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8)
卷第二十九 (8)
1. 休息痢第十
《葛氏肘後》治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療之方。
上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葛氏肘後》又方
上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白話文:
《葛氏肘後》中提到治療長期不止的下痢,有一個可以使用的方劑。 取龍骨,烤至黃色微焦,搗碎後每次服用一小匙的量,一天服用三次,這樣就可以痊癒。 《葛氏肘後》還提供了另一個方劑: 使用四兩龍骨,搗碎成小豆大小。用五升水煮到剩下二升半,待冷卻後分為五次服用,效果很好。
《保生信效》,松焙餅子,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方。
白話文:
《保生信效》,松焙餅子,用於治療各種塊狀的癖積、氣血瘀結成塊等疾病,這類疾病通常已經持續了二、三十年,纔可以用此方治療。
細墨(半兩,焙),芫花(醋浸,炒焦赤),青蒙石,大戟,乾漆(炒),五靈脂,荊三稜,蓬莪朮,密陀僧,陳橘皮(去白),牡蠣(燒。各半兩),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大幹棗(十四個,去核燒存性),白丁香,硇砂(研),虻蟲(去翅、足),斑蝥(同上。各一分)
白話文:
-
細墨(半兩,烘烤過)
-
芫花(用醋浸泡,炒至焦黑色)
-
青蒙石
-
大戟
-
乾漆(炒過)
-
五靈脂
-
荊三稜
-
蓬莪朮
-
密陀僧
-
陳橘皮(去除白色的部分)
-
牡蠣(燒過,各半兩)
-
巴豆(一兩,去除外皮,用濕紙包起來,在三個地方點燃,直到紙燒焦為止)
-
大幹棗(十四個,去除果核,燒至微焦但仍完整)
-
白丁香
-
硇砂(研磨成粉)
-
虻蟲(去除翅膀和腳)
-
斑蝥(同上,各一部分)
上同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皂子大,捻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麵湯送下一丸,須以齒齧咽之。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宜轉,只以麵湯下。血積塊癖,經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白話文:
以上藥材均研為細末,用醋煮麵糊做成如皁角大小的丸子,揉成餅狀。將引起疾病的物品用煎湯送服一丸,必須用牙齒咬碎吞下去。積聚的宿疾逐漸移向下方,再服用,再覺得移向下,再服一丸,積聚就從下方出來了。如果平時要使宿疾轉移,只用麵湯送服即可。血塊、癖病、經血閉塞、大人、小孩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等症皆由此方治癒。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玉命丹,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撏眉,多吃泥土,可食者方。
白話文:
長沙地區有一位醫生叫丁時發,曾經流傳下來一種叫「玉命丹」的藥方,專門治療小兒患有長期的赤白痢疾,以及休息後痢疾也不止,肚子空虛而且經常鳴叫,體型越來越瘦弱,眉毛下垂,喜歡吃泥土,能吃東西的情況纔算好。
硫黃(研),密陀僧,黃丹(各半兩),寒水石,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餅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煅令通赤,研勻細),麝香(一字)
白話文:
硫黃(研磨成粉),密陀僧(一種中藥,研磨成粉),黃丹(一種中藥,研磨成粉)(各半兩),寒水石(一種中藥,研磨成粉),白礬(研磨成粉)(各二兩,用新的瓦器盛裝,加入五味藥,用鹽泥密封固化,煅燒至通紅,研磨成細粉),麝香(一字)
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鮓緬等。
白話文:
將上文中的六味藥研磨均勻,用蒸餅做成像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烏梅和甘草煎煮成湯劑服用,劑量根據病情加減。忌食生冷食物、有毒食物、醃製食物等。
2. 蠱痢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於腸胃,毒氣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氣盛熱,食於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脾毒痢候歌: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蠱毒痢候的描述:由於歲時寒暑不調,出現了毒厲之氣,小兒解脫時,很容易受到這種毒厲之氣的傷害。邪氣與血氣相搏鬥,進入腸胃,毒氣在體內積累,如果剛好遇到大腸虛弱的人,那麼就會轉變成痢血癥。這種痢疾的症狀是:痢疾狀如血色,積瘀的血液像雞鴨肝片一樣,隨著大便排出。這是因為毒氣盛熱,進入臟腑,症狀就像中毒一樣,所以稱之為蠱毒痢。
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
白話文:
脾臟內有毒素,稱為純陽,本來是醫生用的熱藥所造成的傷害。導致大腸經常阻塞不通,常常滴血在枯乾的腸道內。像風腹一樣,肚子閉結,難以睜眼,身體發熱,頭部溫暖,腳卻轉涼。舌頭發紅,胸部高聳,是這個病症的症候。常常啼哭,喘氣急促,仔細察看症狀詳盡。(四十八候說:更像是發狂的樣子。)
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白話文: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解除發熱並增進食慾,這纔是明智的醫生用藥的良方。由於脾臟受到熱積而導致失治,潛伏的毒素應該用涼性藥物來治療脾臟,然後消除積聚的毒素。如果胸前的骨頭突然高聳,再加上急促的啼哭,那麼就無法治癒了。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熱門中。)
白話文:
《鳳髓經》歌括相同。有注說:應該與金華散、香連丸一起服用。(香連丸的配方見《冷熱痢門》,吉氏的配方相同。金華散的配方見《實熱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後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方見赤痢門中)兼利藥,量虛實,微取大抵當宣轉。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毒痢歌: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的四十八種症候和脾毒痢的歌訣是一致的。它的後面說:這種症候是臟腑有積滯,或痢疾呈紅色,不宜服用熱性藥物,宜用開胃散(配方見赤痢門中),兼用通利之藥,應根據虛實情況,酌量使用,總的原則是宣化轉運。
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白話文:
在八種痢疾中,中風轉痢最難治癒,病人的大便像青草汁一樣多。有毒的風和豆汁增加了邪熱,胃部敗壞得像雞肝一樣,一片一片地全部壞死。此外,如果痢疾已經轉變為赤痢,就先不要下積,因為閉著眼睛都不忍看。但如果痢疾轉變為白痢,則必須下積,才能使臟腑經常溫暖,恢復正常。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治療排泄出如同雞肝的血液,腹部攪絞疼痛難忍,號稱「蠱毒痢疾」的方子(這個方劑,人們稱作「八物茜根湯」)。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二兩),地榆,白蘘荷(各四兩)
白話文:
茜根、升麻、犀角(各一百二十克),桔梗、黃柏、黃芩(各八十克),地榆、白蘘荷(各一百六十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治蠱痢方。
側柏葉(焙乾為末),川大黃(等分)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切碎,用水九升煮至剩下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這用於治療蠱痢出血。兒童服用時應減少劑量。 《千金》中治療兒童蠱毒痢疾的方子。 使用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次服用。 《圖經》中治療蠱痢的方子。 側柏葉(焙乾後研成粉末),大黃(等量)。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兩種藥物一起煮成湯汁服用,可以治療男性、女性、兒童的腹脹、下腹部有黑血和茶褐色分泌物,或膿血像沉澱物一樣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蠱痢,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另外,還可以殺死五臟的蠱毒。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
《聖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蘘荷散方
白話文:
服用生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次或四次服用,即可立刻見效。(《千金要方》收錄的治療膿血痢的方劑。)
白蘘荷根,川升麻(各一兩),敗鼓皮(一分,燒黃焦),甘草(炙微赤,銼),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犀角屑(各三分)
白話文:
-
白蘘荷根:俗稱「白百合」,具有潤肺清熱、養陰生津等功效。
-
川升麻:具有祛風通絡、行氣活血等功效。
-
敗鼓皮:俗稱「牛皮紙」,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等功效。
-
幹藍葉:具有清熱解毒、通利小便等功效。
-
赤芍藥: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等功效。
-
犀角屑:具有清熱涼血、明目退翳等功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黃連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用粗篩過濾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加入二到七粒豉,煎煮至剩五分之量,去除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服用。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溫服。
出自《聖惠》治療小兒蠱毒痢血,身體消瘦的[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敗鼓皮(炙令黃焦),白頭翁,甘草(炙微赤,銼),藍青(各半兩),犀角(屑),白蘘荷根,黃芩,茜根(銼。各三分)
白話文:
-
黃連(一兩,去掉須根,稍微炒一下)
-
敗鼓皮(烤到黃焦)
-
白頭翁
-
甘草(烤到微微發紅,切成小塊)
-
藍青(各半兩)
-
犀角(屑)
-
白蘘荷根
-
黃芩
-
茜根(切成小塊。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三,去渣,放溫,不計時服用。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聖惠方》治療小兒蠱毒血痢嚴重,心神煩躁不安,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蘘荷根,地榆(微炙,銼),桔梗(去蘆頭),蘇木(銼。各等分)
白話文:
犀牛角(磨成粉末)、白蘘荷根、地榆(稍微烤一下,切碎)、桔梗(去除蘆頭)、蘇木(切碎。各等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蘘荷根湯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三,去掉渣滓,不分時間。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酌量調整,溫服。
《嬰孺》治療小兒蠱毒痢,蘘荷根湯的方子。
白蘘荷根(八分),犀角,穀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
白話文:
白蘘荷根八分,犀角、穀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
白話文:
使用四升水煮至剩下一點二升。兩歲的小孩分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兒因食物中毒引起的痢疾,使用犀角煎方。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梁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 12 分)
黃柏、竹茹、茜草(各 8 分)
蜂蜜(1 升)
人參(6 分)
牡蠣(10 分)
梁州櫸皮(14 分)
幹藍(4 分)
犀角(碎片)、甘草(各 5 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餘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白話文:
水一斗煮到剩二升半,過濾掉渣滓,加入蜂蜜,在火上煎煮,到剩下二升。三歲以下的小孩一次喝一杯,三、四歲的小孩一次喝一杯半,每天早晚各一次,根據情況酌量給予。
張渙謹按:小兒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入於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白頭翁散,祛毒止痢方。
白話文:
張渙謹慎指出:小兒在不同的年齡段,可能會因寒暑不調而導致毒氣進入腸道,患者會出現雞鴨肝片狀的痢疾,這種疾病被稱為蠱毒痢。如果出現肛門脫出的情況,可以服用「白頭翁散」來祛除毒素,止瀉。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乾),蘇枋木,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白頭翁、黃連(去掉須,略微炒一下)、茜根(切碎,烘乾)、蘇枋木、儲藏多年的豆豉皮(烤至焦黃。各一兩)、犀角(研成碎屑)、地榆(烤一下,切碎。各半兩)、甘草(烤一下,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地榆丹,消毒止痢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六分滿,去渣後服用。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在哺乳或飲食前服用。
張渙,地榆丹,用於消毒和止痢的方劑。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白話文:
地榆(烤熱後,切碎),黃連,幹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宣連丸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細末,加入糯米飯和成黃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加減用量,在喝母乳之前服用。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於瓦上燒乾,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白話文:
宣連(一錢,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和在一起做成餅,在瓦片上烤乾,再磨成粉末)、肉豆蔻(一個,挖去果核,裡面放上乳香,不限量,用紙包起來,用火烤成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連皮一起燒)、巴豆(四粒,也可以燒七粒)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蔔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小品方。
上取薺苨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丸,大小如同蘿蔔籽,每次服用七粒,用陳年的米湯送服。如果是赤痢,則用槐花湯送服。
《寶童方》治療腸道感染性腹瀉,對於已經使用多種藥物但未見好轉的情況。
槐花(半兩,炒過),白礬(一兩)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年的米湯送服。
《孔氏家傳》治療蠱疾的小方。
取薺苨根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匕首量,立即見效。另一種方法可以加入地榆、臭椿根一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