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 (3)

1. 寒熱五臟煩滿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往來五臟煩滿候:風邪外客於皮膚,而內痰飲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熱乘五臟,氣漬不泄,故寒熱往來而五臟煩滿。

白話文:

出自《巢氏病源》的「小兒往來五臟煩滿之候」:風邪在小兒的皮膚表面作祟,體內又有痰飲在五臟六腑積留不化,以至於血氣失調,陰陽相爭,所以寒熱交替出現。而且熱邪乘著五臟,氣血阻滯難以宣發,所以寒熱往來交替,五臟也因此煩熱燥滿。

《玉訣》小兒寒熱虛積候歌:

頻頻發熱藏中圖,有積因傷未退除;頰赤口瘡多躁渴,痰生不食胃還虛。

此患先調氣;次取虛積,下涎;後補虛即安也。

白話文:

孩子經常發熱,是因為體內有積滯沒有消除;臉頰紅、口腔潰瘍、煩躁口渴,產生痰液、不思飲食、胃氣虛弱。 治療這種病症首先要調理氣息;其次清除體內的積滯,讓痰涎排出;最後補益虛弱,這樣孩子就能恢復健康了。

《玉訣》又寒熱虛積候云:此候先調氣,次解虛熱,有熱不去,下真珠丸取(方在後。)

《玉訣》,真珠丸,治小兒寒熱虛積,五臟煩滿;及下風涎積滯,驚食疳積。

白話文:

《玉訣》中提到寒熱虛積的病候,應先調和氣血,再解虛熱,若熱氣未消,可服用真珠丸來治療。真珠丸的方劑在後面。

《玉訣》中記載,真珠丸可用於治療小兒寒熱虛積、五臟煩滿,以及下風涎積滯、驚食疳積。

南星,半夏,滑石(各末二錢),輕粉(四錢匕),巴豆(二、七粒,去心、油)

上末之,麵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煎蔥湯吞下。

白話文:

  • 南星、半夏、滑石:各取二錢研磨成粉末。

  • 輕粉:四錢匕。

  • 巴豆:取二至七粒,去除種子和油脂。

2. 寒熱腹痛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腹痛候:風邪外客於皮膚,而內痰飲漬於腑臟,血氣不和,則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臟虛本挾宿寒,邪入於臟,與寒相搏,而擊於臟氣,故寒熱往來而復痛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寒熱往來腹痛的症狀:風邪侵襲皮膚,內在痰飲積滯於腑臟,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所以寒熱交替。而臟虛原有的宿寒,風邪進入臟腑,與寒氣搏擊,衝擊臟氣,所以寒熱往來,並伴有腹痛。

《千金》治小兒寒熱進退,啼呼腹痛。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桂心(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歲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

《聖惠》治小兒寒熱往來,啼呼腹痛。宜服,赤芍藥散方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治療小兒寒熱交替,哭鬧腹痛的生地黃湯配方如下: 生地黃和桂心各二兩。將這些藥材切碎後,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一歲以下的小兒每次服用二合,一歲以上則每次服用三合。 《聖惠方》中提到治療小兒寒熱交替,哭鬧腹痛時,適合服用赤芍藥散。

赤芍藥,當歸(銼碎,微炒),寒水石,甘草(炙微赤,銼),黃芩(各半兩),桂心(一兩)

白話文:

準備赤芍、當歸(切碎,稍微炒一下)、寒水石、甘草(稍微炙烤至微赤,切碎)、黃芩(各半兩),以及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地黃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用粗羅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盞水,再加入生地黃半分,煎煮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不拘時間,溫熱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服量。

《聖惠》治小兒脅下有氣塊,腹痛喘逆,氣息難為,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

白話文:

《聖惠》治小兒脅之下有氣塊,腹痛喘逆,氣息難以舒緩,冷熱交替,身體瘦弱厭食。馬通粟丸方

馬通內粟,細辛,紫菀(洗去苗土),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分),石膏,五味子,秦艽(去苗),白茯苓,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白話文:

馬通內粟、細辛、紫菀(洗去苗土)、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分)、石膏、五味子、秦艽(去苗)、白茯苓、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寒熱進退,啼呼腹痛。六味湯方

地黃,桂心(各八分),芍藥,寒水石,黃芩(炙),甘草(炙。各二分)

上切細,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歲兒二合至三合量與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以粥湯送服五丸,一天三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嬰孺》中提到的方劑用於治療兒童寒熱交替、哭鬧以及腹痛的症狀。[六味湯]配方如下: 生地黃、桂心(各八分),芍藥、寒水石、炙黃芩、炙甘草(各二分) 將這些藥材切細,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半。一歲左右的孩子每次給予二到三合的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