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9)

1. 赤遊腫第三十五

《巢氏病源》小兒赤遊腫候:小兒有肌肉虛者,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赤遊腫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赤遊腫候:小兒如果肌肉虛弱,被風毒熱氣侵襲,熱毒與血氣相搏,那麼皮膚就會發紅腫脹,這種風毒熱氣隨著氣血運行不定,所以稱之為赤遊腫。

《本草》治小兒患赤白遊腫。

上用蝦搗碎敷之。(蝦無須及煮之白色者皆不可食,生水田及溝渠中者有小毒,又鮓內者甚有毒爾。)

《顱囟經》治孩子赤遊腫或如丹,煩渴,渾身赤溜壯熱方。

綠豆粉,鉛白霜

上細研蕓薹汁調塗之。

白話文:

《本草》治療小兒患有紅白遊腫。 使用搗碎的蝦外敷。(注意,蝦的鬚以及煮熟後呈白色的部位都不能食用,生長在水田和溝渠中的蝦含有小毒,而用於製作鮓的蝦則毒性更大。) 《顱囟經》治療小孩紅遊腫,症狀如同丹毒,伴有煩躁口渴,全身紅潤發燒的方子。 綠豆粉,鉛白霜 將以上材料細研,用蕓薹汁調勻後塗抹。

《顱囟經》取鉛霜法:將鉛來於石上,打令薄,掘地作坑,可鉛片大,以杵搗坑實,滿坑著醋,以鉛蓋定,經一宿去取,霜如珠子大,刮下藥使之。如煩渴以後方解。

解熱飲子方

白話文:

《顱囟經》取鉛霜的方法:將鉛塊擺放在石頭上,用錘子打成薄片,在地上挖一個坑,坑的大小和鉛片大小一致,用杵把坑搗實,再倒滿醋,最後用鉛片蓋好,經過一個晚上後取出鉛片,上面會附著如珍珠般大小的霜,刮下霜並用藥材配製成藥物服用。如果出現煩渴症狀,服用後症狀才能消除。

麥門冬,小蘆根,竹葉,乾葛(搗末),木漏蘆,犀角(屑。各等分)

白話文:

麥門冬、大蘆根、竹葉、乾葛(研成粉末)、木賊草、犀牛角(末,各份量相等)

上用水四合,藥半兩煎一合,無問食前後,徐徐與之服。

《千金》治小兒赤遊腫,若遍身入心腹即殺人方。

上搗伏龍肝為末,以雞子白和敷。干易之。

《千金》又方

上白豆末水和敷之,勿令乾。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於身上下至心即死方。

上以芒硝內湯中,取濃汁,以拭丹上。

《子母秘錄》又方

上水中苔搗末,敷上良。

《子母秘錄》又方

上蒴藋煎汁洗之。

《子母秘錄》又方

上搗生景天敷瘡上。

《子母秘錄》又方

上搗芭蕉根汁煎,塗之。

《子母秘錄》又方

上杵菘菜敷上。

陳藏器治小兒熱毒遊腫方。

上破草鞋和人亂髮燒作灰,醋和,敷之。

《兵部手集》治小兒遊丹赤腫方。

上蕎麥麵醋和,敷之良。

《聖惠》治小兒赤遊,皮膚作片赤腫,此是風熱所致,宜服,犀角散方

白話文:

用水四合,藥半兩煎成一合,不論飯前飯後,慢慢服用。 《千金》書中治療小兒赤遊腫,若全身腫入心腹則會致死。 搗伏龍肝,加雞蛋白敷患處,待乾後再換藥。

犀角(屑),黃芩,黃耆(銼),川升麻,梔子仁,漢防己,川朴硝(各一分),牛黃(半分,細研)

白話文:

犀牛角粉末,黃芩,黃耆(切碎),川升麻,梔子仁,漢防己,川朴硝(各一份),牛黃(半分,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竹葉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頭面及身體赤毒腫起作片,宜用,升麻膏方

白話文:

把上件藥搗碎,研磨成細小的粉末。不論時間,煎煮竹葉湯,加入藥粉,以半錢為單位服用。根據兒童的大小增減藥量,給予服用。

川升麻(一兩),生地黃(二兩),犀角(屑),射干,赤芍藥,黃芩,梔子仁,川大黃,大青,藍子,元參,羚羊角(屑。各半兩)

白話文:

川升麻一兩,生地黃二兩,犀角屑、射干、赤芍藥、黃芩、梔子仁、川大黃、大青、藍子、元參、羚羊角屑各半兩。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一斤半,入於鐺中,慢火上煎,不住手攪,候藥色變,膏成,去滓,以瓷合盛,頻用摩腫處。

《聖惠》又方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物搗成細末,倒入一斤半的豬油中,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煎煮,並不斷攪拌,直到藥物的顏色變成深黃色,膏狀時,把藥渣去除,放入陶瓷容器中,並經常塗抹在腫脹處。

黃柏(末),川朴硝(細研),川大黃(末,各半兩)馬勃,水銀(手心內津研令星盡。各一分),雞子(三枚,去殼)

白話文:

黃柏(研末),川朴硝(研磨成細粉),川大黃(研末,各半兩)馬勃,水銀(在手心混合津液研磨,使之完全融合。各一分),雞蛋(三枚,去殼)

上件藥都研如膏。每用時先以鈹針鈹破,然後以膏塗之。

《聖惠》又方

雞冠花,商陸,紫礦,川大黃(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雞子清入生油等分,調塗之,干即更塗。

《聖惠》又方

附子(去皮臍),川椒(去目。各半兩),石鹽(三分)

白話文:

上述藥材都要研磨成膏狀。每次使用時先用針刺破患處,然後塗抹藥膏。 雞冠花、商陸、紫礦、川大黃(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用雞蛋清加入生油等量,調和後塗抹患處,乾燥後再繼續塗抹。 《聖惠》另一個配方 附子(去皮臍)、川椒(去目。各半兩)、石鹽(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煉了豬脂四兩相和,於慢火上熬成膏,以瓷合盛,候冷時用,塗之,以瘥為度。

《聖惠》又方

栝蔞根(二兩,末),伏龍肝(半兩)

上件藥細研為散,以醋調塗之,干即再塗。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搗成粉末,加入提煉過的豬油四両攪拌均勻,再以文火熬成膏狀,用瓷瓶盛裝,待涼後使用,塗抹患處,直到痊癒為止。

張渙,防己散方,治風熱邪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遊走不定,乃名赤遊腫。

白話文:

張渙的防己散藥方,用於治療風熱邪毒侵襲血氣,導致皮膚發紅、腫脹,且遊走不定,稱為赤遊腫。

漢防己(半兩),川朴硝,犀角(屑),黃芩,黃耆(銼),川升麻(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家傳》治走馬胎赤腫,走入心腹則不救方。

白話文:

漢防己(半兩)、川朴硝、犀角(屑)、黃芩、黃耆(銼)、川升麻(各一分)。 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煎好的竹葉湯調服。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出自《劉氏家傳》,用於治療走馬胎赤腫,若病情蔓延至心腹則無法救治的方子。

生槐葉(一握),生栝蔞(去皮,合槐葉研爛),赤小豆(末。各等分)

上和塗患處立效,此藥神效。

《莊氏家傳》治小兒遊丹赤腫方。

上栝萎三兩,以釅醋搗,敷之。

白話文:

槐樹的嫩葉(一把),新鮮的栝蔞(去皮,與槐葉一起研磨成糊狀),赤小豆(磨成粉末。各取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