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4)

1. 熱毒瘡第四

《聖惠》:夫小兒熱瘡者,是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小兒解脫腠理開,則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千金》治小兒熱瘡,水銀膏方

水銀,胡粉,松脂(各三分)

上三味,以豬脂四升煎松脂,水氣盡,下二物,攪令勻,不見水銀以敷之。

陳藏器治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

上搗馬藻絞汁服,去暴熱熱痢,止渴。(生水上,如馬齒相連。)

劉禹錫《傳信方》,亂髮雞子膏,主孩子熱瘡。

上以雞子五枚,去白取黃,亂髮如雞子許大。二味相和於鐵銚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頃即發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熱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頃在武陵生子蓐內便有熱瘡,因閱本草至發髲。《本經》云: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下痢。

注云:俗中嫗母為小兒作雞子煎,用發雜熬,良久得汁,與小兒服,去痰熱,主百病。用發皆取久梳頭亂者。

《聖惠》治小兒熱瘡生於身體。黃芩散方

黃芩(三分),石膏,柴胡(去苗),川大黃(銼碎,炒),川升麻(各一兩),甘草(炙微赤,銼),元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身上生熱瘡,心躁,皮膚焮疼。枳殼散方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銼),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毒瘡。梔子膏方

梔子仁,川升麻,蛇銜,黃芩(各一兩),犀角(屑,三分),藍葉(切,五合),生地黃(二兩)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一斤半同入鐺內,於微火上煎十餘沸,濾去滓膏成,於瓷盒中盛,塗於故帛上貼之。

《聖惠》治小兒熱瘡黃膿出。黃芩膏方

黃芩(一兩半),水銀(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矣),川大黃(各一兩),黃柏,梔子仁,黃連(去須),胡粉(各三分),竹葉(二兩),生地黃(二兩半)

上件藥除水銀、胡粉外,並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一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十餘沸,候藥色紫去綿,以布絞取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日夜三四度塗之。

《聖惠》又方

黃柏,白礬(燒令汁盡。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敷於瘡上,日三用之。

《聖惠》又方

黃連(半兩,去須為末),膩粉(一分)

上件藥研令勻,以諸菜汁和,塗於瘡上,日三用之。

《聖惠》又方

上以豆豉炒乾,搗末敷之。《嬰孺》仍先數煮桃葉浴之。

《聖惠》又方

上以伏龍肝搗末,用雞子白和塗之。

張渙,青砂散方,治身體頭面熱毒瘡。

白話文:

【熱毒瘡第四】

《聖惠》指出,小兒長出的熱瘡,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剩。陽氣旺盛會導致外表皮膚熱,小孩皮膚嫩薄,毛孔易開,容易被風邪入侵,風與熱互相影響,滯留在皮膚上就會形成瘡。初期會出現黃色的漿液,風邪多會引起瘙癢,熱多則疼痛,血液受到影響則會產生膿血,因此稱為熱瘡。

《千金》提供了一個治療小兒熱瘡的水銀膏方,包含水銀、胡粉和松脂,將這些材料與豬油一同煎煮,攪拌均勻,直到看不到水銀,然後塗抹於患處。

陳藏器提供了一個治療小兒紅白遊疹、火熱熱瘡的馬藻汁方,可去除急熱和熱痢,並止渴。

劉禹錫《傳信方》中的亂髮雞子膏,專治孩子的熱瘡。將五顆雞蛋去掉蛋白,留下蛋黃,再加入一把亂髮,在鐵鍋中用炭火熬煮,最後取出塗抹於熱瘡上,並撒上苦參末。

《聖惠》提供了多種治療小兒熱瘡的方劑,例如黃芩散、枳殼散、梔子膏、黃芩膏等,使用不同的中藥材煎煮或研磨,再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用量,以達到治療效果。

《惠眼觀證》的芭蕉散,可用來塗抹退丹毒熱瘡,主要成分為煅燒過的寒水石和蚌粉,用芭蕉汁調和後塗抹。

《張氏家傳》的黑聖丸,適用於治療小兒大血泡瘡,由多種藥材混合而成,製成藥丸後,可用醋磨碎後貼在腫脹處。

《莊氏家傳》的黃丹膩粉方,適用於治療身體上的大瘡,將黃丹和膩粉研磨均勻,用口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王氏手集》的驢蹄方,適用於治療小兒的各種瘡,將驢蹄燒成灰後加入少許麝香,濕敷後再塗上油。

《吉氏家傳》的蓖麻子膏,適用於治療新生兒120天內的全身或頭部的癰癤赤腫,將蓖麻子研磨成膏狀,塗抹在腫脹處,可促進腫脹消除。

安師傳的生硫黃檳榔膏,適用於治療小兒熱毒瘡,將生硫黃和檳榔研磨成細末,用油調和後敷在患處,能快速見效。在使用藥物前,可以先用絲瓜敷在患處一夜,再進行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