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4)

1. 一切痢第二

《嬰孺》治小兒痢,櫸皮飲子方

梁州櫸皮(五分),桔梗,茯苓(各八分),粟米(二合)

上以水五升四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下痢,已服龍骨湯不已,宜此,女萎丸方

女萎,黃柏(各一兩),附子(三分,炮),黃連(五分),乾薑(四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十丸,日三服。夜一,稍加至十五丸。

《嬰孺》治小兒痢,子芩湯方

子芩(二十分),竹葉(八合,切),甘草,黃柏(各四分),女萎,知母(各六分),枳殼(八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分服。

《惠眼觀證》,胡黃連丸,治痢方。

胡黃連,訶子肉(炮,秤二錢),硃砂(一錢半)

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隨大小,甘草薑湯下。

《劉氏家傳》小兒痢方。

上用黃蠟熔以黃丹,調赤為度,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烏梅甘草艾葉煎湯下。

《張氏家傳》,金匱丹,治大人、小兒、老人、產婦應有寒熱,臟腑之疾,服之神效。西京龍門奉天寺主合此藥云:是異國神僧傳授。

硃砂(半兩,飛,研極細),黃丹(二兩半,炒黑色),乳香(七錢,新水研細,紙箱於瓦上干之),木鱉子(大者十枚,燒黑色,去皮),白膠香(四錢,不雜偽者),砒霜,硝石(各三兩。同研,瓷合以赤石脂封固口縫,再以鹽泥紙筋固濟,蔭干,用灰火燒通赤,候冷取藥,其藥如雪玉,謂之瓊林玉株。此藥中,唯此神異過度,煉家謂之用砒不用砒之說,此是也。

一料用一兩六錢),巴豆(揀大者去皮心、膜,出油),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研。各七十枚)

上研極細研,以黃蠟一兩三錢熔和為劑。要服旋丸,以全藥力。每服三丸,如綠豆大,臨臥漿水湯下。未效,連日服三服必效。更著老小虛實,加減大小也。

《張氏家傳》,纏金丹,治一切痢下積聚。老少不拘,並不疏動,極有神效。一名,硃砂膏方。

辰砂(一兩,別研極細),硇砂(明淨無石者一兩,別研極細,一方用半兩)

上先取肥者巴豆七十個,去皮,用黃蠟十棗大同煎焦黃色,取出,不用巴豆。將前藥二味與蠟攪勻,放稍冷和成挺子。如有患,旋丸。如大人,豌豆大,每服二丸,溫將水吞下。如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驟瀉,新水下。赤痢,冷黃連湯下。白痢,艾湯下。皆臨臥服二丸。小兒,麻子大,更看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張氏家傳》,袞金膏,利胸膈化痰,取虛中有積,臍腹急痛,裡急後重,欲作惡痢及小兒停食發熱,糞白鮓臭。嘔吐酸水,下利積膿,穀食不化,全不美食。止瀉痢方。

硃砂(半兩,細研),粉霜,硫黃,硇砂(各一錢),砒霜,硝石(各半錢),膩粉(二錢),腦麝(各半字)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痢疾,櫸皮飲子方

用梁州產的櫸樹皮(五分)、桔梗、茯苓(各八分)、小米(二合)。 以上藥材加水五升四合,水量可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嬰孺》治療小兒腹瀉,服用龍骨湯後無效,宜用女萎丸方

用女萎、黃柏(各一兩)、炮製過的附子(三分)、黃連(五分)、乾薑(四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可逐漸增加到十五丸。

《嬰孺》治療小兒痢疾,子芩湯方

用子芩(二十分)、切碎的竹葉(八合)、甘草、黃柏(各四分)、女萎、知母(各六分)、枳殼(八分)。 以上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讓一歲的小孩分次服用。

《惠眼觀證》,胡黃連丸,治療痢疾方

用胡黃連、炮製過的訶子肉(秤二錢)、硃砂(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煮爛的米飯搓成如圓粒狀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至十丸,用甘草生薑湯送服,用量根據小孩大小調整。

《劉氏家傳》小兒痢疾方

將黃蠟融化後加入黃丹,調成紅色,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用烏梅、甘草、艾葉煎煮的湯送服。

《張氏家傳》,金匱丹,治療大人、小孩、老人、產婦各種寒熱、臟腑疾病,效果顯著。據說此藥是西京龍門奉天寺的主持調配,由異國神僧傳授。

用硃砂(半兩,研磨成極細粉末)、炒黑色的黃丹(二兩半)、用水研磨成細粉後在瓦片上陰乾的乳香(七錢)、燒成黑色並去皮的木鱉子(大個的十枚)、不摻雜的白膠香(四錢)、砒霜、硝石(各三兩,一同研磨,放入瓷器中用赤石脂封口,再用鹽泥紙筋加固,陰乾後用炭火燒紅,冷卻後取出,藥物會呈現雪玉般光澤,稱為瓊林玉株。此藥的特殊之處在於煉製過程中是否使用砒霜。一料藥用一兩六錢)、去皮心膜並出油的巴豆(挑選大的)、去皮尖並炒過的杏仁(各七十枚)。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加入熔化的黃蠟(一兩三錢)混合均勻。製成藥丸後立即服用,以保持藥效。每次服用三丸,如綠豆大小,睡前用漿水湯送服。如果沒有效果,可連續服用三天,效果顯著。服用時需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酌情調整藥丸大小和用量。

《張氏家傳》,纏金丹,治療各種痢疾和腹部積聚,不論老幼皆可服用,且藥性不峻烈,效果極佳。又名硃砂膏方。

用辰砂(一兩,單獨研磨成極細粉末)、硇砂(一兩,選用明淨無石的,單獨研磨成極細粉末,一方用半兩)。 先用肥厚的巴豆(七十個)去皮,用黃蠟(十枚棗子大小)一同煎至焦黃色,取出巴豆不用。再將辰砂和硇砂兩種藥粉與黃蠟攪拌均勻,稍冷後製成條狀。需要用藥時,再製成藥丸。大人每次服用二丸,如豌豆大小,用溫水吞服。赤白痢,用乾薑甘草湯送服。急性腹瀉,用新汲水送服。赤痢,用冷黃連湯送服。白痢,用艾葉湯送服。皆在睡前服用二丸。小孩服用時,藥丸如麻子大小,並需根據小孩的年齡和情況酌情調整用量。

《張氏家傳》,袞金膏,疏通胸膈、化痰、治療因虛導致的腹部積聚、臍腹急痛、裡急後重、想要發生痢疾以及小兒停食發熱、大便白色且惡臭、嘔吐酸水、下痢膿血、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可用於止瀉痢。

用硃砂(半兩,研磨成極細粉末)、粉霜、硫黃、硇砂(各一錢)、砒霜、硝石(各半錢)、膩粉(二錢)、腦麝(各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