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17)

1. 冷熱不調第八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生薑湯研破二丸服之。量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四、五歲,腹內冷熱不調,不能飲食。調氣散方

白朮,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或時下痢,腹痛,不能飲食。犀角散方

犀角(屑),桂心,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碎,微炒),黃連(去須),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乾薑(炮裂,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或時,兩肋刺痛。赤茯苓丸方

赤茯苓(三分),當歸(銼,微炒),芎藭(各一分),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局,和中散,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瀉泄,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六兩),白朮(三兩),乾薑(炮),甘草(炙,銼。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食前服。

《譚氏殊聖》治小兒冷熱不調,暴瀉注下。通心氣,利小便。烏犀散

上用揀淨車前子杵,羅為末。每服□□甘草湯下,不以時候。

張渙,調中散方,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白茯苓,人參(去蘆頭),木香(銼。各一兩),丁香,白朮(炮),大腹皮(銼),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益胃丹方,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乾),木香,白朮(炮),沉香(炮。各一兩),白芍藥,人參(去蘆頭),蓬莪朮,縮砂仁(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三稜丹方,調冷熱,消宿食。

京三稜(炮,乘熱先拍破),神麯,木香,半夏(生薑八兩,同搗成膏,炒黃。各一兩),乾薑(炮),陳橘皮(浸去白),丁香,桂心(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生薑湯化下。

《劉氏家傳》,三臺丸,治五臟寒熱不調,或臚脹腸鳴而噫食,甚者嘔逆,大便色變。服之令人大小便調,長肌肉方。

大黃(煨),前胡(各二兩半),硝石(別研),葶藶(炒,別研如泥),杏仁(去皮,別研爛。各一兩),厚朴(薑製),附子(炮,去皮),細辛(去土及葉),半夏(湯洗,切,焙),茯苓(各半兩)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時間不拘,每次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兩丸。劑量可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增減。

《聖惠方》治療四、五歲孩童腹內冷熱不調,導致食慾不振。調氣散的配方:

白朮、炙甘草(稍微烤過,切碎)、人參(去除蘆頭),各取三分;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烤香)。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加入少量生薑,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劑量可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減量服用。

《聖惠方》治療孩童冷熱不調,有時會腹瀉、腹痛,導致食慾不振。犀角散的配方:

犀角屑、桂心、炙甘草(稍微烤過,切碎)、當歸(切碎稍微炒過)、黃連(去除鬚根)、人參(去除蘆頭)、陳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烘乾)、乾薑(炮製後切碎),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服用,每日三次。劑量可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增減。

《聖惠方》治療孩童冷熱不調,腸胃積滯,發高燒,有時兩側肋骨刺痛。赤茯苓丸的配方:

赤茯苓(三分)、當歸(切碎稍微炒過)、芎藭(各一分)、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鱉甲(塗上醋烤黃,去除邊緣),各取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粥湯送服五丸,每日三次。劑量可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增減。

太醫局的和中散,治療孩童脾胃不和,嘔吐噁心,冷熱不調,食慾不振,腹瀉,腹痛腸鳴,體力不足嗜睡。

厚朴(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烤過,六兩)、白朮(三兩)、乾薑(炮製)、炙甘草(切碎),各取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八分滿一杯水,加入兩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六分,去除藥渣。稍微溫熱服用,在餵奶或吃飯前服用。

《譚氏殊聖方》治療孩童冷熱不調,突然腹瀉不止。可以通暢心氣,利尿。烏犀散的配方:

選用乾淨的車前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用甘草湯送服,服用時間不拘。

張渙的調中散配方,治療孩童因冷熱不調導致脾胃不和。

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烘乾)、白茯苓、人參(去除蘆頭)、木香(切碎),各取一兩;丁香、炮白朮、大腹皮(切碎)、炙甘草,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兩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溫服。

張渙的益胃丹配方,調和冷熱,調理脾胃。

當歸(洗淨烘乾)、木香、炮白朮、炮沉香,各取一兩;白芍藥、人參(去除蘆頭)、蓬莪朮、縮砂仁,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末,用白麵糊混合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十五粒,用少許麝香湯送服。劑量可根據孩童體型大小酌情增減。

張渙的三稜丹配方,調和冷熱,消除積食。

京三稜(炮製後趁熱拍碎)、神麯、木香、半夏(用生薑八兩一同搗成泥,炒黃),各取一兩;乾薑(炮製)、陳皮(浸泡後去除白瓤)、丁香、桂心,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如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粒,用生薑湯化開送服。

《劉氏家傳》的三臺丸,治療五臟寒熱不調,或腹部脹氣腸鳴,打嗝,嚴重時嘔吐,大便顏色異常。服用後可以調節大小便,增長肌肉。配方:

大黃(煨過)、前胡,各取二兩半;硝石(另外研磨)、葶藶(炒過,另外研磨成泥)、杏仁(去皮,另外研磨成泥),各取一兩;厚朴(用薑製過)、炮附子(去皮)、細辛(去除泥土和葉)、半夏(用熱水洗過,切開烘乾)、茯苓,各取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