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2)

1. 吐哯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吐哯候:小兒吐哯者,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兒乳哺不調,則停積胸膈,因更飲乳哺,前後相觸,氣不得宣流,故吐哯出。診其脈浮者,無苦也。

《本草》小兒嘔逆與哯乳不同,宜細詳之。哯乳,乳飽後哯出者是。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嘔吐情況:小兒出現嘔吐的情況,是由於喝奶時冷熱不均所導致。小兒喝奶不當,會使奶水停留在胸膈之間,再次飲奶時,新舊奶水相碰,氣機無法順暢流通,因此會引起嘔吐。若診斷其脈象浮起,則表示病情不嚴重。 《本草》提到小兒嘔吐與反乳的情況不同,應該仔細區分。反乳是指在吃飽奶後將奶吐出來的情況。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吐哯奶形候。奶不穩而從口角頭自流出,身微熱,口鼻微冷,面目青黃,眼慢。此候因乳母房室淫泆,兒子叫,更將乳與吃,而陰陽不順,兒子胸膈不快,吃乳停滯在於胃,不消化而胃冷致此。奶不穩,遂自然從口角頭流出。所治者,先以睡驚沉香飲子(方見霍亂門中)夾丁香散與服(方見吐利門中),夾活脾散調理即愈(有二方,一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恐脾虛受熱,狂躁不睡,眼偏微喘,傳歸慢脾風,惡候不治。

白話文:

茅先生:小兒出生後有吐奶的現象。奶水不穩定,從嘴角自動流出來,身體微微發熱,口鼻微冷,臉色青黃,眼睛遲鈍。這是因為乳母房事過度,兒子哭鬧,乳母又給他吃奶,導致陰陽不協調,兒子胸悶不適,吃進去的奶停留在胃裡,消化不良,胃寒導致吐奶。奶水不穩定,自然會從嘴角流出來。治療方法是,先用睡驚沉香飲劑(配方見霍亂門中)和丁香散一起服用(配方見吐利門中),再用活脾散調理,即可治癒(有兩個方子,一個見胃氣不和門中,一個見慢脾風門中)。擔心脾虛受熱,煩躁不安,眼睛偏斜,呼吸微喘,發展成慢脾風,惡化後難以治療。

又小兒吐哯奶死候歌:

吐哯多時治不痊,脾虛狂躁睡難安。眼偏上視多微喘,傳慢須知命入關。

《嬰童寶鑑》小兒哯奶歌:

乳母寒溫不節量,致令壅滯在胸膛。更加新乳相投觸,不得宣通入胃腸。此名哯奶須調理,診得輕浮尚不妨。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哯奶候歌:

白話文:

小兒吐奶若久治不愈,脾虛會導致狂躁不安,睡眠困難。眼睛向上斜視且常有微弱的喘息聲,病情拖延需知性命危急。 乳母餵養不當,冷熱無度,造成乳汁在孩子胸膛內阻塞。再加上新的乳汁進入,相互作用,不能順暢地進入腸胃。這種情況稱為吐奶,需要適當調理,如果症狀輕微則不必過於擔心。 《石壁經》記載了三十六種吐奶的情況,各有不同的表現。

囟陷時時動不停,吐中時覺乳生腥。眼渾青碧生白膜,汗出津津腳似冰。氣細元因傷胃冷,氣粗卻是欲生驚。是風從早宜醫療,暖胃和脾氣乃平。此寒熱相勝使然也。氣急則是胃實,當涼則愈。若囟門陷下,氣細,當生胃氣。若渾身熱甚,目中白膜,甚者氣出喘粗,若不急治,必作瘛瘲。

白話文:

囟門凹陷,經常不停地跳動,呼吸間常覺得口中有腥味。眼睛混濁青碧,角膜上長出白膜,汗出淋漓,腳似冰一樣寒冷。這種呼吸細弱,是傷及脾胃的寒氣導致的,而呼吸粗重,則是快要發燒的跡象。這是風邪從早上開始就應該治療的症狀,溫暖脾胃,脾氣平和就會恢復正常。這是寒症和熱症互相抑制的結果。呼吸急促,則表明胃中有實熱,應降溫以促進康復。若囟門陷下,呼吸細弱,應增強脾胃之氣。若全身發熱嚴重,目中白膜,嚴重的會出現氣喘粗重,如果不緊急治療,必定會發展成瘛瘲。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氣散,宜與地黃散;氣粗宜與蔥湯丸取。(地黃散見霍亂吐利門。蔥湯丸見驚積門。《吉氏家傳》方同。)

白話文:

《鳳髓經》裡的歌括與此相同,上面的註解說:氣散宜與地黃散來治療;氣粗宜與蔥湯丸治療。(地黃散的方子在霍亂吐利門中有記載。蔥湯丸的方子在驚積門中有記載。《吉氏家傳》裡的方子也相同。)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哯奶歌一同,後云:此候是驚奶沖胃氣,或交奶沖脾,或是氣奶,或是病奶,致吐出遠聞腥氣,與蛜𧌴丸(方見一切癇門中)。氣細脈沉與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

《葛氏肘後》小兒哯哺吐下方。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侯與哯奶歌一起記載,後文說:這種表現是驚奶傷害胃氣,或者交合後乳汁傷害脾臟,或者是乳氣、病奶導致吐出來的氣味很遠都能聞到,這與蛔蟲丸一起服用(配方見一切癇門的內容)。氣息微弱脈搏虛弱,與調胃散一起服用的(配方見積熱門的內容)。

甘草(炙),人參,當歸,乾薑(各一分)

白話文:

甘草(烤過的),人參,當歸,乾薑(每種各一分)

上為末,水一升煮取五合,分服,日三。湯或內半分麝香益佳。哯哺吐下如霍亂狀。此方出《小品》。

《嬰孺》治小兒吐哯,膈上有冷方。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升水煮沸後,取五合的藥液,分三次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湯藥中如果加入半分麝香,效果會更好。服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類似霍亂的症狀。這個方子出自《小品》。

細辛,橘皮(各一分),大黃,甘草(各三分),乾薑(二分)

白話文:

細辛、橘皮各一份,大黃、甘草各三分,乾薑二分。

上切,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溫一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吐哯。當歸湯,方

白話文:

取上方藥物,用二升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合,每次溫熱服用一合,一日服三次。 《嬰孺》用於治療小兒嘔吐。此為當歸湯的處方。

當歸,黃芩,甘草,芎,黃連(各一分),細辛,乾薑(各二分半)

上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服半合,日三,溫服。

白話文:

當歸、黃芩、甘草、川芎、黃連(各一錢),細辛、乾薑(各二錢半)。

張渙:嬰兒飲乳過多,胸膈不快,或多吐哯,大便奶瓣不消,宜用消乳丹方,兼宜令兒乳後常服。

白話文:

張渙說:嬰兒喝了過多的奶,胸膈不舒服,或者經常吐奶,大便中奶瓣不消化,此時適合服用消乳丹方,並且讓嬰兒在喝完奶後經常服用。

木香,丁香,青橘皮(炒黃),肉豆蔻(各半兩),牽牛子(一錢,炒黃)

白話文:

木香、丁香、青橘皮(炒黃)、肉豆蔻(各25公克),牽牛子(7公克,炒黃)

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三粒至五粒,黏在奶頭上令兒吮之。

《嬰童寶鑑》治小兒哯乳。玉真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細粉,用少量水調和成如針頭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到五粒,黏在乳房上讓嬰兒吸吮。 出自《嬰童寶鑑》,用於治療小兒哺乳時的嗆奶。此方名為「玉真散」。

白朮(半兩),半夏(七個),椒(半分,去目、汗)

白話文:

白朮(25公克),半夏(7個),辣椒(半分,去除眼睛和汗水)

上件為末,每服半字,水一呷調下。大者一字。

《三十六種》治哯奶。青皮散,方

青皮,滑石,硫黃(研。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藿香湯調下。

白話文:

上述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一小口水送服。若是較重的病症,則服用一錢。 《三十六種》治療乳房腫痛的方劑,名為青皮散, 使用青皮、滑石、硫黃(研磨)。各一錢, 將以上材料混合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藿香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