦子(研,一分),寒水石(燒通赤,二斤)
上為末。每日五、七次用,夜臥摻貼妙。
白話文:
硃砂(研磨後,共二兩),生腦子(研磨後,共一分),寒水石(燒至通紅後,共二斤)
太醫局牛黃,涼膈丸,治風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乾多渴,唇焦咽痛,頜頰赤腫,口舌生瘡。
白話文:
太醫院的牛黃涼膈丸可以治療風痰壅滯,痰飲積聚,頭痛面紅,心煩氣躁,痰涎壅塞,咽喉腫痛,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口乾舌渴,嘴脣乾燥咽喉疼痛,頜頰紅腫,口舌生瘡等症狀。
牛黃(一兩一分,研),甘草(十兩,銼,爁),寒水石粉,牙硝(枯過,細研),石膏(細研。各二十兩),紫石英(細研水飛),腦麝(研。各五兩),牛膽制天南星(七兩半)
白話文:
-
牛黃(一兩一分,研磨成粉末)
-
甘草(十兩,切碎,燒焦)
-
寒水石粉(研磨成粉末)
-
牙硝(曬乾後,研磨成細粉)
-
石膏(研磨成細粉,各二十兩)
-
紫石英(研磨成細粉,水飛)
-
腦麝(研磨成粉末,各五兩)
-
牛膽制天南星(七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溫薄荷人參湯嚼下,食後服。小兒常服半丸,治急驚一丸,並用薄荷水化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並用蜂蜜製成藥丸。每兩藥材製成三十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藥丸,先將薄荷與人參煎煮成溫熱的湯,然後將藥丸放入湯中溶解後嚼服,服用時間應在飯後。小孩通常服用半顆藥丸,如果要治療急驚症,則需服用一顆藥丸,並且用薄荷水將藥丸化開後服用。
太醫局,甘露丸,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療中暑解熱毒方。
白話文:
太醫局的甘露丸,治療成人及小兒風熱痰熱,心臟和橫膈膜煩躁不安,夜裡睡覺不踏實,說胡話、狂妄;眼睛發紅、鼻子出血,嘴乾咽乾。治療中暑解熱毒的藥方。
寒水石粉(二斤),馬牙硝(枯過,三兩),甘草(炙,銼,一兩),鉛白霜,龍腦(各三分)
白話文:
寒水石粉(兩斤),馬牙硝:(經過乾燥)三兩,甘草(經過炙製,切碎)一兩,鉛白霜,龍腦(各三分)
上為細末,用糯米粉為糊,丸如彈子大。每服用生薑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兒一丸分五服,食後。
太醫局,硃砂丸,鎮心神、化痰涎、利咽嗝、止煩渴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粉加水加熱調成糊狀,將藥粉混入糯米糊中,搓成如彈珠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使用生薑加蜂蜜調成水,將藥丸磨成半丸服用。也可以使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如果是兒童服用,則將一丸藥分成五次服用,在飯後服用。
硃砂(飛研,五十兩),寒水石(燒通赤,研,四兩),腦子(研),牙硝(枯研。各一兩),梅花腦子,麝香(各研半兩),硼砂(一分,研),甘草(五斤,浸汁熬成膏子)
白話文:
硃砂(先研磨,再飛練,共五十兩),寒水石(燒到通紅,研磨,四兩),腦子(研磨),牙硝(曬乾研磨,各一兩),梅花腦子,麝香(各研磨半兩),硼砂(一分,研磨),甘草(五斤,浸泡後熬煮成膏狀)
上研勻,用甘草膏和。每兩作一百丸,每服一丸,含化。小兒夜多驚啼,薄荷水化下一丸。
茅先生小兒,牛黃膏,治膈熱及諸熱,鎮心解毒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和甘草膏混勻。每兩藥粉做成100粒藥丸,每次服用一粒,慢慢含化。如果小兒夜間哭鬧不停,可以用薄荷水化開一粒藥丸給他服用。
川鬱金(半兩,用皂角三寸,巴豆七粒,水一碗,銚白煮乾,不用皂角、巴豆),馬牙硝,甘草(炙。各半兩),硃砂(一錢),硼砂,寒水石(各一分),腦麝(隨意入)
白話文:
川鬱金(半兩,與皁角三寸、巴豆七粒、水一碗一起,在白色的瓷器容器中煮乾,不用皁角和巴豆),馬牙硝、甘草(炙。各半兩),硃砂(一錢),硼砂和寒水石(各一分),腦麝香(適量)。
上件為末,煉蜜為膏○許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熟水化下。
《良方》解暴熱、化涎、涼膈、清頭目。龍膽丸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膏狀,做成適量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麥門冬煮的水溶解後服用。 根據《良方》記載,這種藥可以緩解急性的熱症、化痰、清涼胸膈、清新頭腦和眼睛。這是龍膽丸的效用。
草龍膽,白礬(燒沸定。各四兩),天南星,半夏(各二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漿水、雪水中拌,同煮三五沸,焙乾取。各秤二兩)
白話文:
草龍膽、白礬(燒沸用器皿裝好,各四兩)、天南星,半夏(各二兩半,浸水切片,用漿水、雪水中拌,一起煮三四沸,焙乾後秤重取用,各二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臘茶清下,食後臨臥。麵糊須極稀,如濃漿可也。應痰壅膈熱、頭目昏重,服之頓清。嶺南瘴毒,才覺意思昏悶,速服便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凡上壅熱涎諸證,悉可服。小兒尤食。
《張氏家傳》,龍腦飲,治小兒上膈壅熱,目赤多淚方。
白話文:
將材料磨粉成細末,和麵糊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30粒,用臘茶清送服,在飯後睡覺前服用。麵糊一定要極為稀薄,像濃稠的漿即可。適用於痰多阻塞隔膜和熱氣上衝的症狀,頭昏腦脹,服用後立即清醒。嶺南瘴氣之毒,才感覺到頭昏腦漲,趕快服用就能解除不適。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凡是因熱氣上壅導致的諸多症狀,都可以服用。小兒也適合服用。
川鬱金(半兩,炮),牙硝(一兩,別研),肉桂(生),甘草(炙),白蒺藜(炒,去皮。各一分)
白話文:
川鬱金(半兩,經過炮製),牙硝(一兩,另外研磨),肉桂(生),甘草(炙),白蒺藜(炒製,去除外皮,各一分)
上件五味為末。用薄荷蜜水調下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加減,食後臨臥,日進三、二服。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薄荷蜂蜜水送服,服用重量約為半錢或一字。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在每次吃飯後跟睡覺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或兩次。
《莊氏家傳》初夏上焦壅熱方。
鉤藤,紫河車,白芍藥(等分)
上為粗末。每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冷服夜臥。
《莊氏家傳》老張萬回小兒方,洗心經,退膈熱。牛黃散子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提到的初夏上焦壅熱方如下: 鈎藤、紫河車、白芍(等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一錢,加入六分水煎煮至四分,濾去藥渣,待涼後在晚上睡覺前服用。 另外,《莊氏家傳》還提到了老張萬回小兒方,用於清洗心經和退膈熱的是牛黃散子。
牛黃(一分),胡黃連(三兩),大黃(一兩半),甘草(炙),犀角(末。各半兩)
白話文:
-
牛黃(一點七五公克)
-
胡黃連(六公克)
-
大黃(三公克)
-
甘草(炒過的,三公克)
-
犀角(磨成粉的,三公克)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薄荷溫水調下。
《莊氏家傳》小兒鎮心涼膈。硃砂膏方
硃砂,甘草(各半錢),龍腦(半分),人參(一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字的量,用薄荷溫水調和後服用。 《莊氏家傳》中提到的小兒鎮心涼膈的硃砂膏配方如下: 需要硃砂和甘草各半錢,龍腦半分,人參一分。
上件搗為末,滴水為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或竹葉湯調下。
白話文:
把前面的藥材搗成粉末,滴水做成藥丸,大小約一粒黃豆。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或竹葉湯送服。
《王氏手集》,生金散,治膈熱方。
寒水石(半兩,生),甘草(二兩,炙),鬱金(三分),乾山藥(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生薑薄荷湯化下,食後。
《朱氏家傳》涼心臟,治膈熱方。
草龍膽,甘草(炙),鉛白霜,白礬,白藥子(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心肺壅熱,唇口澀,面赤口乾,驚熱,大小便不利。四時飲子
山梔子仁,甘草(炙),芍藥,大黃(煨。各等分)
上件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澄清,溫服,作二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天竺黃散,治小兒上焦熱,煩躁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生金散,用於治療胸膈熱症。 成分包括:寒水石(半兩,生用),甘草(二兩,炒過),郁金(三分),乾山藥(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生薑和薄荷煮的湯調服,在飯後服用。 《朱氏家傳》中記載了涼心臟、治胸膈熱的方法。 所需藥材有:草龍膽,甘草(炒過),鉛白霜,白礬,白藥子(等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蜂蜜水調服。 《朱氏家傳》還提到了一個方劑,用來治療小兒心肺熱盛導致嘴唇乾燥、面色紅潤口乾、驚熱以及大小便不暢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山梔子仁,甘草(炒過),芍藥,大黃(煨過,等量)。 將藥材製成粗散。每次取三錢,用水一杯半煎至一杯,澄清後溫服,分兩次服用。 長沙醫生丁時發所傳的天竺黃散,用於治療小兒上焦熱及煩躁不安的症狀。
天竺黃,甘草(炙),硃砂(研),雄黃(研),白附子,全蠍,輕粉,鬱金(皂角水煮,焙乾。各一分),牙硝(半兩),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蜜丸亦得。
白話文:
天竺黃、甘草(經過炙烤過的甘草)、硃砂(研磨成粉)、雄黃(研磨成粉)、白附子、全蠍、輕粉、鬱金(用皁角水煮過,然後焙乾,各取一份)、牙硝(半兩)、腦麝(各取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