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19)
卷第二十九 (19)
1. 冷熱痢第五
黃連,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大,二個)
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錢乙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可用如聖。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三、二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嬰童寶鑑》治赤白痢,黑散子方
棗子(去核,五十個),北礬(一兩,作小塊子,每一個棗子入一塊礬,麻皮纏定,燒留性,冷後用)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調下。赤者,更入好茶半錢。白者不用。
《嬰童寶鑑》治小兒赤白痢,宣連丸方
宣連(為末,用雞清搜作餅子,炙令黃,一兩),木香(茱萸炒令黃,一分)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如蘿蔔子大。飯飲吞下十丸。
《嬰童寶鑑》治小兒赤白痢,疼痛。乳香丸方
乳香,硃砂,砒霜(各末一錢匕),巴豆(二七個),蠟(熔煮巴豆令黑,去豆入藥,半兩)
上件同和,熱搜令勻,候冷旋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一丸,白者,乾薑湯下。赤者,甘草湯下。
《聚寶方》,香萸丸,治赤白痢。
黃連,茱萸(各三分),訶子皮(八個),木香(一分)
上四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白痢,艾湯下。赤痢,陳皮湯下。三服見效。小兒,丸粟米大,下七丸至十丸。
《三十六種》治赤白痢,黃連木香丸方
黃連(炮,紫色),木香(炒。各一分),訶子(炮,一個)
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粥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阿膠散,治赤白痢方。
阿膠(蚌粉炒泡起住),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以上各一分),石榴皮,硃砂,白礬(飛過。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飯飲調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便赤白痢,日夜無度,腹痛不思飲食。大效如聖散方
御米殼,阿膠(麩炒),綿黃耆(炙),人參,甘草(半炙半生)
上為銼散。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張氏家傳》,如聖散,治下痢,或赤或白,不以久新,一服取效。男子、婦人、小兒悉皆治之。
罌粟殼(一兩,赤痢蜜炙一半,白痢干炙一半),陳橘皮(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二錢半)
如下痢赤白,二藥相合而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先放藥於盞內,用百沸湯浸之,急用一盞蓋合,勿令透氣,等少時藥微溫,將清者服。候一兩刻,再用百沸湯浸前滓,依前服一次,不拘時候。服藥畢。忌一切生冷,可吃粥五、七日為妙。
《張氏家傳》,軟紅丸,治傷寒結胸,煩躁吐逆,不省人事及泄痢日無度數;小兒五疳八痢,羸瘦焦黃,赤白痢。
白話文:
冷熱痢第五
黃連和木香各取一份,白附子取兩個大的。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飯捏成綠豆大小或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三十丸,飯前用清米湯送服,早晚各服四五次。
錢乙豆蔻香連丸,能治療腹瀉,無論是寒熱引起的,還是赤白痢,陰陽失調,腹痛腸鳴劇痛,使用此方都非常有效。
黃連(炒過)取三分,肉豆蔻和南木香各取一份。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小米飯捏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十到三十丸,早晚各服四五次,飯前服用。
**《嬰童寶鑑》**中記載的治療赤白痢的黑散子方:
紅棗(去核)五十個,北礬(一兩,切成小塊),每個棗子塞入一塊礬,用麻皮纏好固定,燒到留下藥性,冷卻後使用。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調服。如果是赤痢,再加入半錢好茶一起服用,白痢則不用。
**《嬰童寶鑑》**中記載的治療小兒赤白痢的宣連丸方:
宣連(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成餅狀,烤黃,一兩),木香(用茱萸炒黃,一分)。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像蘿蔔籽大小。用米湯送服十丸。
**《嬰童寶鑑》**中記載的治療小兒赤白痢疼痛的乳香丸方:
乳香、硃砂和砒霜各取一錢匕,巴豆二十七個,蠟(將巴豆放入蠟中煮至發黑,去除巴豆,取半兩蠟)。
將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趁熱攪拌均勻,冷卻後搓成蘿蔔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赤痢,用甘草湯送服。
**《聚寶方》**中的香萸丸,能治療赤白痢。
黃連和茱萸各取三分,訶子皮八個,木香一份。
將這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白痢,用艾草湯送服;赤痢,用陳皮湯送服。服用三次應該見效。小兒則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服用七到十丸。
**《三十六種》**中記載的治療赤白痢的黃連木香丸方:
黃連(炮製成紫色)和木香(炒過)各取一份,訶子(炮製過)一個。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粥湯送服十丸。
**《惠眼觀證》**中的阿膠散,能治療赤白痢:
阿膠(用蚌粉炒至起泡),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過。以上各取一份),石榴皮,硃砂,白礬(飛過。各取一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
**《劉氏家傳》**中記載的治療小兒赤白痢,日夜不停,腹痛不想吃飯,效果顯著的如聖散方:
罌粟殼,阿膠(用麩皮炒過),綿黃耆(炙過),人參,甘草(一半炙過,一半生用)。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水五分盞煎煮至三分,去除藥渣,溫服。
**《張氏家傳》**中的如聖散,能治療腹瀉,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不論病程長短,服用一次就能見效。男女老少都適用。
罌粟殼(一兩,赤痢用蜜炙一半,白痢用乾炙一半),陳橘皮(赤痢用炙一半,白痢用焙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用炙一半,白痢用焙一半,二錢半)。
如果腹瀉是赤白痢混合,將兩種藥材合在一起服用。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大錢,先將藥粉放入杯子裡,用剛燒開的沸水沖泡,立即用一個杯蓋蓋住,不要讓氣透出,等藥稍微溫熱時,喝藥液。過一兩刻鐘,再用沸水沖泡之前的藥渣,按照之前的方法再喝一次,不拘時間。服藥後,忌食一切生冷食物,最好吃粥五到七天。
**《張氏家傳》**中的軟紅丸,能治療傷寒引起的胸悶、煩躁、嘔吐、意識不清,以及腹瀉不止;小兒五疳八痢、身體消瘦發黃,赤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