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10)
卷第十八 (10)
1. 瘡疹論第一
大率疹疱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定,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與紫草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救生散、玳瑁散之類。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二方並見瘡疹倒黶門。)或毒攻咽喉者,可與少紫雪及如聖湯,無不效也。(二方並見瘡疹攻咽痛門。)其餘熱不解,身熱煩渴及病疹兒乳母,俱可與甘露飲。
(方見瘡疹後解餘毒。)或便血者,以牛黃散治之,(方見瘡疹便膿血門。)兼宜常平肝臟,解其敗熱。慮熱毒攻肝,即衝於目,內生障翳,不急醫治,瞳人遂損,尤宜慎之。然已出未平,切忌見雜人,恐勞力之人及狐臭熏觸故也。未愈不可當風,當風即成瘡疥。如膿疱出,可燒黑醜糞灰隨瘡貼之,則患愈而無瘢也。
及左右不可缺胡荽,蓋能御汗氣、惡氣故也。如兒能食物,可時更少與葡萄,蓋能利小便及取如穗、出快之義也。小兒斑疹本以胎中積熱,及將養溫厚,偶胃中熱,故乘時而作。《外臺》方云:胃爛即發斑,微者,赤斑出;極者,黑斑出。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
其腑熱即為疹,蓋熱淺也。臟熱即為疱,蓋熱深也。故《證色論》云:大者屬陰,小者屬陽。汲總角而來,以多病之故,因而業醫。近年累出諸處治病。當壬申歲,冬無大雪,天氣盛溫,逮春初,見小兒多病斑疹,醫者類如前說,如投以白虎湯之類,即竊笑云:白虎湯本治大人,蓋不知孫真人所論大人、小兒為治不殊,但用藥痢有多少為異耳,則是未知用藥之法,故多失誤。今傳選諸家及親經用有效者,備錄為書。
《劉氏家傳》:初虞世以涎比山澤之氣,非也。山澤氣蒸潤而已,故雖山石,氣亦能到。譬如,釜上甑蒸氣亦蒸潤內外,滲漉涎則濃濁滯礙,非山澤之氣可比,中風人涎如鰾膠挽不斷,又豈能入關節?初虞世所著《必用方》大有益於世。雖是謂中風不可吐;又謂小兒瘡疹當轉瀉。此二說誤人甚多。小兒瘡疹轉瀉則虛,毒氣內攻,百無一生。
《張氏家傳》惺惺散,出和劑方,小兒傷寒壯熱,當先服此藥,極驗。次服人參羌活散。如壯熱未退,切不可與通利大便及涼藥,恐是瘡疹。如吃涼藥,誤矣。
白話文:
大致來說,疹子還沒長出來時,可以用藥物幫助發出來;一旦長出來了,就不能再用藥物強行往下壓;疹子完全長定之後,就應該疏通大小便。如果疹子長得不快,可以用紫草散(藥方在「瘡疹出不快」篇)、救生散、玳瑁散等藥物來幫助。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用牛李膏散來治療(這兩個藥方都在「瘡疹倒黶」篇)。如果毒氣攻到咽喉,可以用少量的紫雪和如聖湯,效果很好(這兩個藥方都在「瘡疹攻咽痛」篇)。如果還有其他發熱、口渴等症狀,或是正在餵奶的疹子小孩的母親,都可以服用甘露飲(藥方在「瘡疹後解餘毒」篇)。如果出現便血,可以用牛黃散來治療(藥方在「瘡疹便膿血」篇)。同時,平常要注重保護肝臟,排除體內殘餘的熱毒,因為擔心熱毒會侵犯肝臟,導致眼睛出問題,產生內障,如果不趕緊治療,瞳孔就會受損,所以要特別小心。疹子剛長出來還沒消退時,絕對不能讓不相干的人靠近,因為擔心勞累的人和有狐臭的人會影響病情。疹子還沒痊癒之前不能吹風,吹風就會變成瘡疥。如果疹子化膿,可以用燒黑的醜糞灰敷在瘡上,這樣就會痊癒而且不會留下疤痕。
另外,左右兩邊都不能缺少胡荽,因為它可以去除汗味和惡臭。如果小孩可以吃東西了,可以適量地給他吃一些葡萄,因為葡萄可以幫助排小便,也有幫助疹子快速長出來的意思。小孩長斑疹,主要是因為胎裡帶有的熱毒,加上後天調養過於溫熱,偶爾胃裡有熱,就會趁機發作。《外臺》的藥方說:「胃爛就會發斑,輕微的會出現紅斑,嚴重的會出現黑斑。出現紅斑,十個會死九個;出現黑斑,一百個會死九十九個。」
體內臟腑有熱就會長疹子,表示熱毒比較淺;體內五臟有熱就會長膿皰,表示熱毒比較深。《證色論》說:「大的屬陰,小的屬陽。」我從小就因為多病而從事醫學,近年來在各地累積了許多治病的經驗。在壬申年冬天,沒有下大雪,天氣很溫暖,到了春天,看到很多小孩長斑疹,醫生們大多依照以前的方法治療,比如用白虎湯之類的藥,我就會暗自發笑,因為白虎湯本來是治療大人的,卻不知道孫思邈說大人和小孩的治療方法沒有差別,只是用藥的分量多少不同而已。這表示他們還不了解用藥的方法,所以才會常常出錯。現在我收集了各家以及我親身驗證有效的藥方,把它們記錄下來成書。
《劉氏家傳》認為初虞世把口水比作山澤之氣是不對的。山澤之氣只是濕潤而已,所以即使是山石,氣也能滲透進去。就像鍋子上的蒸籠,蒸氣也會濕潤內外,滲透到各處,而口水則是濃稠黏膩的,無法跟山澤之氣相比。中風的人口水像魚鰾膠一樣拉不斷,又怎麼能進入關節呢?初虞世所著的《必用方》對世人很有幫助,雖然他主張中風不能催吐,又說小孩長瘡疹要用瀉藥,這兩種說法都誤導了很多人。小孩長瘡疹如果用瀉藥,身體就會虛弱,毒氣會往內攻,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
《張氏家傳》的惺惺散,出自《和劑局方》,小孩傷寒發高燒,應該先服用這個藥,效果很好。接著再服用人參羌活散。如果高燒還沒退,絕對不能用通便或是寒涼的藥,因為很可能是長瘡疹。如果吃了寒涼的藥,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