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6)
卷第十九 (6)
1. 風熱第四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細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聖惠》論:夫小兒心肺壅滯,內有積熱。因母解脫,風邪傷於皮毛,入於臟腑,則令惡風壯熱。胸膈煩悶,目澀多渴,故曰風熱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發熱,煩叫不時,面青,謂之風熱。
錢乙論急欲乳不能食云:猶客風熱傳於臍腹,流入心脾經,即舌厚唇燥,口不能吮乳,當涼心脾。
《顱囟經》治孩兒風熱。側柏散方
側柏,鬱金,天麻(酒浸一宿),乾蠍,天南星,地黃(去土),子芩,大黃(以上各半兩)
上為散。治風及驚,暖酒下,退熱,每夜熟水下半錢。
《元和紀用經》,蜀脂飲,主小兒百病。服之消風涼肌,解熱止煩,不生瘡癤;,除寒熱痰涎,赤目咽痛,血痢渴躁。
長肌肉,利心肺,有補身體。有瘡膿潰亦腫,悉能療之。
蜀脂(炙黃耆也,一味末之。黃耆生隴西即陽者,火焦色黃白,甘美,生白水者冷補,性隴西省最好,皮赤色,專主消瘡磨腫。出原寧宜洲者亦佳,折之若綿不斷者為上等也),甘草(四分之一)
上為末,方寸匕,水一升,煎三分,減一分、三服。溫涼通性,大小以歲加減之。一方每服水五合,二說不同。今以藥末隨病、隨歲揆度而准之。《經》以四味飲、黑散丸、至聖散、五加皮治,不能行麝香丸。此蜀脂飲七方,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方名保子七聖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
《聖惠》治小兒風熱,心膈煩悶,身體壯熱,嗜睡多渴。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白蘚皮,川升麻,茯神,人參(去蘆頭),黃耆(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分為二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心肺風熱壅滯,胸膈不利。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犀角(屑),黃芩,知母,防風,沙參,人參(三味去蘆頭。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肝肺風壅,致心膈不利,痰嗽。大麻仁散方
大麻仁,犀角(屑),百合,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半兩),檳榔(一分),牛黃,龍腦(各細研,一錢)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煎生薑甘草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風熱,心神煩躁,少得睡。牛黃丸方
牛黃(一錢,細研),硃砂(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川升麻(各半兩),人參,防風(各去蘆頭),麥門冬(去心,焙),黃芩,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黃帝問:嬰兒生病發熱,脈搏細微弱小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如果手腳溫暖就表示可以存活,如果手腳冰冷就表示快要死亡。嬰兒感染風熱,出現喘氣、呼吸急促、聳肩的症狀,脈搏會如何?岐伯回答:出現喘氣、呼吸急促、聳肩的症狀,脈搏會是洪大有力的。如果脈搏緩和就表示可以存活,如果脈搏急促就表示快要死亡。
《聖惠方》裡說:小兒心肺功能不順暢,體內有熱積聚。因為母親照護不當,風邪侵入皮膚毛孔,進入體內臟腑,就會導致怕風、高燒。胸口悶、眼睛乾澀、口渴,這就是所謂的風熱。
漢東王先生《家寶》裡說:小兒發燒,煩躁不安、哭鬧不停,臉色發青,這就是風熱。
錢乙認為嬰兒急著想喝奶卻又無法進食,是因為風熱邪氣傳到肚臍周圍,流入心脾經脈,導致舌頭腫脹、嘴唇乾燥,無法吸吮乳汁,應當清涼心脾的熱。
《顱囟經》有一個治療孩童風熱的方子,叫做側柏散:
側柏、鬱金、天麻(用酒浸泡一晚)、全蠍、天南星、生地黃(去除泥土)、黃芩、大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可以治療風邪和驚嚇,用溫酒送服,退燒。每晚用溫開水送服半錢。
《元和紀用經》有一個蜀脂飲,主要治療小兒各種疾病。服用後能消除風邪、清涼肌膚、退燒止煩,不會長瘡癤;還能去除寒熱痰涎、眼睛紅腫、咽喉疼痛、血痢、口渴煩躁。可以促進肌肉生長、增強心肺功能、補養身體。如果有瘡瘍潰爛、腫脹,也都能夠治療。
蜀脂(就是炙黃耆,單獨磨成粉。黃耆產於隴西,屬於陽性,經火烤後顏色會呈現黃白色,味道甘甜美好;產於白水,則屬寒性,有補益效果,其中隴西產的品質最好,表皮赤紅色,特別能消腫散瘡。原寧宜洲產的也不錯,折斷後像棉絮一樣不斷的品質最佳),甘草(四分之一的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用一升水煎煮到剩三分之一,分三次服用。藥性溫涼,用量大小應根據年齡增減。另一說法是每次用水五合煎煮,兩種說法不同。現在應根據病情和年齡斟酌用藥。《經方》也有用四味飲、黑散丸、至聖散、五加皮治療,但無法取代麝香丸。這個蜀脂飲共有七種配方,被稱為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也有一方名為保子七聖至寶方,專門寫成一本書,就是指這個方子。
《聖惠方》中記載一個治療小兒風熱、胸口悶、身體發熱、嗜睡、口渴的方子,叫做羚羊角散:
羚羊角(磨成粉末)、麥門冬(去除心)、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各三分)、白蘚皮、川升麻、茯神、人參(去除蘆頭)、黃耆(切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到剩五分,去除藥渣,加入半合竹瀝,再煎煮一兩次沸騰,分兩次服用。用量根據孩童大小酌情減少,溫服。
《聖惠方》中還有一個治療小兒心肺風熱壅滯、胸悶不適的方子,叫做白蘚皮散:
白蘚皮、犀角(磨成粉末)、黃芩、知母、防風、沙參、人參(去除蘆頭。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烤至微紅,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到剩五分,去除藥渣。用量根據孩童大小酌情減少,溫服。
《聖惠方》中還有一個治療小兒肝肺風邪壅塞、導致胸悶不適、咳嗽的方子,叫做大麻仁散:
大麻仁、犀角(磨成粉末)、百合、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雙仁,用麩炒至微黃。以上各半兩)、檳榔(一分)、牛黃、龍腦(分別磨成細末,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生薑甘草湯調服半錢。用量根據孩童大小酌情增減。
《聖惠方》中還有一個治療小兒風熱、心神煩躁、難以入睡的方子,叫做牛黃丸:
牛黃(一錢,磨成細末)、硃砂(磨成細末,用水飛過)、犀角(磨成粉末)、川升麻(各半兩)、人參、防風(均去除蘆頭)、麥門冬(去除心,烘乾)、黃芩、赤茯苓、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