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1)

1. 卷第二十七

(吐噦霍亂,凡十二門)

白話文:

第二十七卷:關於嘔吐、作噁、霍亂,總共十二種相關病症。

2. 吐逆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嘔吐逆候: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怱遽以乳飲之,其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胸膈則胸滿氣急,令兒嘔逆變吐。又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乳變壞,不捏除之,仍以飲兒,冷入兒腹,與胃氣相逆,則腹脹痛,氣息喘急,亦令嘔吐。又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風冷因客膚腠,搏血氣則熱,入於胃則腹脹痛而嘔逆吐也。凡如此風冷變壞之乳,非直令嘔吐,胃虛入於大腸則為利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吐奶說:小兒吐奶有數般,或是風疾所致,則其吐不可安也。吐奶更夾痰,才吐卻即風生。若止吐後,其風無止處,更入外風則潮,熱閉胃管,後變驚風。胃主四肢,被痰涎閉卻即搐;心主神,被外邪所幹即驚;神不定,故變驚風也。故止住吐即驚風發,手足搐搦,口眼翻張,頭項強舉。雖多服名藥,亦不能救療耳。

小兒吐奶,鼻青,客風傷肺。客風者,則是外風也。鼻青是肺之外應也。夜間煩躁者,是肺氣逆而為之也。身上發熱者,肺主身之皮毛,外邪所傷,故乃發熱。宜下傷寒藥,後平胃氣耳。

小兒吐奶,唇黑多哭是傷脾,湏夾痰也。唇是脾之外應,被食所傷故黑。其夾痰者,脾能生涎,故痰沖胃而吐奶食。

小兒吐奶身熱,其奶成片子者,是胃有熱,積久即生風也。其人必四肢生瘡,多渴面黃是也。

小兒吐奶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其人必面青唇白是也,宜暖胃止之。

小兒吐奶,早晚發熱則是驚,吐而不睡是也,宜與調驚。

漢東王先生《家寶》:乳食不化,腹急氣逆病證,須進塌氣丸二、三服下卻胸膈(方見本門),卻進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但生胃氣藥皆可以意與之。又乳母不忌口,吃生冷物,冷氣入乳則乳變壞。又不捏除之,仍以此乳與兒吃,冷乳入腹與胃相逆,則腹脹、氣急肚痛,或變為瀉,亦依前項藥調理。如不退卻,用羌活膏治之(方見本門。)

錢乙: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

《惠眼觀證》:凡生下無故吐乳,此因乳母冷熱不調,啼中餵乳,致令胸膈氣逆,舊乳不化,所以多吐。吐下奶瓣或帶酸氣,謂之奶積。急以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仍服勻氣平胃湯藥。若脾胃虛滑,吃食多吐,只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夾蘆薈丸服之。(方未見。)若至正、二月間,方以鮓湯丸利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

《小方脈》論小兒熱盛,患急熱而吐,更下熱藥,脾胃熱而胃口閉,所以吐傷,水穀不通。凡下湯藥、乳食只伏在管,胃口不開;脾伏,乳食上下不動。若下取藥,胃口不開,只在胸膈不上不下,乃是結腸翻吐候也。

歌曰:得患初因是熱傷,熱極吐逆也尋常。醫人不會看形候,又服熱藥怎生當。至今胃開並腸結,莫服冷藥不須涼。若還更取兒當死,先須閉胃後通腸。

白話文:

小兒嘔吐逆症

嬰兒哭鬧不止,呼吸不順時,如果乳母匆忙餵奶,反而會因為氣息還沒平復,奶水無法順利進入,停留在胸口導致胸悶、呼吸急促,進而出現嘔吐逆流的情況。另外,乳母如果吃了生冷的食物,寒氣進入乳汁,乳汁變質,如果沒有去除變質的乳汁,又餵給嬰兒,寒氣進入嬰兒腹部,和胃氣相衝,就會腹脹、疼痛、呼吸急促,也導致嘔吐。還有,幫嬰兒脫衣服、換衣服或是洗澡時,沒有避開風寒,讓風寒侵入皮膚,風寒與血氣搏鬥會發熱,進入胃部就導致腹脹、疼痛和嘔吐。這種因風寒和變質乳汁引起的嘔吐,不只會導致嘔吐,如果胃虛弱,寒氣進入大腸,還會造成腹瀉。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提到小兒吐奶

小兒吐奶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因為風邪引起的,這種吐奶情況較不穩定。吐奶時如果還夾雜痰液,剛吐完風邪就產生,如果吐奶停止後,風邪沒有停止,反而侵入體內,會導致潮熱、胃口堵塞,最後轉變成驚風。胃主管四肢的活動,如果被痰液堵塞就會抽搐;心主管精神,如果被外邪干擾就會驚恐,精神不穩定,就會轉變成驚風。所以,吐奶剛停止就可能會發生驚風,出現手腳抽搐、口眼翻白、頭頸僵硬等症狀。即使服用很多名貴藥材,也無法救治。

小兒吐奶,鼻樑發青,是因為外風傷到肺部。鼻樑發青是肺部的外在表現。夜間煩躁不安,是因為肺氣逆行所致。身上發熱,是因為肺主管皮膚毛髮,受到外邪侵擾就會發熱。應該先服用治療傷寒的藥,之後再調理胃氣。

小兒吐奶,嘴唇發黑且經常哭鬧,是脾臟受損,而且還會有痰液。嘴唇是脾臟的外在表現,因為飲食不當所以發黑。痰液是因為脾臟能產生津液,所以痰液衝擊胃部導致吐奶。

小兒吐奶且發熱,吐出的奶呈現片狀,表示胃部有熱,累積久了就會產生風邪。患者通常會四肢長瘡、口渴、面色發黃。

小兒吐奶,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和清水,表示胃寒,患者通常面色發青、嘴唇蒼白,應溫暖胃部以止吐。

小兒吐奶,早晚發熱,而且吐奶後睡不著,表示是受到驚嚇,應該服用鎮驚的藥。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又提到

乳食不消化、腹部急痛、氣逆上衝,應先服用二、三服塌氣丸來疏通胸膈,再服用二、三服觀音散。總之,可以給予任何能夠幫助恢復胃氣的藥物。另外,乳母如果沒有忌口,吃了生冷食物,寒氣進入乳汁,乳汁就會變質。如果沒有去除變質的乳汁,又餵給嬰兒,寒冷的乳汁進入腹部,與胃氣相衝,就會腹脹、呼吸急促、肚子痛,或是變成腹瀉,也應按照之前的用藥方式調理。如果沒有改善,可以用羌活膏治療。

錢乙提到

吐奶且腹瀉排出黃色便便,是吃了熱性乳汁所致;吐奶且腹瀉排出青色便便,是吃了寒性乳汁所致。兩種情況都應該使用瀉藥。

《惠眼觀證》提到

如果嬰兒出生後無緣無故吐奶,是因為乳母的飲食冷熱不均衡,或是嬰兒哭鬧時餵奶,導致胸膈氣機逆亂,舊奶沒有消化,所以會經常吐奶。吐出的奶有奶瓣或帶有酸味,稱為「奶積」。應立即服用牛黃丸治療,並服用勻氣平胃湯。如果脾胃虛弱,吃東西容易吐,只用平胃丸搭配蘆薈丸服用。到了正月、二月,可以用鮓湯丸來疏通腸胃。

《小方脈》提到

小兒體內熱氣旺盛,患上急性發熱而嘔吐,如果再服用熱性藥,會導致脾胃更熱而胃口閉塞,所以吐出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水穀無法通過。服用湯藥、乳汁等都只是停留在腸胃管內,胃口不開;脾氣閉塞,乳食無法正常上下運行。如果服用瀉藥,胃口仍然不開,只是停留在胸膈上下不去,這是結腸翻轉而吐的症狀。

歌訣說

生病初期是因為熱邪侵犯,熱到極點就會出現嘔吐是常見的現象。醫生如果不了解病情,又服用熱性藥,情況會更加糟糕。如果胃氣閉塞,腸道阻塞,就不應該再用寒涼的藥物。如果再使用寒涼藥物,嬰兒可能會死亡,所以應該先疏通胃氣,之後再通暢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