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3)
1. 膈熱第二
上為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臘茶清下,食後臨臥。麵糊須極稀,如濃漿可也。應痰壅膈熱、頭目昏重,服之頓清。嶺南瘴毒,才覺意思昏悶,速服便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凡上壅熱涎諸證,悉可服。小兒尤食。
《張氏家傳》,龍腦飲,治小兒上膈壅熱,目赤多淚方。
川鬱金(半兩,炮),牙硝(一兩,別研),肉桂(生),甘草(炙),白蒺藜(炒,去皮。各一分)
上件五味為末。用薄荷蜜水調下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加減,食後臨臥,日進三、二服。
《莊氏家傳》初夏上焦壅熱方。
鉤藤,紫河車,白芍藥(等分)
上為粗末。每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冷服夜臥。
《莊氏家傳》老張萬回小兒方,洗心經,退膈熱。牛黃散子
牛黃(一分),胡黃連(三兩),大黃(一兩半),甘草(炙),犀角(末。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薄荷溫水調下。
《莊氏家傳》小兒鎮心涼膈。硃砂膏方
硃砂,甘草(各半錢),龍腦(半分),人參(一分)
上件搗為末,滴水為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或竹葉湯調下。
《王氏手集》,生金散,治膈熱方。
寒水石(半兩,生),甘草(二兩,炙),鬱金(三分),乾山藥(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生薑薄荷湯化下,食後。
《朱氏家傳》涼心臟,治膈熱方。
草龍膽,甘草(炙),鉛白霜,白礬,白藥子(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心肺壅熱,唇口澀,面赤口乾,驚熱,大小便不利。四時飲子
山梔子仁,甘草(炙),芍藥,大黃(煨。各等分)
上件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澄清,溫服,作二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天竺黃散,治小兒上焦熱,煩躁方。
天竺黃,甘草(炙),硃砂(研),雄黃(研),白附子,全蠍,輕粉,鬱金(皂角水煮,焙乾。各一分),牙硝(半兩),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蜜丸亦得。
白話文:
[膈熱第二]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用臘茶清送服,飯後睡前服用。麵糊要非常稀,像濃稠的漿汁一樣就可以。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痰多壅塞引起的胸膈發熱、頭暈頭痛等症狀,服用後立刻會感到清爽。嶺南地區的瘴氣毒邪,剛感覺到頭暈悶時,馬上服用就可以解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所有因為上火引起的熱痰等症狀,都可以服用。尤其適合小孩服用。
《張氏家傳》,龍腦飲,治療小兒上膈壅熱,眼睛發紅多淚的藥方。
將川鬱金(炒過)、牙硝(另磨成粉)、肉桂(生的)、甘草(炙烤過)、白蒺藜(炒過,去皮)這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薄荷蜜水調服半錢或一字,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飯後睡前服用,每天服用兩到三次。
《莊氏家傳》初夏上焦壅熱藥方。
將鉤藤、紫河車、白芍藥(等量)磨成粗粉。每次用一錢,加六分水煎至四分,去渣,放涼後在睡前服用。
《莊氏家傳》老張萬回小兒方,洗心經,退膈熱。牛黃散子
將牛黃、胡黃連、大黃、甘草(炙烤過)、犀角(磨成粉)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字,用薄荷溫水調服。
《莊氏家傳》小兒鎮心涼膈。硃砂膏方
將硃砂、甘草、龍腦、人參磨成粉末,加水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或竹葉湯調服。
《王氏手集》,生金散,治療膈熱的藥方。
將寒水石(生的)、甘草(炙烤過)、鬱金、乾山藥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生薑薄荷湯沖服,飯後服用。
《朱氏家傳》涼心臟,治療膈熱的藥方。
將草龍膽、甘草(炙烤過)、鉛白霜、白礬、白藥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水調服。
《朱氏家傳》治療小兒心肺壅熱,嘴唇乾澀,面色發紅口乾,驚厥發熱,大小便不暢的藥方。四時飲子
將山梔子仁、甘草(炙烤過)、芍藥、大黃(煨過)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一碗半水煎至一碗,澄清後溫服,分兩次服用。
長沙醫生丁時發傳授的,天竺黃散,治療小兒上焦發熱,煩躁的藥方。
將天竺黃、甘草(炙烤過)、硃砂(磨成粉)、雄黃(磨成粉)、白附子、全蠍、輕粉、鬱金(用皂角水煮過後焙乾)、牙硝、腦麝(少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薄荷湯調服,也可以做成蜜丸。