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28)
卷第十九 (28)
1. 痰涎第十
《聖惠》:夫小兒多涎者,是風熱壅結,在於脾臟,積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也。
錢乙論熱不可下云: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眾醫有作傷寒者,有作熱治者,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醫以鐵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錢氏曰:不可下之。乃取白朮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末一兩,煎藥汁三升,使任其意取足服。朱生曰:飲多不作瀉否?錢曰:無生水不能作瀉,縱瀉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病?錢曰: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藥也。至晚服盡,錢看之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朮散三升,服盡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朮散三升,其子不渴無涎,又投阿膠散二服而安(阿膠散方見喘嗽上氣門中。)
錢乙附方:治小兒驚風,痰熱堅癖,能不用水銀、輕粉甚便。如不得已用之,僅去疾即止。蓋腸胃易傷,亦損口齒。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疾飲,喉水食停積胸膈,結聚成痰。痰多則乳食不下,吐涎壯熱,熱不止即發驚癇。
《圖經》云:薄荷治小兒風涎,為要切之藥。
《仙人水鑑》,青虛丸,治陽實涎盛,膈不利,小兒驚風涎盛;伏一切暑毒,鎮心祛邪,定恍惚方。
沒藥,青黛,鉛白霜,連珠紫甘遂(微炒),膩粉(各三錢),生龍腦(二錢),水銀(半兩,黑鉛半兩,如常法結成砂子。每用三皂子大)
上七味,合研勻,水煮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熱極,以麥門冬、龍腦冷熱水化下,大燥,生揉薄荷自然汁,入龍腦化下;伏一切暑毒,新汲水入龍腦化下;小兒驚風,金銀薄荷冷湯,入龍腦化下一丸。
《聖惠》治小兒脾風多涎,心胸壅悶,不下乳食,昏昏多睡。鉛霜散方
鉛霜,牛黃,龍腦(各細研),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各半分),白附子(炮裂),馬牙硝,防風(去蘆頭),硃砂,天竺黃(各細研),犀角(屑),細辛,黃芩,甘草(炙微赤,銼。各五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不計時候,用姜蜜溫水調下一字。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脾肺風熱,膈上多涎,心神昏悶,少欲乳食。防風散方
防風,人參(各去蘆頭),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黃芩(各一分),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牛蒡子散方
牛蒡子,梔子仁,甘草(微炙赤,銼),川硝,鬱金(各半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龍腦半錢,同研令勻。不計時候,用薄荷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痰涎第十
《聖惠方》說:小孩子流很多口水,是因為風熱之邪阻塞在脾臟,積聚形成的。如果口水太多,就會導致吃不下奶或食物,口水變得黏稠凝固,還會發高燒。
錢乙認為發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他提到一個姓朱的監簿,他五歲的兒子晚上發燒,早上就恢復正常。有些醫生認為是傷寒,有些認為是發熱,用涼藥治療都沒效。這孩子症狀是口水多、嗜睡。其他醫生用鐵粉丸來治療口水,結果病情更加嚴重,到了第五天甚至大量喝水。錢乙說:「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於是就用了白朮散(藥方在「胃氣不和」篇裡),用一兩白朮散煎三升藥汁,讓孩子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朱監簿問:「喝那麼多不會拉肚子嗎?」錢乙回答:「沒有生水就不會拉肚子,就算拉肚子也不奇怪,但就是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朱監簿又問:「先治哪個病?」錢乙說:「止瀉、治痰、退燒、清醒精神,這個藥都有效果。」到了晚上全部喝完,錢乙看了看,說:「還可以再喝三升。」又煎了三升白朮散,喝完後稍微好轉。第三天又喝了三升白朮散,孩子就不口渴、口水也沒了。之後又用了兩服阿膠散,病就好了(阿膠散藥方在「喘嗽上氣」篇裡)。
錢乙補充的藥方:治療小兒驚風,痰熱積聚形成的硬塊,盡量不要用水銀、輕粉這些藥,如果不得已要用,也僅僅是把病治好就停止,因為這些藥容易傷害腸胃,也會損壞牙齒。
《五關貫真珠囊》中提到:小兒因為喝水、食物停留在胸膈,積聚形成痰。痰多就會導致吃不下奶或食物、吐口水、發高燒,如果熱持續不退,就會引發驚風。
《圖經》記載:薄荷是治療小兒風痰的要藥。
《仙人水鑑》中的青虛丸,治療因陽氣過盛導致口水多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胸膈不順暢、小兒驚風、口水多;還能解一切暑毒、安定心神、去除邪氣,治療精神恍惚的症狀。
青虛丸的藥方是:沒藥、青黛、鉛白霜、連珠紫甘遂(稍微炒過)、膩粉(各三錢)、生龍腦(二錢)、水銀(半兩,黑鉛半兩,像平常的方法結成砂子。每次用三顆皂子大的量)。
以上七種藥材,混合研磨均勻,用水煮成稀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發高燒時,用麥門冬、龍腦用冷熱水化開服用;如果太乾燥,就用新鮮薄荷汁加入龍腦化開服用;解暑毒,用新汲的水加入龍腦化開服用;小兒驚風,用金銀花薄荷冷湯加入龍腦化開服用一丸。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小兒脾風導致口水多、心胸悶塞、吃不下奶或食物、昏昏欲睡的鉛霜散:
鉛霜、牛黃、龍腦(都研磨成細粉)、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去除黏液,各半分)、白附子(炮裂)、馬牙硝、防風(去除根部)、硃砂、天竺黃(都研磨成細粉)、犀角(磨成屑)、細辛、黃芩、甘草(用火烤到微赤,切碎,各五分)。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加入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不計時間,用薑蜜溫水調服一字(古代的量詞,約為一錢的十分之一)。根據孩子的大小,適當增減藥量。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小兒脾肺風熱、胸膈多痰、心神昏沉、不想吃奶或食物的防風散:
防風、人參(都去除根部)、羚羊角(磨成屑)、甘草(用火烤到微赤,切碎)、枳殼(用麩皮炒到微黃,去除瓤)、黃芩(各一分)、半夏(洗七次去除黏液,半分)。
以上藥材搗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少量生薑,煎到剩一半,去除藥渣。不計時間,根據孩子的大小,適當增減用量,溫服。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小兒心脾積熱導致口水多的牛蒡子散:
牛蒡子、梔子仁、甘草(稍微烤到微赤,切碎)、川硝、鬱金(各半兩)、枳殼(一分,用麩皮炒到微黃,去除瓤)。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加入龍腦半錢,一起研磨均勻。不計時間,用薄荷水調服半錢。根據孩子的大小,適當增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