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七 (5)
卷第三十七 (5)
1. 熱毒瘡第四
青黛(研),硃砂(細研。各一兩),硫黃(研),水銀(以棗瓤研令星盡。各半兩),胡粉(研),赤小豆(各一兩)
上件拌勻研細,每用少許,用生油、膩粉調塗患處。
《惠眼觀證》,芭蕉散,塗退丹毒熱瘡方。
寒水石(煅過),蚌粉
上為末,用芭蕉汁調塗,鵝翎掃之。
《張氏家傳》治小兒生大血泡瘡。黑聖丸雲和尚方)
草烏(三十二兩米泔浸三宿,洗去皮尖,簿切曬乾),甘草(切,焙),零陵香,藿香(各洗,銼,曬),茅香,五靈脂(洗去沙土,曬,各四兩),荊芥(三兩,銼,日曬),沒藥(入白瓦盞內),川芎,石膏(入伏龍肝五兩,乃灶下紅土,加些不假,細末。各一兩),血竭(如無,用乳香缽內研細,研時口中念元胡索字並是,用二兩)
上件前藥,各有過度,為末,用好酒糊為丸如大梧桐子,陰乾,磨第一等墨染過,入些乳香在墨內,亦陰乾甚佳,都幹了,用葛布袋盛之,當風處。非但治頭風疼,傷寒進飲食,大小兒生大血泡瘡,並治腫處,醋磨貼之。治牙痛,更治血風。有妊婦人不可服。
《莊氏家傳》治身生大瘡方。
黃丹(一兩),膩粉(一錢匕)
上研勻,嚼仁取汁,調藥敷之。
《王氏手集》治小兒疳熱諸瘡不瘥方。(魯直)
上取驢前蹄一隻,自瀝水之下燒過為末,入少麝香,濕敷,干油塗。
《吉氏家傳》治生下一百二十日內,身上或頭上遍身癰癤赤光腫,先用,鎮心散,,後用貼腫藥(方見急驚風門中,吉氏方用同。)
上用蓖麻子不拘多少,去殼爛研成膏,貼在腫處內自消,赤腫結成者,貼得破。
安師傳治小兒熱毒瘡方。
生硫黃(一錢),檳榔(一兩)
上同為細末,油調敷之立效。凡欲用藥,先爛搗絲瓜兒罨一宿,次日敷貼。
白話文:
熱毒瘡第四
- 青黛、硃砂(皆研磨成細粉,各一兩)、硫磺(研磨)、水銀(用棗肉包裹研磨至看不到顆粒,各半兩)、胡粉(研磨)、赤小豆(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用生油和膩粉調和塗抹在患處。
此為《惠眼觀證》中的芭蕉散,用於塗抹治療丹毒熱瘡的方子。
- 寒水石(煅燒過)、蚌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芭蕉汁調和塗抹,用鵝毛輕掃患處。
此為《張氏家傳》治療小兒身上長大血泡瘡的方子,又名黑聖丸,傳自雲和尚。
- 草烏(三十二兩,用米泔水浸泡三晚,洗去皮尖,切薄片曬乾)、甘草(切片後烘烤)、零陵香、藿香(皆洗淨,切碎,曬乾)、茅香、五靈脂(洗去泥沙,曬乾,各四兩)、荊芥(三兩,切碎,曬太陽)、沒藥(放入白瓦碗內)、川芎、石膏(加入伏龍肝五兩,即灶台下紅土,少量也可,磨成細粉。各一兩)、血竭(如果沒有,用乳香代替,在缽內研磨細粉,研磨時口中念「元胡索」字,用二兩)
以上藥材,份量各有不同,將其磨成細粉,用好酒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陰乾。再用第一等墨汁染色,墨中加入一些乳香,也陰乾,完全乾燥後,用葛布袋裝好,放在通風處。此藥不僅能治頭風痛、傷寒時能幫助進食,還能治療小兒身上長大血泡瘡,以及各種腫痛,用醋調磨後敷貼。也能治療牙痛,還能治血風。懷孕的婦女不可服用。
此為《莊氏家傳》治療身上長大瘡的方子。
- 黃丹(一兩)、膩粉(一錢匕)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嚼碎杏仁取汁,調和藥粉敷在患處。
此為《王氏手集》治療小兒疳熱引起的各種瘡不癒的方子(魯直)。
- 取驢前蹄一隻,自蹄尖向下燒成灰,磨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濕敷,乾後塗油。
此為《吉氏家傳》治療出生一百二十天內,身上或頭上長滿癰癤紅腫的方子,先用鎮心散,再用貼腫藥(方子在急驚風門中,吉氏方子相同)。
- 蓖麻子,不論多少,去殼搗爛成膏狀,貼在腫痛處,可使其消退,紅腫結塊者,貼上後可使其破裂。
安師傳授的治療小兒熱毒瘡的方子。
- 生硫黃(一錢)、檳榔(一兩)
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用油調和敷在患處,效果顯著。凡要用藥,先將絲瓜搗爛敷在患處一晚,次日再敷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