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2)

1. 吐逆第一

《嬰童寶鑑》小兒嘔逆歌:

風冷吹雙乳,乳壞氣須凝。乳兒成嘔吐,氣喘腹膨脝。解脫當風下,洗浴向檐楹。喘中還餵奶,氣逆在胸停。皆成嘔逆病,醫者貴調停。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吐乳候歌:

吐乳從來胃氣實,奶滿胃中生吐逆。吐多遍身有風生,驚邪本是從斯得。吐定無過腦後溫,吐出奶來無變色。先與定氣後除驚,如此醫流無費力。

此候胃氣實,其乳或氣不定,或食交奶,或怒未息,或行房了便乳孩兒,使劃時便吐。其奶吐出若不變色無害。若色青黃,或如水之狀,或其中有蟲者,治須涼膈,以溫物暖其腦後,避惡風吹其風府也。既生其氣,又涼其上焦,即止也。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玉露散(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

《形證論》四十八候吐乳歌一同。後云:此候青色者是驚,黃色者是風熱,有涎者是驚奶,乳解者是傷奶,成塊者是胃冷,臨時辨別用藥。

《本草》主小兒飲乳後吐逆,入腹亦出方。

上用破蘆節中取蟲二枚,煮汁飲之。蟲如小蠶。

《本草》主小兒吐乳方。

上用仙人杖,水煮服之。

《千金》治小兒吐乳,補虛羸止渴方

上以牛乳入生薑、蔥白煎量服。

《仙人水鑑》小兒吐,累醫不瘥方。

水精(一分),當門子(三枚),胡黃連(三分),乾蠍(一枚,以火燒之,切令黑角),代赭,金箔(各二分),黃鹽(四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

上和藥同研令細勻,於中夜取蟾酥為丸,如黍米大,一丸至兩丸,熱水吞下,服之立瘥。

《廣利》治小兒吐乳,暖胃正氣方。

上用杉木皮以水煎服。(生廣西,如桑株。)

《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

上同搗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

《圖經》治小兒嘔吐逆方。

上取壁錢蟲上錢幕二、七枚,煮汁飲之。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在暗壁間,此土人呼為壁繭。

《聖惠》治小兒嘔吐不止,心神煩悶,惡聞食氣。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丁香,菖蒲(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漸漸與服。

《聖惠》治小兒嘔吐煩渴。葛根散,方

葛根(銼),人參(去蘆頭),桑根白皮(銼),白朮,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各半兩),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半棗大,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漸漸與服。

《聖惠》治小兒嘔吐不定。丁香散,方

丁香,人參(去蘆頭),白茯苓,木香,葛根(銼),甘草(炙微赤,銼),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各一分),麝香(半分,細研)

白話文:

小兒嘔吐的各種情況與治療方法

《嬰童寶鑑》裡關於小兒嘔吐的歌訣說:

如果嬰兒受了風寒,寒氣侵襲乳房,導致乳汁變質,凝結成塊,嬰兒喝了就會嘔吐,同時出現氣喘、腹脹等症狀。這時,應該帶嬰兒避開風寒,洗澡時要選在屋簷下避風處。氣喘時,還是要餵奶,但如果乳汁在胸口停滯,就會造成嘔吐不止。所以,醫生治療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要調和嬰兒的身體狀況。

《石壁經》裡提到三十六種嬰兒吐奶的原因:

一般來說,吐奶是因為嬰兒的胃氣過於強盛,喝奶過多導致胃部滿脹,因而發生嘔吐。吐奶嚴重可能會引起全身受風,導致驚嚇等問題。吐完奶後,如果摸摸嬰兒的後腦勺是溫熱的,吐出來的奶沒有變色,就不用太擔心。可以先幫嬰兒安定氣息,之後再處理驚嚇的問題。這樣處理,通常就能解決問題。

這種情況是因為嬰兒的胃氣太強,可能因為喝奶時氣息不穩,或是在吃奶時又吃了其他東西,或是在生氣後、行房後立刻餵奶等原因,導致嬰兒喝奶後立刻吐奶。如果吐出來的奶沒有變色,就沒有大礙。但如果吐出來的奶呈現青色、黃色,或是像水一樣,甚至有蟲,就需要用清涼的藥物來調和胃氣,並用溫熱的東西暖一下嬰兒的後腦勺,避免讓嬰兒吹到風。要先調整好嬰兒的氣息,然後清涼上焦的熱氣,吐奶的情況就會停止。

《鳳髓經》裡的歌訣與《石壁經》類似。 還有註解說,可以給嬰兒服用玉露散(藥方在其他章節中有記載)。《吉氏家傳方》也有相同的記載。

《形證論》中也有關於四十八種吐奶情況的歌訣。 裡面提到,如果吐出的奶是青色,表示是受了驚嚇;如果是黃色,表示是體內有風熱;如果有痰,表示是喝了驚嚇奶;如果吐出來是乳汁分解的樣子,表示是傷了奶;如果吐出來是凝塊狀,表示是胃寒。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用藥。

《本草》記載了治療嬰兒喝奶後吐奶的藥方:

將破蘆葦莖中取出的蟲子(像小蠶一樣),煮汁給嬰兒喝。

《本草》還記載了另一個治療嬰兒吐奶的藥方:

用仙人杖煮水給嬰兒喝。

《千金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吐奶、補虛弱、止渴的藥方:

將牛奶加入生薑、蔥白一起煎煮後服用。

《仙人水鑑》裡有一個治療嬰兒吐奶,多方治療都無效的藥方:

用水精一分、當門子三枚、胡黃連三分、乾蠍一枚(燒成黑色並切碎)、代赭二分、金箔二分、黃鹽四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然後在半夜用蟾酥做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熱水吞服,效果顯著。

《廣利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吐奶、溫暖胃氣、調理正氣的藥方:

用水煎服杉木皮。(這種杉木生長在廣西,像桑樹一樣)

《經驗後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吐奶不定時的藥方:

用五倍子兩個(一個生的,一個熟的),甘草一把(用濕紙包好後烤過),一起搗成粉末。每次用米湯調服半錢,效果很好。

《圖經》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嘔吐的藥方:

取牆壁上的壁錢蟲(像蜘蛛,結的網像錢幣一樣,在陰暗的牆壁上,當地人稱為壁繭)二到七個,煮汁給嬰兒喝。

《聖惠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嘔吐不止、心神煩悶、厭惡食物氣味的藥方:

用人參(去掉蘆頭)、丁香、菖蒲各一分,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生薑,用水煎煮到剩下一半,去渣放溫。根據嬰兒的大小調整用量,慢慢餵服。

《聖惠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嘔吐口渴的藥方:

用葛根、人參(去蘆頭)、桑根白皮、白朮、陳皮(用湯浸泡後去瓤並烘乾)各半兩,半夏一分(用湯浸泡七次,去掉滑液),將這些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生薑,用水煎煮到剩下一半,去渣放溫。根據嬰兒的大小調整用量,慢慢餵服。

《聖惠方》中記載了治療嬰兒嘔吐不定的藥方:

用丁香、人參(去蘆頭)、白茯苓、木香、葛根、甘草(炙烤微紅)、枇杷葉(擦去毛後炙烤微黃)各一分,麝香半分(研磨成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