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五 (22)
卷第二十五 (22)
1. 疳肥第八
《譚氏殊聖》治小兒疳肥,瘡多生頭上,浸淫久不瘥,及耳瘡等悉皆治之。
石碌,白芷(各一分)
上以生甘草水洗瘡,敷藥自愈。
《惠眼觀證》,烏犀丸,治疳肥,臟腑不和,頭面疳瘡,口鼻乾燥,吐逆乳食方。
皂莢(不蚛者燒過,秤二分),硫黃(別細研,秤),陳橘(去瓤。各一錢),白姜(一錢半,炮),川烏頭(炮、去皮尖,一分),巴豆(十粒,去皮膜)
上以前五味為末,令細。別研巴豆令爛。入諸藥中研拌極令勻,以糊為丸如此○大。常服侵早、臨睡進三丸至五七丸,大小加減。以香熟水下。如傷食潮熱,或因積而瀉,以飯飲下二十丸至三十丸,並無妨。
白話文:
《譚氏殊聖》記載,治療小兒疳肥,症狀是頭上長很多瘡,而且瘡會蔓延很久都好不了,還有耳朵的瘡等,這個藥方都可以治療。
藥方是:石碌(一分)、白芷(一分)。
使用方法是:先用生甘草水清洗瘡口,再敷上藥粉就會自然痊癒。
《惠眼觀證》記載的烏犀丸,是治療疳肥,因為臟腑不協調,導致頭面長疳瘡、口鼻乾燥、嘔吐和食慾不振的藥方。
藥方是:皂莢(不蛀蟲的,燒過,秤二分)、硫黃(另外研磨成細粉,秤)、陳皮(去掉瓤,各一錢)、白薑(一錢半,炮製過)、川烏頭(炮製過去皮尖,一分)、巴豆(十粒,去皮膜)。
使用方法是:先把前面五種藥材磨成細粉,另外將巴豆研磨成泥狀,加入其他藥粉中攪拌均勻,用米糊做成如〇大小的藥丸。平常在清晨和睡前服用三到七丸,可以根據小孩的狀況調整劑量。用熱開水送服。如果因為吃太多東西引起發燒,或因為積食而腹瀉,可以用飯湯送服二十到三十丸,也沒有關係。
2. 疳瘦第九
《仙人水鑑》:小孩子三年內宜神仙水花丸,亦名紫微夫人青黛長生散。能治孩子疳氣,身如金色,瘦悴不下食,多不成肌肉,漸漸黑瘦,食入口即吐逆,時寒時熱方。
硝石(一分),波斯青黛,青葙子,青木香,葵花,凌霄花,遠志,柴胡,代赭,金牙石,元精(以上各二分),蜣螂(二枚),檳榔(一枚,生),橘皮(去瓤),水蛭(各二七個),虎睛(一枚)
上一十六味細搗為末,分二處。一分蜜為丸麻子大,一歲以下清水下三兩丸。一分為末,二歲以下米飲下一字。
錢乙,橘連丸,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方。
陳橘皮(一兩),黃連(一兩半,去須,米泔浸一日)
上為細末,別研入麝香半錢,用豬膽七個,分藥入在膽內,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扎破,以熟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無時。
《博濟方》治小兒疳氣羸瘦,腹大頸小,頭髮稀疏,臟腑不調,或瀉或秘。萬壽丸
干蝸牛,干蚯蚓(各半兩),蛇蛻皮(一分),干蝦蟆頭(三枚),使君子,墨石子(各炮五個),麝香(一分)
上件藥上四味入罐子內,封閉口,炭火燒通赤,取出搗,羅為末,後三味為末,同實加減。
《吉氏家傳》治疳黃瘦方。
綠礬(二錢,成塊者),硇砂(半錢)
上件安銚內,炒乾為度,同研為劑。每服時旋丸如黍米大,飯飲下。腹甚大,十日可效。
《吉氏家傳》治小兒一切疳瘦,夜多盜汗,肌熱。益兒丸方
人參,白朮,茯苓,柴胡(去苗),甘草(炙),陳皮(去白),鱉甲(醋炙,去裙襴),京三稜(濕紙裹煨香熟。以上等分)
上細末,蜜煉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米飲化,食前,日三服。
《朱氏家傳》,肥兒丸,小兒常服疳藥方。
白蕪荑(去殼,秤),黃連(去須),神麯,麥櫱(等分)
上為末,用獖豬膽煮糊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飲下。《張氏家傳》《莊氏家傳》方皆同。或治疳積,或治疳瘦。
《朱氏家傳》治小兒脾疹疳瘦、驚積方。
硃砂(半兩,細研),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都一處研勻,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萬全方》治小兒一切疳,吐脹腹滿,手腳枯細,眼目口鼻生瘡,身體壯熱,痢下泔澱,日漸羸瘦,面無光澤。
雷丸丹
雷丸(生),鶴蝨(生),使君子(去殼,生),胡黃連(微炒),蘆薈(研。各半兩),麝香(半兩,研入),蟾(一枚,酒浸一宿,慢火炙熟,去皮、足、骨,焙),木香,肉豆蔻(各一分),蕪荑(一兩,去皮,微炒,研入),硃砂(二錢,研為少許為衣)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合令勻;用獖豬膽四個,以汁傾入瓷盞中,外以重湯煮過,和杵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麥門冬熟水下。早晨、日午空心臨臥服。
白話文:
疳瘦第九
《仙人水鑑》提到:小孩子三歲以內應該服用神仙水花丸,又叫紫微夫人青黛長生散。這個藥可以治療孩子因疳病引起的身體像金色一樣黃,又瘦弱不愛吃飯,肌肉生長不良,逐漸變得又黑又瘦,吃東西就吐,有時候發冷有時候發熱的狀況。
這個藥的配方是:硝石(一分),波斯青黛、青葙子、青木香、葵花、凌霄花、遠志、柴胡、代赭、金牙石、元精(以上各二分),蜣螂(二枚),檳榔(一枚,生的),橘皮(去掉白瓤),水蛭(各二十七個),虎睛(一枚)。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仔細搗成粉末,分成兩份。一份用蜂蜜調和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以下的嬰兒用清水送服三兩顆。另一份直接做成藥末,兩歲以下的幼兒用米湯送服一點點(一字)。
錢乙的橘連丸,可以治療疳瘦。長期服用能幫助消化,調和氣血,促進肌肉生長。這個藥的配方是:陳橘皮(一兩)、黃連(一兩半,去掉鬚根,用米泔水浸泡一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另外加入麝香半錢。用七個豬膽,將藥粉分裝在膽囊內,用漿水煮,快熟時用針輕輕扎破,煮熟後取出,用小米粥將藥粉調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二三十顆,用米湯送服。用藥量可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不限制服用時間。
《博濟方》提到:可以治療小兒因疳病引起的瘦弱,腹部大,脖子細,頭髮稀少,腸胃功能失調,時而腹瀉時而便秘。使用萬壽丸。
這個藥的配方是:乾蝸牛、乾蚯蚓(各半兩),蛇蛻皮(一分),乾蝦蟆頭(三枚),使君子、墨石子(各炮製過五個),麝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的前四味放入罐子內,封好口,用炭火燒到通紅,取出後搗成粉末。後三味研成粉末,一起混合,藥量可根據情況增減。
《吉氏家傳》提到:可以治療因疳病引起的身體發黃消瘦。
這個藥的配方是:綠礬(二錢,要成塊的),硇砂(半錢)。
將以上藥材放在鍋裡炒乾,然後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再將藥粉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用飯或米湯送服。如果腹脹嚴重,十天左右就會有效果。
《吉氏家傳》還提到: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疳瘦,晚上容易盜汗,身體發熱。使用益兒丸。
這個藥的配方是:人參、白朮、茯苓、柴胡(去苗)、甘草(炙)、陳皮(去白)、鱉甲(醋炙,去裙邊)、京三稜(用濕紙包著煨熟。以上藥材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做成像圓形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米湯化開,飯前服用,一天三次。
《朱氏家傳》提到:肥兒丸,是小孩子經常服用的治療疳病的藥。
這個藥的配方是:白蕪荑(去殼,稱重)、黃連(去須)、神麯、麥芽(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公豬膽汁煮成糊狀,再做成大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飯前用米湯送服。《張氏家傳》和《莊氏家傳》的配方都相同。有的可以治療疳積,有的可以治療疳瘦。
《朱氏家傳》還提到:可以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引起的疳瘦、驚嚇和積食。
這個藥的配方是:硃砂(半兩,細研)、麝香(一分,細研)。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用糯米飯調和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顆,用米湯送服。不限制服用時間,用藥量可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
《萬全方》提到: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疳病,例如:嘔吐腹脹,手腳細瘦,眼睛、口鼻生瘡,身體發熱,腹瀉排出如米湯狀的穢物,身體逐漸消瘦,面色無光。使用雷丸丹。
這個藥的配方是:雷丸(生的)、鶴虱(生的)、使君子(去殼,生的)、胡黃連(稍微炒過)、蘆薈(研磨。各半兩),麝香(半兩,研磨加入),蟾蜍(一隻,用酒浸泡一晚,慢火烤熟,去掉皮、腳、骨頭,烘乾),木香、肉豆蔻(各一分),蕪荑(一兩,去皮,稍微炒過,研磨加入),硃砂(二錢,研磨少量作為藥丸外衣)。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研磨均勻;用四個公豬膽汁倒入瓷碗中,隔水加熱煮過,然後與藥粉混合,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麥門冬煮的水送服。早上、中午空腹,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