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3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36)

1. 傷寒發黃第十五

(亦名黃病,余發黃附)

《巢氏病源》小兒黃病候:黃病者,是熱入於脾胃,熱氣蘊積,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脾與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黃,故皮膚、肉熱積,蒸發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凡發黃而下痢,心腹滿者,死。

診其脈沉細者,死。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氣熱,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與除熱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發黃者,何也?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鬱蒸不消化,故發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然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

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五苓加茵陳散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十件拌勻,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病人服得湯,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發黃者,瘀熱在裡,由小便不利而致也。)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諸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也?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在第六卷,第十問。第十問曰: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何也?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已至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

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麻黃加白朮湯。)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千金》治小兒傷寒發黃方。

白話文:

傷寒發黃

黃疸,也稱黃病,通常是由於體內熱邪進入脾胃,熱氣積聚,與食物消化產生的氣相互作用,導致熱氣蒸發到體外,所以皮膚和眼睛都會變黃。脾胃主管肌肉,都屬土性,顏色為黃,因此熱積在肌肉,蒸發出來使皮膚發黃。這可能是因為傷寒、時行疫病或溫病等疾病,都是由於熱邪沒有及時消除,進入脾胃所導致的。如果出現黃疸又伴隨腹瀉,同時感到心腹脹滿,這屬於危重情況。

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沉細,也表示病情危險。有些百日或半歲大的嬰兒,即使沒有罹患傷寒或溫病,身體微微發黃,也是因為胃部有熱,切忌不可用艾灸。艾灸會加重熱邪,這通常是由於過度保暖所致。應該減少衣物,經常使用退熱散粉,黃疸就會自行消退。不要隨意使用湯藥或艾灸。

《活人書》認為,治療傷寒導致的黃疸,不論大人或小孩,藥方大致相同,只是小孩劑量要減輕,藥性要稍微偏涼。關於黃疸的成因,是因為體內寒濕之邪未能散去,熱邪積聚在脾胃,導致皮膚毛孔閉塞,瘀熱與未消化的食物相互作用,鬱積蒸發,所以會發黃。南方地區夏季濕熱,所以古人將黃疸稱為「癉」,認為是濕熱相搏所致,當地居民容易患上黃疸,甚至出現腳踝浮腫。黃疸的症狀和瘀血的外在表現及脈象都很相似,但區別在於黃疸患者小便不利,而瘀血患者小便通常正常。

一般而言,黃疸患者因心脾積熱而口渴喜飲,脈象多為浮滑且緊數。如果屬於瘀血,病人可能會出現煩躁不安,大便呈黑色,這兩者明顯不同。凡是病人身體發熱,頭面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且只在頸部以上有汗,同時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通常會出現黃疸。可以服用茵陳蒿湯或五苓散加茵陳散。將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送服,一天三次。

病人服藥後,小便順暢,呈現像皂莢汁一樣的紅色,一夜之間腹部脹滿感減輕,表示黃疸正從小便排出。古人說:「治療濕邪,若不通利小便,則非正確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黃疸是因體內瘀熱,導致小便不利所致。可以使用梔子柏皮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另有一方,如果傷寒病人有黃疸發作跡象,可以緊急使用瓜蒂末,口含水,吸入少許到鼻孔中,如果流出黃水,表示有效,然後再服用茵陳湯搭配五苓散,效果最好。

有人問,白虎湯證也出現身體發熱、口渴喜飲、小便不利等症狀,為何不會出現黃疸?回答說,白虎湯證與黃疸證的症狀相似,但白虎湯證患者是全身出汗,這表示熱邪已經發散出去,而黃疸證患者是頭面部出汗,頸部以下不出汗。有人又問,太陽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像被燻黃一樣,是什麼原因?這是由於太陽病中濕邪所致。張仲景說,傷寒發汗後,如果身體和眼睛發黃,是因為體內寒濕之邪未能消除,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應該從治療寒濕方面著手。

還有人問,如果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發黃,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順暢,是什麼原因?這是由於中濕邪所致。因為風雨侵襲虛弱的身體,或者山澤的濕氣侵入人體,容易導致中濕。濕邪停留在關節,會導致身體煩痛,脈象會是沉緩,這就是中濕的表現。如果脈象細弱,還沒達到全身疼痛、發熱、身體發黃的程度,小便通暢,可以用術附湯。如果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順暢,應該通利小便,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或五苓散,麻黃加白朮湯也可以使用。

另外有人問,如果病人脈象弦浮而大,並且呼吸短促、腹脹滿、胸脅和心部疼痛,按壓許久仍感覺氣機不暢,鼻孔乾燥,不出汗,只想睡覺,全身及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常咳嗽,又是什麼原因?這是屬於少陽經中風。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千金方》中也記載了治療小兒傷寒發黃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