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9)

1. 乳食不下第十

《聖惠》論:夫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合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脹或泄利不能飲食,謂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

《千金》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地黃丸方

白話文:

《聖惠》中說:脾是臟腑,胃是腑。脾胃二者的氣合為表裡,胃接受穀物,脾臟消化它,二氣平和調理,穀物才能消化轉化,維持正常進食。如果虛實不均衡,水穀不能消化,就會導致腹脹或泄瀉,不能正常飲食,這是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

乾地黃,大黃(各一兩六錢),茯苓(十八銖),杏仁(湯浸去皮),柴胡,當歸(各半兩)

白話文:

乾山藥,大黃(各 60 克),茯苓(9 克),甜杏仁(煮熟後去皮),柴胡、當歸(各 30 克)。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聖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腹脅妨悶,不能飲食,四肢羸弱。人參散方

白話文:

將這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丸,一天服三次。 《聖惠》用來治療小兒脾胃功能不佳、腹部脹悶不適、食慾不振以及四肢無力的情況。[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黃耆(銼),甘草(炙微赤,銼),丁香(各一分),訶梨勒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去蘆頭)、黃耆(銼)、甘草(炙到微紅,銼)、丁香(各取一分),訶梨勒皮、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瓤,焙乾。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見食欲嘔,心胸壅悶。前胡散方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取一錢藥粉,加入一小杯水、少許生薑和一顆棗,煎煮至藥液減少五分之一,過濾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前胡(去蘆頭),蘆根(銼,各三分),桂心(一分),人參(去蘆頭),白朮,赤茯苓,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甘草(炙微赤,銼),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令香熟。各半兩)

白話文:

前胡(去掉蘆頭),蘆根(銼為小片,各三分),桂心(一分),人參(去掉蘆頭),白朮、赤茯苓、枇杷葉(拭去毛,炙烤至微黃),甘草(炙烤至微紅,銼碎),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塗抹,炙烤使其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冷傷脾胃,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高良薑散方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粉磨碎,用粗羅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和少許生薑,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去除藥渣。不計算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溫熱服用。

高良薑(銼),草豆蔻(去皮),當歸(銼碎,微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各一分),人參(去蘆頭,半兩)

白話文:

高良薑(切碎),草豆蔻(去皮),當歸(切碎,微炒),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瓤肉,烘烤),桂心(各一份),人參(去除蘆頭,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白豆蔻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用粗篩子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水量,然後去掉渣滓。不限定服藥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後溫熱服用。 此方出自《聖惠》,用於治療小兒脾胃功能不調、怕冷發熱以及不吃奶或食物的情況。[白豆蔻散]

白豆蔻(去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各一分),黃耆(銼),乾木瓜,甘草(炙微赤,銼),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白話文:

  • 白豆蔻(去除外皮)

  • 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皮,烘烤)

  • 芎藭(各取一分)

  • 黃耆(切碎)

  • 乾木瓜

  • 甘草(烤至微紅,切碎)

  • 枇杷葉(擦去絨毛,烘烤至微黃)

  • 人參(去除根鬚,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時時腹脅虛脹,不欲乳食。訶梨散方

白話文:

先將上列藥物搗碎,用粗羅篩過,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碗水,再加入少量生薑和一顆大棗,煎煮至藥液只剩下五分之一,去除藥渣。不限制服藥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酌量減少藥量,溫熱服用。

訶梨勒皮,乾薑(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桂心,京三稜(微煨,銼),人參(去蘆頭),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白話文:

訶梨勒皮、乾薑(炮製成小裂片,切碎)、甘草(微炙至發紅,切碎)、桂心、京三稜(微炙,切碎)、人參(去掉蘆頭)、厚朴(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陳橘皮(湯浸、去除白瓤,焙乾,每種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棗湯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藥材搗碎,細細地研磨成粉末。不管時間,用溫熱的棗湯送服半錢。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嬰孺》治三歲至七歲兒不能食,或嘔,或頭熱,或下痢,或渴,或手腳熱,有時冷。每日一劑並療,便能食方。

白話文:

《嬰孺》是用來治療三歲至七歲兒童的藥方,症狀包括不能吃、嘔吐、頭熱、腹瀉、口渴、手腳熱,有時又冷。每天服用一劑,就能夠治療這些症狀,讓孩子能夠恢復進食。

鱉甲(一兩),當歸,甘草(炙),升麻(各一分),椒(五十粒)

白話文:

  • 鱉甲:1 兩

  • 當歸:1 分

  • 甘草(炙):1 分

  • 升麻:1 分

  • 花椒:50 粒

上切,以水一升煮八合,為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覺身上潤,衣蓋取汗,微汗勿深。

張渙,高良薑湯,溫胃,思進飲食。

白話文:

將一升水煮至剩八合,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大約是人步行六、七里的時間。服藥後會感到身體微微出汗,應該蓋上被子保暖,保持微汗但不要出太多汗。 張渙的高良薑湯可以溫暖胃部,增進食慾。

高良薑(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桂心,當歸(湯浸,焙。各半兩),草豆蔻

白話文:

高良薑(50公克),陳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乾),桂心,當歸(用沸水浸泡,烘乾。各25公克),草豆蔻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冷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集香煎,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搗碎,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五分,去掉渣滓,待溫或冷卻後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張渙的集香煎,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及消瘦。

藿香葉,厚朴(薑汁炙),丁香,沉香,木香(各一分),白茯苓,白豆蔻,白朮(炮。各一兩)

白話文:

藿香葉、厚朴(用薑汁炮製過)、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白茯苓、白荳蔻、白朮(用火炮製過。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拌勻。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生薑二十片,於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薑棗不用,通風處陰乾。每服如皂角大,米飲化下,乳前。

《九籥衛生》,神麯丸方,療小兒不食。

白話文:

把上等肉桂搗成細粉末。加入一錢麝香,拌勻。加入一升水、半斤蜂蜜、三十枚大棗、二十片生薑,在銀器或石器中用文火熬成膏狀,濾去薑棗不用,放在通風陰涼處晾乾。每次服如皁角大小,以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神麯(一錢、炒),黃丹(三錢、炒),肉豆蔻(一個),草烏頭(三個大者,一個生用,一個燒灰,一個炮製)

上同為細末。燒粟飯和丸如粟米大。神麯湯下七丸至十丸。

白話文:

  • 神麯(一錢,炒製)

  • 黃丹(三錢,炒製)

  • 肉豆蔻(一個)

  • 草烏頭(三個大個的,一個生用,一個燒成灰,一個炮製)

《劉氏家傳》,觀音散,補虛調氣,進食去風,養道,肥孩兒。常服甚妙。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觀音散,具有補虛調氣、增進食慾、祛風、養生、使兒童肥胖的作用。經常服用效果很好。

人參,甘草(炙),甘草(炮。各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白扁豆(一分,米炒),神麯(二兩,炒)

白話文:

人參、生甘草、炮製甘草(各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白扁豆(炒熟一錢)、神麯(炒香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嬰兒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少半盞,薑一片同煎十餘沸,溫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脾虛弱,可思飲食。調中散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嬰兒用量為一字(古代計量單位),兩三歲兒童用半錢,四五歲兒童用一錢。用水少半盞,加入一片薑一同煎煮十多沸後,待溫熱時服用。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授了這個調中散的方劑,用於治療脾臟虛弱,能夠幫助改善飲食情況。

枳殼(二錢,煮過),陳皮,半夏,人參(各一兩)

枳殼(二錢,煮過),陳皮、半夏、人參(各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棗同煎六分。

白話文:

枳殼(二錢,煮過),陳皮,半夏,人參(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