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3)
1. 胃熱第三
(脾熱附)
《巢氏病源》小兒胃中有熱候:小兒血氣俱盛者,則臟腑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溫壯,翕然體熱。
白話文:
在《巢氏病源》中,有關於小兒胃中有熱的病症記載。小兒血氣旺盛,臟腑充實,容易導致胃中生熱。這種情況下,小兒的大便會呈現黃色,四肢溫熱有力,而且身體會感覺到灼熱。
錢乙論: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方見本門。)亦或飲水,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胡黃連丸方見病後虛羸門中。)大病未已,用藥弄舌者凶。
《嬰童寶鑑》小兒胃熱歌:
胃熱皆因氣血強,四肢溫壯小便黃,表裡熱時煩躁甚,渴多身體恰如湯。
白話文:
錢乙的論點是:
患有口舌燥動症的人,是因為脾臟有輕微的熱度,導致舌頭的經絡略微緊張,所以時常伸出舌頭。在治療的時候,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或瀉下之劑,應該少量而漸漸服用瀉黃散(具體配方請參閱相關章節)。有些人可能會因喝水而舌燥,醫生若誤以為是熱證給予寒涼藥物和瀉下之劑,這樣做是不對的。飲水而口舌燥動的人,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導致的。如果再伴有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手足心發熱等症狀時,說明患有疳瘦病,宜服用胡黃連丸之類的藥物(胡黃連丸的配方請參閱病後虛羸篇)。如果在患有大病沒有痊癒的情況下,服用藥物後出現舌燥的症狀,則預後兇險。
《聖惠》治小兒胃中熱,心腹煩悶,不欲乳食。麥門冬散方,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黃芩,茅根(銼),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蘆根(二分,銼),犀角(屑,一分)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胃中火熱,心腹煩悶,不想吃奶。
麥門冬散的藥方是,麥門冬(去掉心,焙乾),赤茯苓,黃芩,茅根(切碎),甘草(烤到微紅,切碎。以上各半兩),蘆根(二分,切碎),犀牛角屑(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欲乳食,身體黃,多渴。栝蔞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粉末,用粗羅篩成粉末狀。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加入七片竹葉,煮沸至五分之一,去掉藥渣。不限時間,根據兒童的身高體重,酌量減少劑量,溫服。
栝蔞,蘆根(銼),柴胡(去苗),黃芩(各三分),川大黃(炒),甘草(炙),川芒硝,麥門冬(去心,焙),石膏(各半兩)
白話文:
栝蔞、蘆根(切碎)、柴胡(去除根)、黃芩(各三分)、川大黃(炒過)、甘草(烤過)、川芒硝、麥門冬(去除種心、烤過)、石膏(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食。蘆根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克,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水量,去掉渣滓後溫熱飲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適當增減用量。 這個蘆根散的配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胃中熱盛、煩躁不安且不想吃東西的情況。
蘆根(銼),茅根,赤茯苓,黃芩,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蘆根(切細),茅根,赤茯苓,黃芩,麥門冬(去心,烘烤),甘草(烤至微紅,切碎。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成粗糙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五十顆小麥和五十顆糯米,再加少許生薑,煮至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水量,濾去藥渣服用。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胃中熱,日漸肌瘦。梔子仁散方
白話文:
根據孩子的大小自行調整藥量,溫熱後服用。 《聖惠》中提到的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小孩胃熱導致體重逐漸下降的情況。[梔子仁散] 方劑
梔子仁,甘草(炙),黃連(去須),黃芩(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梔子仁、甘草(烤過的)、黃連(去除粗毛)、黃芩(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聖惠》又方
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銼,微炒。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胃中熱,便利赤黃而難,或四、五日乃便利,此為胃中熱故也。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炙),栝蔞(二兩),棗(二個)
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雞子許,日進三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一半量,濾去藥渣後溫服。根據小孩的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又有一方 甘草(稍微烤至微紅並切碎),川大黃(切碎並稍微炒制,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同樣地,這些藥材搗碎後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一半量,濾去藥渣後溫服。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胃中熱導致的大便赤黃色且排便困難,或者四五天才排便一次的情況,這是因為胃中有熱。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炙過),栝蔞(二兩),棗(兩個) 以上藥材使用酒和水各一升煮至剩下一升。每次服用大約雞蛋大小的劑量,每天服用三次。
錢乙論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白話文:
錢乙論述瀉黃散,又稱瀉脾散。
瀉黃散是治療黃疸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黃疸是由於膽汁淤積,導致皮膚、鞏膜等發黃的症狀。瀉黃散中的藥物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黃疸症狀。
瀉黃散的組成包括黃柏、梔子、茵陳、萹蓄、木通、滑石、車前子、甘草。這些藥物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可以共同發揮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退黃疸。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退黃的功效,可以緩解黃疸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可以促進膽汁排泄,緩解黃疸症狀。萹蓄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毒素,緩解黃疸症狀。
木通具有通利小便的功效,可以促進膽汁排泄,緩解黃疸症狀。滑石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緩解黃疸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以促進膽汁排泄,緩解黃疸症狀。甘草具有補益中氣、調和藥性的功效,可以增強瀉黃散的療效。
瀉黃散的用法是將藥物研成細粉,用溫水送服。一般每日服藥一次,連服 7 至 10 天。瀉黃散的禁忌症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瀉黃散可能會引起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等,一般停藥後症狀會消失。
藿香葉(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去蘆,切,焙,四兩)
白話文:
-
藿香葉:7錢
-
山梔子仁:1兩
-
石膏:半兩
-
甘草:3兩
-
防風:去除蘆葦、切片、焙製,4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南方多以寒水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京師相反,乃大誤也。蓋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而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細紋。方書中寒水石則火煅用之,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
白話文:
將上等的石膏與蜜酒一起微炒至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加上一杯水,一起煎煮至水量減少至五分之一,溫熱服用清澈的汁液,沒有服用時間限制。南方很多人將寒水石當作石膏,將石膏當作寒水石,這與京城的用法正好相反,這是極大的錯誤。石膏潔白堅硬,有稜角;寒水石相對柔軟容易碎裂,用手就可以捏碎,外觀上帶有青黑色,裡面有細紋。在藥方中,寒水石需要煅燒後才能使用,而石膏堅硬,不能入火煅燒。
如白虎湯用石膏,則能解肌熱,破痰,治頭痛,若用寒水石則誤矣。又有一等堅白全類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說者,孝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買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又同詣惠民和劑局,及訪諸國醫詢證之,皆合此說,乃信服。孝忠頃編《保生信效方》已為辨論,恐小兒尤不可誤,故復見於此。
錢乙,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涎嗽及轉過度者。
白話文:
比如白虎湯裡用石膏纔有效,才能解肌熱,化解痰飲,治療頭痛,如果用了寒水石就錯了。此外,還有一種堅硬潔白,看起來跟石膏很像的方解石,敲碎後同樣是方形的,叫做方解石,可用在中藥裡代替石膏。南方有些人不信這個說法,孝忠曾經與人一起到京城的藥店裡,買了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藥,又一起到惠民和劑局和問了許多看診的醫生,他們的說法都符合這個理論,於是就相信了。孝忠最近編寫的《保生信效方》已經有這個理論,擔心小兒會因此誤吃,所以再次說明。
藿香(一分,用葉),半夏(曲炒),甘草(炙),麥門冬(去心,焙乾秤),石膏(各半兩)
上同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
藿香:一分,使用葉子。
-
半夏:曲炒。
-
甘草:炙烤後使用。
-
麥門冬:去除中心,焙乾後秤重。
-
石膏:半兩。
《活人書》,甘露飲子,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飢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
白話文:
《活人書》中的甘露飲子,適用於治療胃中客熱、口臭、不想吃東西,或飢餓煩躁不想吃東西,牙齦腫痛、流膿出血,舌頭、口腔和喉嚨有瘡,眼睛發紅、眼皮沉重不想睜開等症狀。無論瘡疹已經發出還是尚未發出,都適合服用。
熟乾地黃,生乾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枇杷葉(去毛),枳殼(麩炒,去瓤),黃芩,石斛(去苗),山茵陳,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
熟乾地黃:曬乾的地黃。
-
生乾地黃:生的地黃。
-
天門冬:曬乾的天門冬。
-
麥門冬:曬乾的麥門冬,去除中心。
-
枇杷葉:枇杷的葉子,去除毛。
-
枳殼:枳樹的果皮,用麩皮炒香,去除果肉。
-
黃芩:黃芩的根。
-
石斛:石斛的莖,去除根。
-
山茵陳:山茵陳的根。
-
甘草:甘草,炙烤。
以上各味藥材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
《聚寶方》,四倍散,治小兒胃熱,咽喉不利,發歇如瘧、喘。
真珠(末,四錢),生犀(末,二錢),香附子(一錢),龍腦(半錢)
上四味為細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湯調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脾胃有熱。大便黃色。
燈心(一把),扁竹(一錢),槐花(一錢),甘草(炙,二錢)
上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冷細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後臨睡前服用。 《聚寶方》中的四倍散,用於治療小兒胃熱、咽喉不適、發作如瘧疾般時有時無以及喘息。 珍珠(研末,四錢),生犀牛角(研末,二錢),香附子(一錢),龍腦(半錢)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的量,用桃仁湯調服。哺乳母親忌食生冷食物。 《孔氏家傳》中提到的方劑,用於治療小兒臟腑功能紊亂、脾胃有熱的情況,症狀為大便呈黃色。 燈心草(一把),扁竹(一錢),槐花(一錢),炙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材加入三碗水中一同煎煮至剩一碗,去掉藥渣後,待溫或冷卻後慢慢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