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8)

1. 胃氣不和第九

(脾胃附)

張渙:嬰兒飲乳,自不知飢飽,全在乳母存節。若見兒啼哭,定是乳母即時令兒飲乳。若啼哭未定,氣喘未調,使兒急飲乳,即兒氣逆,乳不得下反致嘔逆,甚則吐痢,成胃虛病。

白話文:

張渙:嬰兒喝乳,自己不知道飢飽,一切都靠乳母把握分寸。如果看到嬰兒哭泣,一定是乳母趕緊讓嬰兒喝乳。如果哭泣不停,氣息未調,就讓嬰兒趕緊喝乳,那麼嬰兒就會氣逆,乳汁無法順利吞嚥反而會導致嘔吐,嚴重的話會吐出腹瀉,形成胃虛症。

錢乙論胃氣不和,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本門。)

白話文:

錢乙(宋代名醫)認為胃氣不協調,臉色晦暗、發白、沒有光澤,口中氣息冰冷,不想吃東西,嘔吐水樣物。應該補益脾胃,用益黃散治療。(詳細的配方在《本門》中。)

錢乙論胃虛冷,面㿠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若下利者,調中丸主之。(方並見本門中。)

白話文:

錢乙說:胃氣較虛冷,臉色萎黃,精神狀態不振,腹部疼痛,沒有食慾,需要增強脾的運作。益黃散最適合。如果還有拉肚子的情況,使用調中丸就 最合適。

錢乙論氣不和,口頻撮,當調氣。益黃散主之。(方見本門。)

《聖惠》治小兒冷傷脾胃,嘔逆及痢,驚癇。人參粥

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茯苓(三分),粟米(半合),麥門冬(一兩,去心)

白話文:

人參(去掉蘆頭,半兩),白茯苓(三分),粟米(半合),麥門冬(一兩,去掉麥冬籽)。

上件藥都細銼。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諸藥至七分,去滓,下米做粥食之。

《博濟方》調中順氣補虛。木香散

草豆蔻(五個和皮用),人參,茯苓,防風藿香(各半兩),陳橘皮(去白,一分)

白話文:

草豆蔻(五個連同外皮),人參、茯苓、防風、藿香(各半兩),陳橘皮(去除白色皮層,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薑、鹽、米飲調下。

茅先生小兒諸病,勻氣散

桔梗(淨洗,干秤五兩),甘草(二兩,炙),白姜(一分),縮砂仁,陳橘皮(去瓤),茴香(洗,各一兩)

白話文:

  • 桔梗(清洗乾淨,曬乾,重量為五兩)

  • 甘草(二兩,用火烤過)

  • 白薑(一分)

  • 縮砂仁(一兩)

  • 陳橘皮(去掉果肉,一兩)

  • 茴香(清洗乾淨,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霜木瓜煎湯調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服一錢亦可。

白話文:

上者將其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霜木瓜煎湯送服,如果沒有霜木瓜,就用紫蘇和鹽煎湯送服,每次服用一錢也行。

茅先生小兒調理眾病,醒脾散

木香(用濕紙裹,熱灰內煨),白茯苓,白朮(濕紙裹,熱灰內煨,令紙干為度),人參,草果子(去皮),甘草(炙),陳橘皮(去瓤),紫蘇子

白話文:

木香(用濕紙裹好,埋在熱灰裡煨),白茯苓,白朮(用濕紙裹好,埋在熱灰裡煨,直到紙張乾燥為止),人參,草果子(去皮),甘草(炙烤過),陳橘皮(去除果肉),紫蘇子

上以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姜錢一片,棗子半個,同煎四分,通口服。

茅先生小兒,活脾散

全蠍(四個),硃砂(一錢,別研),白附子(二錢),白殭蠶(直者八個,麥麩炒)

白話文:

  • 全蠍(四隻):具有驅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偏癱、破傷風等疾病。

  • 硃砂(一錢,研成細粉):具有清心安神、鎮驚定驚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癲癇等疾病。

  • 白附子(二錢):具有溫腎壯陽、回陽救逆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痿、早洩、尿頻、尿急等疾病。

  • 白殭蠶(直者八個,麥麩炒):具有平肝熄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癇證、驚風、咳嗽、哮喘等疾病。

上為末,腦麝少許,每服一字、半錢,用金銀薄荷湯下。如嘔時,用楠木煎湯下。

白話文:

把它搗碎,加一點點麝香,每次吃一字或半錢,用金銀薄荷煮湯送服。如果感到噁心,就用楠木煎湯送服。

茅先生治小兒胃氣,健脾散

白茯苓(去皮),人參(各一兩),厚朴(三分,用薑汁炙),蒼朮(米泔浸一宿用,秤四兩),陳橘皮(去瓤,五兩),甘草(二兩,半生半炙),草果子(去皮,二兩)

白話文:

  • 白茯苓(去皮):茯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去皮後的茯苓藥性更佳,可以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 人參(一兩):人參是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良藥。

  • 厚朴(三分,用薑汁炙):厚朴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化痰、燥濕除滿、溫中止瀉的功效。用薑汁炙過的厚朴藥性更溫和,可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 蒼朮(米泔浸一宿用,秤四兩):蒼朮性味苦、辛、溫,具有燥濕健脾、化痰消積、散寒止痛的功效。用米泔浸泡過的蒼朮藥性更平和,可以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 陳橘皮(去瓤,五兩):陳橘皮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消食導滯的功效。去瓤後的陳橘皮藥性更溫和,可以減少對咽喉的刺激。

  • 甘草(二兩,半生半炙):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半生半炙的甘草可以兼顧甘草的補益和清熱作用。

  • 草果子(去皮,二兩):草果子性味辛、溫,具有芳香化濁、燥濕健脾、溫中散寒的功效。去皮後的草果子藥性更溫和,可以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薑棗同煎,隨大小分減服。

茅先生治小兒諸病,調中飲

肉豆蔻,白朮,人參,陳橘皮(去白),訶子(炮,去核),茴香,甘草(炙),縮砂仁(以上各半兩),藿香,桂心,檳榔(以上各三錢)

白話文:

肉豆蔻、白朮、人參、陳橘皮(去除白色的部分)、訶子(炒熟,去除核)、茴香、炙甘草、縮砂仁(以上各半兩)、藿香、桂心、檳榔(以上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薑棗煎水,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補虛,調胃氣,進乳食,止吐瀉。久不進食,神妙。觀音散

白話文:

東漢王先生的《家寶》記載:補虛、調胃氣、進乳食、止吐瀉。長期不吃東西,效果非常好。觀音散的方子如下:

白扁豆(微炒),石蓮肉(炒,去心),人參(焙。各一分),茯苓(一錢半,焙),神麯(二錢),甘草(炙),香白芷,木香(炒),綿黃耆(錘碎,用蜜水拌炙。各一錢)

白話文:

白扁豆(略微炒一下),石蓮肉(炒熟,去除內核),人參(烘烤。各一份),茯苓(一錢半,烘烤),神麯(二錢),甘草(炙烤),香白芷,木香(炒熟),綿黃耆(敲碎,用蜂蜜水拌勻後烘烤。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肉半個,煎十數沸服。

錢乙調中丸

白朮,人參(切去頭),甘草(炒。各半兩),乾薑(炮,四錢)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半丸至五、七丸,至三、二十丸,食前溫水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小的粉末,並用蜂蜜或其他粘合劑將其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半丸到五、七丸,最多可服用到三、二十丸,在飯前用溫水送服。

錢乙塌氣丸

胡椒(一兩),蠍尾(去毒,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劉氏家傳》亦治腹脹。)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粟米大小的麵糊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不超過二十丸,以陳米湯送服,不限時間。另一種藥方中還加入了一錢木香。(《劉氏家傳》中也記載了此藥方,可治療腹脹。)

錢乙益黃散方,又名補脾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銼,炒。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

錢乙白朮散

人參(切去頭),白朮,木香,白茯苓(去皮),甘草(銼、炒),藿香葉(各一兩),乾葛(二兩,銼)

白話文:

  • 人參(切除尾端)

  • 白朮(白朮)

  • 木香(又名廣木香)

  • 白茯苓(去皮)

  • 甘草(切碎、炒過)

  • 藿香葉(各一兩)

  • 乾葛(二兩,切碎)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張渙,人參膏,應一切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人參(去蘆頭,一兩),白朮,丁香,藿香葉(各半兩),白豆蔻(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成膏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米飲化。乳前。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搗成細末,用蜂蜜和成膏,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到兩粒,用米湯化開,在哺乳之前吃。

張渙,桂樸散,溫脾胃。

肉桂當歸(洗,焙乾。各一兩),厚朴(薑汁製),白朮(炮),乾薑(炮。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肉桂、當歸(洗淨並焙乾,各一兩),厚朴(用薑汁處理),白朮(炮製),乾薑(炮製,各半兩),甘草(炙製,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惠眼觀證》,參苓散,常服養氣安神,益胃。此藥不冷不熱。

白朮(半兩),人參(去蘆頭),茯苓(去皮),紫蘇子,甘草(炙,各一分),木香(半分)

白話文:

白朮(半兩),人參(去掉蘆頭),茯苓(去皮),紫蘇子,甘草(炙,各一分),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棗湯調下。此藥宜常服。

《惠眼觀證》,勻氣散,調中補益,調理用之,不論諸疾。

縮砂仁,茴香(各一兩),陳皮(取紅,三分),白姜(三錢),桔梗(四兩),甘草(半生半炮,二兩)

白話文:

縮砂仁、茴香(各 60 克),紅皮陳皮(15 克),白姜(15 克),桔梗(240 克),甘草(半生半炒,120 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隨大小,木瓜湯下。

《寶童方》,養脾湯

厚朴(薑汁炙或炒),蒼朮(泔浸,去皮),甘草(鹽水浸,各半兩),桔梗,桂(去粗皮),白姜(炮),茴香,縮砂(去皮,半兩),良薑(三分),橘皮(三兩,浸)

白話文:

  • 厚朴(用薑汁炙烤或炒熟)

  • 蒼朮(用泔水浸泡,去皮)

  • 甘草(用鹽水浸泡,各半兩)

  • 桔梗

  • 桂花(去除粗皮)

  • 白薑(炮製)

  • 茴香

  • 縮砂(去皮,半兩)

  • 良薑(三分)

  • 橘皮(三兩,浸泡)

上件為末。入鹽並烏梅少許,如茶點服。

《寶童方》:壯脾,去積,進食。

三稜蓬莪朮(醋紙裹煨),益智(去皮。各四兩),甘草(炙,四兩半),陳皮,青皮(各二兩。去瓤)

白話文:

京三稜、蓬莪朮(用醋紙包裹後烘烤)、益智(去皮,各四兩)、甘草(炙烤過,四兩半)、陳皮、青皮(各二兩,去掉果肉)

上為末。每服一錢,如湯點或用薑棗煎亦得,不拘時候服。

《寶童方》:調氣進食,治傷寒。

白芷,白姜(各一錢),桔梗,甘草(炙),茴香(炒),烏藥,陳皮(去瓤。各半兩)

白話文:

  • 白芷、白姜(各一錢)

  • 桔梗、甘草(炙)、茴香(炒)、烏藥、陳皮(去瓤,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平錢,薑棗同煎七分,不拘時候服。

《寶童方》:治胃氣,消食,化痰、及心腹諸疾。

厚朴(去皮,生薑汁浸,炙熟),藿香(各一兩),青皮(去瓤,麩炒,三分),甘草(炙,三分),乾薑(一分半,炮),枇杷葉(一分,布拭去毛,炙)

白話文:

  • 厚朴(去皮後,用生薑汁浸泡,烤至熟透)

  • 藿香(一兩)

  • 青皮(去除果肉,用麩皮炒至三分熟)

  • 甘草(烤至三分熟)

  • 乾薑(一分半,炮製過)

  • 枇杷葉(一分,用布擦去毛,烤至熟透)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同煎七分,溫溫服。

《劉氏家傳》,人參散,調胃,思進飲食,宜常服。

人參,白朮,川芎,神麯,木香,陳皮,肉桂(去粗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小麥櫱(加一倍)

白話文:

人參、白朮、川芎、神曲、木香、陳皮、肉桂(去除粗皮)、炙甘草(以上各等分),小麥麩(加一倍)。

上為末。每少半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服。

《劉氏家傳》,神朮散,治小兒患後,脾胃虛弱,時時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溫養脾胃,消進乳奶,勻氣精神,調和臟腑。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神朮散,用於治療兒童在患病後出現的脾胃虛弱、經常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等症狀。

神朮散具有溫養脾胃、幫助消化吸收乳汁、調理氣血、調和臟腑的功效。

白朮(去蘆),人參,白茯苓(去皮),石蓮肉(去心),罌粟米,白扁豆(炒),藿香葉,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白朮(去蘆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效。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的功效。

白茯苓(去皮):具有益氣健脾、寧心安神、利水消腫的功效。

石蓮肉(去心):具有清熱解渴、生津止渴、益氣養陰的功效。

罌粟米:具有鎮靜安神、止瀉止痢的功效。

白扁豆(炒):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瀉的功效。

藿香葉: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嘔、醒脾開胃的功效。

甘草(炙。各等分):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的功效。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小錢,棗湯調下,空心、日午服之。

《劉氏家傳》,四倍散,治大人、小兒脾氣不順,補虛進食。

人參(一兩),白朮(四兩),白茯苓(二兩,去皮),訶子(用濕紙裹煨熟,去枝,半兩)

上各切,焙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六分,空心溫服。

《張氏家傳》,異功散,常服調小兒胃氣,悅顏色,思飲食,和臟腑。

人參,白朮(紙裹,炮微赤),白茯苓,甘草(炙),藿香葉(洗),罌粟子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棗煎湯調下,食前二服。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脾胃不和,泄瀉下痢,傷冷,面色痿黃,心痛,臟腑不安,症癖氣塊。但是脾胃一切疾病,皆治之。丁香煮散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記載了治療大人、小兒脾胃不和、泄瀉下痢、傷冷、面色痿黃、心痛、臟腑不安、症癖氣塊的方劑。但是,凡是脾胃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這個方劑是使用丁香煮散而成。

丁香(一兩),神麯(濕紙煨爁過),訶子(如棗者為妙),乾薑(半生半熟),半夏(火炮黃色,去皮臍),厚朴(薑汁製),甘草(一半生一半熟。各三兩),陳橘皮(四兩半,去瓤)

白話文:

丁香(一兩):用一兩重的丁香。

神麯(濕紙煨爁過):把神麴用濕紙包裹,然後燒烤一下。

訶子(如棗者為妙):用訶子,以像棗子的為佳。

乾薑(半生半熟):把乾薑切成片狀,一半生片,一半熟片。

半夏(火炮黃色,去皮臍):把半夏用火烤至黃色,然後去皮和肚臍。

厚朴(薑汁製):把厚朴用薑汁製過。

甘草(一半生一半熟。各三兩):把甘草切成片狀,一半生片,一半熟片,各三兩。

陳橘皮(四兩半,去瓤):把陳年橘皮切成片狀,四兩半重,去掉裡面白色的瓤。

上件一時焙乾銼碎搗,羅為末,更研為面。燒生薑三片,藥末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前熱服。甚者兩服可效,一日進三服。忌生冷、動氣物。

白話文:

將藥材一起烘乾、研碎成末,再研磨成粉。將生薑切成三片,與二錢的藥粉末、一杯水一起煎煮,直到液體剩下五分之一,於飯前熱飲。症狀嚴重的,可以服用兩劑,一天最多服用三劑。在服用期間,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或是接觸會引發過敏的動植物。

《張氏家傳》,參苓散,治小兒脾胃虛弱。常服養實,肥孩兒。神妙。

人參,白茯苓(去皮),紫蘇子(各炒),甘草(炙。各半兩),木香(一分),白朮(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濃煎,淡木瓜甘草湯調下,食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為細小末藥粉。每次服用一大錢的藥量,濃煎後,加入淡木瓜和甘草湯調和,飯前服用。

《莊氏家傳》治小兒胃虛,去風醒脾。

冬瓜子(二十一枚),天南星(末,一錢,依常法炮製)

白話文:

  • 冬瓜子:21 顆

  • 天南星:1錢,按照常規方法炮製後使用

上同為末,水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粒至十粒,溫漿水下。

白話文:

把上等的藥材磨成粉末,用水浸泡,做成餅和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七到十粒,用溫熱的漿水送服。

《莊氏家傳》,補虛和氣散

人參,乾葛,甘草(炮。各五兩),木香(三兩),麝(一錢),茯苓(二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姜少許,同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小兒和脾散子

人參(一分),白朮,甘草(炙),茯苓(各半分)

上件四味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生薑一片,煎三兩沸,溫服。

《莊氏家傳》:小兒和胃氣,進飲食。丁香丸

丁香,木香,肉豆蔻,人參,茯苓(以上各二分),藿香(一分半)

上件搗,羅為末,用硃砂二錢,香纏一錢,與前藥相和;用棗瓤三個同研,麵糊為丸如黍米大。米飲下,隨孩兒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物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二錢硃砂、一錢香纏,與之前所述的藥物混合均勻。再加入三個紅棗的果肉一起研磨,用麵糊將藥物製成米粒大小的丸劑。用米湯送服,依照孩童的狀況增減服用數量。

《王氏手集》調氣,白朮丸,調脾胃,散風濕,去寒邪,治泄瀉,乳食不化,止嘔逆;腹脅脹痛,四肢腫滿,小便不利及減食羸瘦,久漸成疳疾。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調氣白朮丸」可以調理脾胃、祛風濕、驅除寒邪、治療腹瀉、改善乳食消化不良、緩解嘔吐反胃,還能緩解腹肋脹痛、四肢腫脹、小便不順、食慾下降、消瘦等症狀,久而久之可以治療疳疾。

白朮,芍藥,木香,當歸(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生薑米飲湯化下。

《王氏手集》,七香丸方,治脾胃不和,嘔逆泄痢,化痰飲,利胸膈,進乳食,止腹痛。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七香丸方,可以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瀉、化痰飲、通利胸膈、促進乳汁分泌、止腹痛。

丁香,人參,水銀(各一錢),藿香,半夏(各一分)

上件生薑,麵糊和棗肉研水銀,作銀液丸在內如綠豆大。食前,生薑、薄荷湯下十丸。更量大小加減丸數。

白話文:

將生薑、麵糊和棗肉研成細末,加入水銀,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在飯前,用生薑和薄荷煮成的湯送服十丸。根據患者的體重增減藥丸的數量。

《吉氏家傳》,和氣榮胃散

白朮(水半盞煮乾),陳皮(水半盞浸,去白。以上各三分),茯苓,甘草(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錢。調氣,紫蘇木瓜湯調下;泄瀉虛羸,生薑陳皮飲下;疏利和氣,水半盞,生薑棗子煎至三、四分。凡病,未可急用藥攻之,但用平和藥三、二服。

白話文:

上件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半錢或一錢。想要調養氣血,用紫蘇木瓜湯送服;若是拉肚子、身體虛弱,用生薑、陳皮飲送服;想要疏通氣血,用半碗水,加生薑、紅棗煎到剩下三、四分。任何疾病,都不要急著用藥物攻治,可先用平和的藥物服用二、三劑。

《吉氏家傳》,和氣開胃鎮心丸

全蠍(五個),腦子(一字),酸棗仁(三錢),金箔(一片),紫蘇(一分)

白話文:

全蠍(五隻),天南星塊莖(一塊),酸棗仁(三錢),金箔(一片),紫蘇(一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半丸,薄荷湯下,小孩兒一字。

《吉氏家傳》,順氣補虛調中散

人參,防風,藿香(以上各半兩),陳皮(去白,一分),草豆蔻(五個,和皮用)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煎薑、鹽、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和氣進食木香散

白朮,人參,茯苓,川芎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半錢,飯飲調之下。

《吉氏家傳》,補虛順氣散

白朮(一兩),青皮,甘草(炙),茴香,木香(各半兩),肉豆蔻(五個,麵裹煨)

上末,每服半錢,鹽湯點服。

《吉氏家傳》,和胃進食人參膏

人參(洗),白朮,茯苓,川芎,殭蠶(淨),天麻(酒浸),全蠍

上件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治諸般氣疾,異功散

茯苓,人參,甘草(炮。各一兩),白朮(四兩,水一碗,煮乾,切片子),陳皮(三兩,水煮五七沸,去白)

上件末,每服半錢。和胃氣,紫蘇、木瓜湯下。疳瀉,陳米飲下二錢,更服十粒玉柱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井華水下作二服。溫脾胃,薑棗湯調下。患後困,生薑木瓜湯下半錢。胃氣不和,不思飲食,薑棗湯調下。

白話文:

上件藥末,每次服用半錢重。用紫蘇和木瓜一起煎的湯送服。

疳瀉的治療,可用陳米水送服二錢重,另外再服用十粒玉柱丸(方子請見「一切泄瀉」的章節),配合井華水送服,分成兩次服用。

溫脾胃,用生薑和棗煎煮的藥湯送服。

病癒後身體虛弱,用生薑和木瓜一起煎的湯送服半錢重。

胃氣不和,不思飲食,用姜棗湯送服。

長沙醫者鄭愈補虛調氣,白朮散

白朮,白茯苓(各一錢),陳皮,半夏(各半錢),肉豆蔻(一個,煨),人參(二錢),甘草(炙,三寸)

上為末,每服二字,乾紫蘇湯調下。臨臥又與天竺黃散退熱。(方見潮熱門中。)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2 克,用乾紫蘇湯送服。睡覺前再服用天竺黃散退熱。(方劑見潮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